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月关:侃侃朱棣造反的那些事儿
来源:搜狐大连 | 作者:  时间: 2015-07-14
  关关写小说,有时对相关知识是拿来主义,不求甚解,只要能对我的小说内容有添彩之效即可。但有时,对看到的资料也很认真思考一下,一不抱明显的倾向态度去看,也就是要客观;二不会完全相信记载人的分析与结论,而是依据他所写的事例,自己进行分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
  在创作《锦衣夜行》过程中,我曾认真研究过有关朱棣和建文帝的一些史料,发现很多并不存于正史的东西,在人为的渲染和评书、小说的传播过程中,竟尔取代了真正的历史,被许多人当成了真正存在过的东西。
  谈起明成祖朱棣,人们想到最多的,大概不是七下西洋,不是《永乐大典》,也不是迁都北京、加强边防、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抗击元蒙、五征蒙古、安抚安南、建立贵州、控制西藏、设哈密卫加强新疆统治……,而是燕王谋反和诛十族的那些事儿,然而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事,究竟是故事还是史实呢?
  燕王究竟是造反还是谋反?(以下所驳,有正史内容,有早已被许多人当成正史的野史)
  谋反说中,有一条证据,就是"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的这个可以证明朱棣早有反心的歌谣,据说它是在朱棣造反前由一个疯道人唱出来的。这个故事并不存于正史,可是很多人谈到这段历史,却都会兴致勃勃地谈起它。
  在我国政治历史的背后,总有这么一些神乎其神的人,曹魏要夺天下时,据说有人唱"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鬼+禾+女,就是"魏"字),武则天时,有人唱"女主武王"。其实这些所谓的神奇预言,准确地说,应该是"总结性发言",它真正出现的时候不是这些事情发生之前,而是事情发生之后,一些人附凿于前事,编造出来的故事。
  那么,另一个可以证明朱棣早有反心的故事"白帽子"呢?这个故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对话,甚至还有心理描写,如此详尽,它该是真实的了吧?
  依我看,它的不真实,恰恰就体现在它是如此的详细。
  这个故事要从洪武十五年说起,这一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位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僧人姚广孝也在应征之列。
  据说姚广孝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有帝王之相,便向他自荐。并悄悄对他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大惊,"王"字带"白"帽不就是"皇"吗?遂把姚广孝引为知己,一对阴谋家从此开始了他们的造反大业。
  好了,又一个神棍新鲜出炉!事实上,当时皇太子还健在,朱棣排行第四,他二哥三哥也健在,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做皇帝。就算姚广孝真是神仙,算得到他这三位老哥都会死在他前头,那么这段对话又是哪位活神仙传出来的呢?
  燕王朱棣可是到死都声称他是"靖难",是"清君侧",是被逼无奈而起兵,姚广孝和他一世君臣,到死都深受重用,也绝不可能拆他的台,那么究竟是谁扛着摄像机摄录下了这段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的事情呢?不只是交谈内容,连两人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都历历在目?
  很明显,这又是那些善于玩文字游戏的文人穿凿附会编出来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看燕反造反前两年,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
  1398年六月,建文帝继位:
  "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第二年建文元年: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
  "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这时,燕山府的一位军官闪亮登场了。
  "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变,燕旗校于谅等伏诛。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挥张信叛附于燕。"
  以上这些藩王,全部都是有人告发有罪,然后受到建文帝制裁,贬为庶人。
  在以上这些位王爷死的死、囚的囚、流放的流放时,一个赴京公干的燕王府百户突然跑到朝廷上告变,说燕王要谋反,于是燕王也有罪了。
  我似乎看到周王有罪、湘王有罪,齐王有罪、代王有罪、岷王有罪的戏码又重新上演了一遍。只可惜朱四哥不是他的那些兄弟,对他的侄子,他也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觉悟,朱老四扯旗造反了!
  "秋七月癸酉,燕王棣举兵反,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长史葛诚、指挥卢振、教授余逢辰死之。参政郭资、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等降于燕。"
  建文帝马上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削燕王属籍,派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等人率数十万大军分道并进,平叛大战就此开始。
  靖难之战打了四年,燕王屡陷死地,幸好他运气不错,而建文帝派来的又是大草包李景隆,所以燕王虽只拥有北平一地,却始终没有被打垮。
  在这四年战争期间,据说建文帝曾嘱咐领兵大将"勿让朕担负杀叔之名",有人据此判断说朱棣之所以打赢了这场战争,就是因为这句话。
  他们还编出了"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的故事来证明这件事是真的。
  我在想,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如果这句话真有这样的效果,那么燕王麾下大将张玉又何至于为了救燕王而战死呢?燕王又何必打了四年的战争,屡屡陷于危难?他只消每临战事冲锋在前就行了,反正对方不敢伤他,他不早就杀到南京城下了么?
  燕王朱棣率领十余人从容骑马吹着号角穿过明军大营?你能想象吗?明军就算不敢杀他,千军万马的大营之中,随随便便就能杀得了他身边那十余个护卫吧?到那时大家随便扔几条绳子,扯一块蓬布,都能把燕王生擒活捉!
  如果这样的事情是真的,那一场场大战,成千上万的伤亡又何必出现?为了彰显建文帝的仁义,这样荒诞的故事居然也编得出来,居然也真的有人相信。
  如果建文帝真说过这样的话,那我只能这样理解:"你们一定要在战场上砍死那丫的,千万别捉个活的回来给我添麻烦,如果抓了活的,我还得亲自下旨宰了他,那显得我这个侄儿多不仁义?"
  可惜的是,从建文帝对付其他藩王的手段,实在看不出他有这么仁义。你要削藩就削藩,收了他们的兵马,弄到京城当个闲散王爷养起来就行了,宋朝是这么干的,清朝也是这么干的,再不行你学汉朝的"推恩令",软刀子割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仁孝"的建文帝削藩削的逼死一个皇叔全家,流放四个皇叔全家?这五个叔父听凭摆布,他却全无一点怜悯,湘王朱柏全家自杀明志,"仁义"的建文帝居然赐给这位叔父一个谥号"戾"。偏偏燕王造反时,他的孝心来了,他的亲情也萌动了,他热泪盈眶地拉着统兵大将的手谆谆嘱咐起"勿让朕担负杀叔之名"了。
  事实上战场上刀枪无眼,朱棣多少次死里逃生,都是他自己拼出来的,靠他手下的兵将救出来的,大将张玉就是为了救他而战死,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就是因为浴血厮杀,数次救父于危难之中,朱棣才生起造反成功后立二儿子做继承人的想法。
  朱棣打了四年仗,依旧不能与庞大的朝廷抗衡,双方始终胶着,这时他得到消息,建文帝派大军赴前线平叛,京城竟然没有留下多少兵力防守,于是他绕过朝廷大军,冒险南下,突然出现在南京城下。
  封建帝国家天下,他的这一举动可以直接决定战争的成败了。
  说到朱棣打到南京城,这里还得吐槽一下姚广孝的一句名言:"进入南京后,方孝孺是一定不会投降的。但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为了褒扬方孝孺,编故事的人又不要脸地替他吹捧上了。
  政治上低能的方孝孺在治学上是什么思想大家、什么学派领袖?留下过什么绝世文章或者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果不是"诛十族"的民间传说,他在历史上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吗?
  在朱元璋一朝,方孝孺从未受过朝廷重用,朱允炆继位前,他是汉中府教授,蜀献王世子之师,有文名,但还谈不到士林领袖的地位。这一点,从他被朱允炆重用,但是每逢战事失利,朱允炆就罢他的官以息燕王之怒,从朝中文武大臣也不乏弹劾他的人就能体现出来。
  杀了方孝孺,读书种子就绝了?你让王阳明、史可法、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谭嗣同、闻一多等等文人志士情何以堪!
  毛泽东对这位智谋不足、呆滞有余的书生就没有什么好印象。据陈伯达回忆,他有一次向毛泽东推荐方孝孺写的《深虑论》。毛泽东说:"他自己的命运怎么样?他自己的命运都虑不到,还谈什么深虑?"
  很难想象,姚广孝这样实干的政治家,对死前还未踏上神坛的方孝孺会如此推崇备至。建文帝的大忠臣卓敬也是怒叱朱棣而死的,但是不管明朝人编撰的《明实录》还是清朝人编撰的《明史》,里面都有朱棣说过的一句话:"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在朱棣这样务实的政治家眼里,对一直同他作对,城陷后痛骂他是叛逆而遭处死的卓敬评价如此之高,对方孝孺却何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怕是在他眼中,根本没有方孝孺这种夸夸其谈的大儒的位置。
  而且,朱棣打的是清君侧的名义,清的就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些他口中的奸臣,留下方孝孺这个主张削藩的"罪魁祸首"不杀,那么不就等于他其实不是清君侧,就是在造反么?
  在方孝孺和出师有名的"大义"之间,他会选择什么?姚广孝又会选择什么,这位燕王第一谋士会向他提出这么拙劣的建议?
  最让我疑惑不解的是,朱棣是在征战途中,得知南京城兵力空虚,这才冒险突袭,兵临南京城下的,而姚广孝一直守在北京城,试问他是什么时候对朱棣说这句话的?朱棣这一次出兵前,依旧是为了击退朝廷派来的兵马,他一直都无法渡过淮河展开反击,伟大的神棍姚广孝同学那时就已经殷殷嘱咐:‘等你打到南京城下,千万别杀方孝孺了?’
  神棍不是姚广孝,是想神化方孝孺的那个人,他硬生生用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把姚广孝变成了神棍。
  建文要削藩,是为了他的江山稳固,为的是大明江山世世代代由他和他的嫡系子孙们来继承;燕王要靖难,是不甘心被贬为庶民,被他侄子弄到海南岛去餐风饮露,或者被
"暴病而卒"。
  削藩这件事站在皇帝的角度是没错的,燕王称帝后一样削藩,只不过他的削藩仅仅是削掉藩王的军权,其他权益不动,藩王们狠不下心来拼个鱼死网破。而被人吹捧为至仁至孝的建文皇帝削藩的手段却不甚高明。
  他把自己的叔叔们贬成了庶民,发配偏荒僻壤餐风饮露修神仙去了。被发配海南岛的那个叔叔,儿子出生老婆没奶,连个奶妈子都请不起,想吃口奶都吃不上,要拿衣服去给牧羊人换点羊奶回来喂儿子。另外几个叔父被圈禁起来,整天望着一角天空发呆,还有个叔叔被逼得全家纵火自杀,如果他只夺军权,这个叔父绝不会如此极端,朱允炆干得着实不地道了些。
  朱棣造反,就是在这些兄弟们一个个被逼上绝路后,他不得不走的路。从朱棣造反前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根本就不可能早有反心,按照封建伦理道理的标准,哪怕他有一千一万个理由,他以臣犯君,就是造反,但他不是谋反,他是被逼反的。
  请看,当朱允炆对他的叔父们频频下手的时候,燕王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他把自己所有的儿子都送到京城做人质去,以此表白自己的忠心,这些儿子若不是朱允炆自作聪明,为了掩盖他想对燕王下手的目的而主动放回来,根本就没有生还的可能,燕王自这三个儿子之后已多年不曾生育,若他当时已经有心造反,绝不会用"绝后"来安皇帝的心。
  再看他起兵是何等的仓促。
  朱允炆把他征讨漠北时指挥过的驻守北平的驻军和守将一批批的换掉时,“早有反心”的燕王居然不反;按照祖制,藩王应该拥有的三护卫(约九千人)被建文帝找个借口调走时,“早有反心”的燕王还是不反;
  他这时采取的手段是把儿子全部送到京城做人质,然后开始装疯,希望侄子能放他一马,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仍然下令拿人,朱棣是靠着一个临阵反水的指挥使告密,把两个带兵包围王府的将军骗进府来扣住,这才召集王府的八百亲兵扯旗造反的。
  看看明朝中叶的江西宁王造正德皇帝的反时拉起多少兵马吧,虽是乌合之众,也有十余万人,而明初时候的亲王权柄更重,燕王更是戍守北平,统领边军十余年,造反的本钱居然只有区区八百人!
  朱棣熟谙军事、大略雄才,身边又有足智多谋的姚广孝为参谋,如果他真的早有反心,甚至十多年就开始蓄谋造反,会是这样一个局面吗?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经过宋朝以来的大力发展,儒家思想已深入民心,忠君的封建伦理道德正达到鼎盛时期,造反的阻力远比汉唐时候强大百倍。如果不是走投无路,造反做皇帝的微弱希望和做一个稳稳当当的亲王之间,他是不会选择冒险造反的。
  再来看一个证明燕王早有反心的拙劣笑话:
  话说朱棣蓄谋造反,在王府里养了一批死士,打造兵器,日夜操练,为此他在王宫后苑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围墙,围墙下埋着缸瓮,以防止声音传到外面。同时养了许多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饰打造兵器和操练的声音。
  经过明初的战乱,大量兵器散布民间,戍守北平的朱棣又带过多年的兵,他需要兵器还用这么费事?而且,如果需要练兵和打造兵器,他在北平附近的山里做这些事,不是远比每天拉运大量的煤炭入府,烧得烟气滚滚更加隐秘么。
  鸭鹅的叫声可以掩饰打造兵器和厮杀操练的声音么?只怕这又是那些从未见过操演兵马的文人老爷大笔一挥了。而且北京故宫里边,貌似也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庞大的地下室。
  还有人提到朱棣入朝觐见朱元璋的时候,见到已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他言语不恭,这也成为一些人认为朱棣早有反心的证据。
  我认为恰恰相反,我们再看看那位最无能的阴谋家、最愚蠢的造反家,正德年间的宁王殿下是怎么干的吧,他造反之前刻意买好正德皇帝和朝中百官,表现的异常恭训,以致刚刚听说他造反时很多大臣都不信。
  试问比他精明多多的朱棣如果早就蓄谋造反,他会如此沉不住气,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在朱允炆面前就说出如此不逊的话来?他已经准备充份了?他不怕朱允炆的大军?他生怕朱允炆不知道他要造反?他不怕触怒他那位严厉的老爹?那他后来又何必装疯卖傻的那般狼狈?我觉得这正是朱棣对老爹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心生不满却没有反心,才用那样愤懑的语气来发泄。
  说到朱棣造反,不免又总会让人想要就这两位皇帝的政治能力做一比较。我想朱棣成为皇帝之后的那些建树就不要提了,毕竟那时是朱棣一个人的舞台,我们无法知道如果建文帝削藩成功之后是不是也有这个能力去打造这样一个富饶、强大的大明帝国。所以提起这些对他不公平,那还是从靖难四年间的战争里,来比较一下这两位帝王的政治能力比较妥当。
  有人说,是因为朱元璋杀尽了老将,没给建文留下能干的文臣武将,这才导致建文帝的失败。真是这样么?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个书呆子三人组,是建文登基后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领兵平叛的大草包李景隆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景隆表哥一败再败,建文表弟痴心不改,始终对他信任有加,直到李景隆做了叛徒,打开城门迎接燕王进来。
  杨溥、杨士奇、杨荣、夏原吉、金幼孜、王偁、解缙、黄淮、蹇义、夏原吉……,这些文臣都是建文朝的大臣,到了朱棣手里才焕发出耀眼的政治生命,其中不少人是朱棣刚刚登基不久就提拔起来的,并不是永乐登基之后几十年,他们才成为朝廷重臣,可见当时他们才朝廷上已经有成为重要大臣的资历和资本,可是朱允炆信任提拔的是些什么人?是些夸夸其谈的书呆子,他自己识人不明,怨得谁来?
  再说武将,总有人说朱元璋把虎将功臣杀光了,可那些功臣权贵集团如果还在,他们就一定忠于建文?这纯粹是把政治当童话看了,也太小看了那些强大的武将集团。建文帝想干什么?他要干的就是削藩、就是削弱武将地位,建立秀才政府。
  如果那些强大的开国功臣集团还存在,皇室纷争一起,他们必然会在其中扩展自己集团的利益,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投机。他们会铁了心的忠于建文?这种状态一旦出现,大明帝国就会步上两晋、南北朝的后尘!明帝国将成为一个短命的帝国。
  就算不会这么悲观,让建文帝顺利建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官政府,北元残余当时还未经历过朱棣五扫漠北的打击,实力尚存,西方的贴木儿大帝正虎视东方,朱允炆领着一帮废物草包抑武扬文,恐怕大明也要二代而终了。
  那些功臣集团当时固然不存在了,不代表那些老帅手下能征善战的武将们都不存在了,四年靖难之战中,朱棣多少次死里逃生,打败他的人里面可是有不少能征善战的明军将领,可朱允炆痴心不改的统帅始终是他的大表哥李景隆!
  以皇帝正统,掌四海之地,握百万雄兵,居然败在凭八百人起家,只有北平一地为后方的朱棣手中,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废物?
  然而,儒家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君臣之义、宗法关系、继嗣制度早已深入民心,成为人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秩序理念,它已成为整个国家的根本,成为儒教士林维护的最高利益。
  朱棣推翻朱允炆的统治,实际上是把整个大明王朝的官员和读书人推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按照儒教弘扬的理念,朱棣不是英雄而是谋权篡位者,他们怎么能放弃万古长存的"道义"而去迁就一个叛逆,这无疑是一种精神自杀。
  于是,朱棣一生的功绩少有被提及,不得不提起的七下南洋也成了他手下一个打工仔的功绩,而把他本人完全剥离在外。对朱棣大书特书的永远是他在政变成功那一两个月里的政治清洗,似乎他一辈子都在搞清洗。
  于是,就连清朝人编撰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他是"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我们却在津津乐道于那些诽谤英雄的历史八卦。
  我们习惯于把拥有伟大成就的人捧成完人。如果不是完人,他就不配成为英雄或伟人。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感觉自己所坚持的道德受到他的威胁的士林中人,很不道德地编造出了一堆虚假的抹黑他的东西。而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也因为同样的固性思维,而抹杀了他的历史功绩。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诛十族"这个更有名气却从未真正存在过的"神话故事",关于这个"神话",因为不在造反和谋反的辩论之列,以后再和大家聊聊。一家之言,我姑且说说,你姑且听听,总之,自己判断!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