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挑粮的小道,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炮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早已铭刻在我少年时期的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今天,寻着那些红色的记忆,上了井冈山。
到达茨坪,正值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找了一家邻街酒店,住了下来。洗漱过后,外出寻找小吃。小镇已掩于夜色之中,街上行人寥寥。虽属仲春,大山的夜晚还散发着袭人的凉意。四周环绕的群山与朔夜合谋,拉下帷幔,屏蔽了远野。唯见珍珠般嵌于坪坝正中的挹翠湖,在路灯的映照下,泛着粼粼波光。沿湖岸街路漫行,在一家看着舒适的小店,要了一碗热面,一个卤鸡蛋,一个卤鸭珍。热汤热面下肚,多少驱赶了一些寒气。回到酒店即刻就寝,明天要上山,需养精畜锐。酒店比室外阴冷,这种冷是渐进的,开始感觉不到,感到时,冷已深入骨髓。不同于北方,冷就是冷,绝不虚伪。一碗面的热量很快散去,躺在床上裹紧棉被,心还是颤抖。终因舟车劳顿,慢慢进入了梦乡。
一觉醒来,天已放亮。一杯咖啡一个面包,权作早餐。匆匆走出酒店,忽然发觉苍翠的群山后退了许多,美丽的小镇仿佛一夜之间庞大宏伟起来。四下张望,只见一座座革命旧址,坐落在街边湖畔。一幢幢高楼大厦,林立于山脚坡旁。远处山巅之上,一束鲜红的火炬高高擎起。正是“红根已深植,近日正繁荣”。四季常青的巍巍井冈,滋养着浓浓的红土情怀。街道上,不知从哪里涌出了一队队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服,打着绑腿的红军,在一面面军旗引领下,雄赳赳健步前行。揉了揉眼睛,确信不是红军时期的茨坪。上了车才知道,那些被一辆辆大巴拉向各个景点的男女红军战士,只是全国各地来此培训的干部和成团的游客。
到了黄洋界,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三月的小雨如烟似雾,淅淅沥沥。沿林间石阶时上时下,缓缓行进。雨披上的水珠,慢慢增大,随着脚步移动又一粒粒跌落,摔碎在青石板上,悄无声息地浸入红色泥土中。站在海拔1300多米高的哨口向下望着去,悬崖绝壁之下,是烟雾弥漫,深不见底的峡谷,仅有的一条小路淹没在丛林云雾之中。哨口之上堆满了滚木礌石,后面有掩体战壕。一棵树上挂着煤油桶,用以燃放鞭炮,制造迷惑敌人的枪炮声。一座砌筑的石台上,架着一门迫击炮。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3个营的兵力,用滚木礌石和落后的武器击退了敌人4个团的进攻。那门迫击炮,射出了仅有的3发炮弹,虽然前两发没响,但第三发命直接中了敌军指挥官。由此,毛泽东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轰,报道敌军宵遁”的著名词句。那阕《西江月·井冈山》,就篆刻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对面的石屏上。凝视那龙蛇飞舞、汪洋恣肆,神似怀素、不输张旭的毛体狂草书法和满怀激情,磅礴大气的豪放词作,仿佛看到老人家正挥毫泼墨,指点江山。那睥睨天地的气魄,所向披靡的风采,已横亘于巍巍井冈,深植在人民脑海。霏霏细雨还在下,那是天空也无法承载的缅怀和哀思,缠绵不息,丝丝缕缕。一时青山肃穆,沙场宁静。秀竹滴翠,苍松晶莹。
黄洋界北麓的茅坪村,静卧于群山怀抱之中。山间林木葱茏,村旁溪水逶迤。一棵历经百年风霜的枫树,顽强地生长在村口一块岩石上。仿佛一位历史老人,守望着社稷苍生,见证世事沧桑。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曾是湘赣边界党、政、军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所在地。毛泽东主席曾说,“茅坪是革命根据地安家的地方。”
红军上山之前,茅坪是袁文才的住地。说到井冈山革命史,不能绕过两个人,一个是袁文才,一个是王佐。他们曾是井冈山上的绿林好汉,各有几百人的武装。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攻打城市受挫后,及时做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决定。于是,一路拼杀,向罗霄山脉进军。到达三湾,红军整编之后,为了立足井冈山,毛泽东力排众议,提出团结争取袁文才和王佐两支武装力量。通过书信和面谈先打消了袁文才的顾虑和戒备,袁文才出面将起义队伍迎上井冈山。毛泽东赠送袁文才100条枪,帮他扩大武装。在有枪便是草头王,宁可丢命,不能丢枪的年代,袁文才深知枪杆子的重要。为表感激之情,袁文才当即回赠了1000块大洋,以解决红军之需。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驻了茅坪,袁文才将毛泽东安排在八角楼。此后,在袁文才的协助下,毛泽东又说服王佐打开了寨门,将红军迎进距茨坪7公里的大井。王佐把自己队伍住的“白屋”腾了出来,作为毛泽东的住处。当年,井冈山流传一段民谣:“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闭狻敖瘀堑睢保傅木褪钦庾鞍孜荨?。毛泽东又赠送了王佐70条枪,王佐回赠500担稻谷做红军给养。不久,王佐又带领红军进驻到了自己的大本营茨坪??凸鄣厮?,袁文才和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对保住那点星星之火,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幸的是,他俩都牺牲在了左倾路线的枪口之下。
烟雨已悄然停歇,云雾却还在山间缭绕。踏着先辈的足迹,怀着虔诚的向往,来到了八角楼。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2层小楼,因楼顶的一个八角型天窗而得名。望着门眉上,郭沫若题写的“茅坪毛主席旧居”匾额,心中不禁肃然起敬??绻了拿偶鳎刈耪〉哪咎堇吹铰ド?,屋子不大,古朴而宁静。侧面墙上并排挂着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照片,揭示了小屋曾经的主人。家具简陋,刻满了岁月的斑斓与年迈的裂痕。屋北靠墙处摆放一张宽大的木板床,探过手去,仿佛还留有体温,诉说着对主人的思念。一张小木桌临窗而立,窗上嵌有朴实的竖条窗棂,透着光亮与温暖。桌上有一个大圆砚台,一盏清油灯,还有老人家在这里写下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木窗斑驳,但不会忘记,是谁透过窗棂,看到了东方的曙光。干涸的砚台,也一定记得,是谁挥毫泼墨,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惑。油灯虽已熄灭,却知道它的主人曾围着棉被,伏案疾书,熬过了多少寒冬长夜,唤醒了几度春秋黎明。为了省油,老人家只用一根油芯,可八角楼透出的微弱灯光,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指引着中国走向胜利的航程。
轻轻下楼,生怕楼梯的震动惊醒毛委员的睡梦。可《八角楼的灯光》,那回肠荡气的旋律,却在心中鸣响。
茅坪有革命旧址20多处,其中2处见证了伟人的革命爱情。
陪伴朱德在此居住的是他的新婚妻子,耒阳双枪侠女伍若兰。这对革命情侣,共同战斗生活不足一年。1929年2月,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朱德撤退,伍若兰被敌人抓住并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并已有3个月身孕。朱老总一生钟爱兰花,皆因这株井冈兰。1962年3月4日,朱德重上井冈山时,写下了“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的诗作,以怀念心中那不朽的幽兰。
茅坪半冈山,有座始建于明朝的湘赣名庵,象山庵。作为寺庙早已日渐式微,却因其革命旧址的红色地位而声名鹊起。今天虽然已经没有尼僧住持,但古庵格局尚?;と绯?。1928年8月的一天,在袁文才与妻子谢香梅的操持下,毛泽东与贺子珍在这里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从此,结下了10年烽火情缘。他们在井冈山上相依相恋,在长征途中相伴相牵。贺子珍,这位15岁参加革命,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永新女杰,陪伴毛泽东渡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10年。而后到苏联养病,又孤独地渡过了屈辱的10年。革命胜利后远离政治中心,默默忍受个人的悲苦。直到1979年9月8日,毛主席逝世3周年的前夜,才被允许进京到毛主席纪念堂秘密瞻仰亲人。为革命奉献一生的井冈山女儿,临终时颅脑里还嵌有多块弹片。在《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展馆》,跟随贺子珍的脚步,追忆她坎坷的一生。为她的爱情愉悦,为她的委屈悲悯。凝神目含情,转身已潸然。
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象山庵,天空已经放晴,心头却浮起阴云。
距茅坪西北16公里,龙江河畔的宁冈,是朱德与毛泽东率部会师的地方。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安顿下来后,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派何长工秘密寻找朱德和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剩余部队。何长工头脑聪明,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毛泽东善于用人之长,深信他能完成重任。1927年10月初,何长工独自出发,历尽千辛万苦,穿过白区层层封锁线,于12月底到达了广东州??芍斓乱鸦蹩⑽饩霾慷踊蛔?,补充枪弹给养问题,通过云南讲武堂的同窗,时任国民党十六军军长范石生的安排,将起义部队临时改编为其部下一个团。同时,给朱德部发了两个月的军饷,配齐了枪弹。每支步枪200发子弹,机关枪1000发。每人发一套冬装,一条毯子及其他一些军用物资。部队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却给何长工的寻找增加了难度。而更危急的是,范石生的一个部下向蒋介石告了密,老蒋大怒,电令广东省政府逮捕朱德。事情有时就那么不可思议的巧合,一天,何长工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浴池洗澡,偶然听到有人谈论朱德的事。细心的何长工,通过蛛丝马迹,找到了处于危险中的朱德。于是,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开向井冈山,并在途中一路攻城略地,摧毁了不少反动武装。1928年4月下旬,到了宁冈县城。同一天,毛泽东也带着一个团到了宁冈龙江书院。这一天,在书院三楼文曲阁,35岁的毛泽东与41岁的朱德第一次相见,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从此,他们携手并肩又走过了半个世纪。井冈山会师,为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历史成就了毛泽东,注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胜利。27岁的陈毅,28岁的何长工及两支队伍的一些骨干参加并见证了这次历史性会面。不久,两支部队合并,改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这就是后来的红四军。有了这支队伍,才有了八路军、新四军,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
1928年5月4日,在龙江河畔东广场,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庆祝大会。那一天,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一万多人欢欣鼓舞。为了纪念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解放后在会师处建了会师广场,树立了毛泽东与朱德紧握双手的全身铜像。龙江河西畔,建了一座井冈山会师纪念碑,与会师广场隔河相对,由会师桥依依相连。
回到茨坪天色尚早,于镇内游览。这里是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的政治中心,现在是井冈山市茨坪街道所在地,也是井冈山旅游景区的聚集地和出发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人次。今日的茨坪,除了大量革命旧址留下的历史痕迹,早已没了旧时模样,更像是现代化大都市。沿桐木岭路下行,右侧是挹翠湖。一路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毛泽东同志旧居,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不知是眼睛贪婪,还是时间太快,不觉暮色又苍茫。从红军南路折返,踱步面晚霞,思绪杳冥中。随着黑夜的到来,万家灯火将茨坪映照得灿烂辉煌。在湖的南端一个亭台上,有几个青年正在调试音响,优美激昂的旋律,在夜色中激荡?!澳且惶炷憷盼业氖?,让我跟你走,我怀着那赤诚的向往走在你身后……”动情的词语,拨动着我的心弦。不由得走了过去,拿起杆架上的麦克,跟着旋律唱了起来,“跟你涉过冰冷的河流,患难同经受,跟你走过坎坷的小路,从春走到秋……”堆叠的激情,在歌声中释放,在夜幕下流淌。人越聚越多,广场上渐渐响起了更加激昂的和声。放下麦克,退出人群。在组织者的带领下,开始了激情广场大家唱,一首首红歌随着晚风响彻茨坪。
回酒店时,夜已很深,却无睡意。历史与现实,在脑海里交织,重叠。井冈山上那一座座历史丰碑,一处处烈士墓地,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将井冈山的土地烧得通红,将我的胸膛烤得炽热。这火,是青春之火。这火,是生命之火。仅仅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有3.5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时22岁;张子清,红四军第11师师长,牺牲时28岁;王尔琢,红四军参谋长,牺牲时25岁;吴月娥,少先队队长,牺牲时18岁。袁文才、王佐被错杀时31岁。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先烈用年轻生命点燃的青春之火,就是毛主席断言的,井冈山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是已经燎原、生生不熄的革命之火。
井冈山每一寸土地上留下的红军足迹,遍布村寨那无数的革命旧址,无不说明井冈山人民善良敦厚,心如大海。当秋收暴动、南昌起义两支队伍,被敌人围追堵截无处落脚的时候;当战士饥饿难挨,失去信心甚至连个别师长都离队的时候,是袁文才,王佐接纳了他们,井冈山的人民收留了他们。当年方圆只有500里,人口不足2000,产粮不满万担的井冈山,却容留了几万名红军和湘贑边界政府机关,是井冈山人民养育了红军。走过茨坪、茅坪,看了大井、小井,处处旧址无不告诉我们,井冈山就是红军的家。红军到了家,才放下了辎重和伤病员,才得到了温暖和给养,才得以轻松的开展游击战。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离不开伟大的井冈山人民。没有英雄的人民,就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深知这个真理,所以,在井冈山上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延安告诫全党要“为人民服务”;在北京开国庆典的晚会上,又呼出了“人民万岁”,那震撼人心,惊聩世界的声音。一个国家的领袖,高呼人民万岁,纵观天下,古往今来,绝无仅有!毛泽东心中一生装着人民,一辈子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叭嗣竦牧煨洹保侨嗣穸悦蠖飨罡叩脑抻?。“人民万岁”,是老人家由衷的心声。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经历过无数风雨,走过艰难坎坷。无论道路多么曲折,只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定会走过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无数个百年。
长夜将尽,心潮难平。索性披衣坐起,记录茨坪这不眠的思绪,留下井冈山铭心刻骨的记忆。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历史,来时的路更加清晰,行走的脚步更加坚定?!叭缃衲慊估盼业氖郑绦阕摺?/span>
窗外树木由突兀变得茂盛,由灰暗变得翠绿,又渐渐度上一层金黄。站在窗前,迎接井冈山上第一缕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