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故乡情节
 作者:任永胜  时间: 2021-04-20

  在这个打造智能新经济,创造智能新生活的好时代,也让年近八十岁的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老妈现在手机不离身,学会用微信和我们子女随时视频通话,录制小视频,发朋友圈,这让老妈成天脸上挂满笑意。

  这不,刚刚老妈又发到家族群里一个小视频,我赶紧打开看看。只见视频里那随风摇动的大玉米,一嘟噜一串青青的葡萄,刚刚展开子叶的秋白菜,红绿参半的番茄,看到镜头扫到墙角停住不动了,只见一排长势强劲的苏子精神抖擞地站在那里,又想到儿子这阵儿就一个劲儿念叨想吃姥爷烙的苏子盐饼了。看视频想得我口水直流,一个劲赞叹老妈。

  话又说回来,我们已经离开家乡在外打工快到二十年了,这里没有苏子籽烙成的苏子盐饼。心里惦记儿子的愿望,同时也觉得一切都得回到老妈家,等苏子叶采摘完,到苏子籽成熟了才能满足儿子对苏子盐饼的期盼。

  今天去超市,特意拐到五谷杂粮区竟然惊喜的发现还真有卖苏子籽的,虽然小贵,但还是买了。

  一边往家走一边乐颠颠给儿子打电话,让他抽空回家,给他烙饼。

  儿子一听,迅速请假安排了回家日期,火速归家的心情,不亚于想从地图上一脚迈进家门的迫切。

  儿子被我调侃,电话里送给我一段无所谓地啼啼笑。

  关掉电话,又想起儿子提到他最爱吃姥爷做的味道。我心一揪揪,其实想父亲的何止是儿子一人呢?我们一大家子,哪个不是为父亲的离去而伤感呢!

  七年前,父亲撒手人寰,做了一艘永远靠岸的船。故里,几次墓前低哀垂首。站在山巅,展眼望去天空蔚蓝如洗。

  我的家乡张强镇座落在类似一个大盆里的地方,房屋格局就像一刀刀切好的西瓜,一道道的规整有形,丘陵起伏,绿树成荫。最值得我们炫耀是的,张强镇的名字的由来源自于烈士。每当在异乡打工有问我是哪里的人,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康平县张强人。

  今年清明的时候,同学们还去张强烈士陵园去扫墓,看到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出来的图片,心中特别感慨。记得小学到初中,每年清明我们都会胸前佩戴小白花去扫墓。尤其在初中毕业时,我们班主任老师,特意带领我们全体同学去张强烈士墓前宣誓,要我们在未来的求知路上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大风大浪的侵袭。要我们高举烈士用鲜血染红的旗帜,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前进。正如习总书记曾说过:“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span>

  那次我宣誓的内容是一首诗歌,我的第一首诗歌就是那次写的,班主任老师说,全班所有誓言里面,只有我的是诗歌。当时听了特别兴奋,原来看似云雾的诗歌竟然就在我笔下诞生了,自打那以后,我的诗歌就一发不可收拾。如今时间跨越久远,只记得诗歌第一句是:在九百六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朗诵的情景记忆犹新,而今班主任老师已经是八旬高龄的老人了,前段时间通过同学们把我们最敬爱的老师联系上,才知道他退休了,依然亲手执笔,写了很多古诗词,并出了书,又在子女的安排下,在小镇过着非常幸福的晚年生活。

  小镇上,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里修生养息,民风古朴、安静祥和,邻里间亲如一家,互帮互爱。这里没有干旱,没有洪涝灾害,小镇是一株出污泥而不染的荷。

  小镇也在长高长大,十几年前的砂石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村与村之间修上了水泥路,走在街上没有了十多年前的脚裹泥,小轿车也成了人们平日出行的代步工具,偶尔人们还聚在一起随着旅游团天南海北到处游乐。

  祖国昌盛,未来可期。这是经济大腾飞的时代,十多年前的卧龙湖在我的记忆里还很贫困,遇到下大雨就遭灾,经过疏通治理,现在已经是国家级?;さ氖毓啊MЭ道盼颐俏莆粤馕д坏雷咭蝗τ昧艘桓龆嘈∈?,路过每处景点都让我赞叹不已。

  记得十多年前,我们自己家赶毛驴车去七公里外的镇上赶集,后来有经济头脑的小伙子凑钱先买了三轮车,做起了营运的买卖,十多个人挤一辆敞篷三轮车去赶集,夏热冬冷,这样有时还挤不上。再后来条件好一点了,爱人从同学手里买了一辆二手百号摩托,自此,出行方便多了。

  从父亲墓地回来,感慨良多,想父亲健在时,每到秋季,我们去父亲家,连吃带拿,临走时还会分到一大包苏子籽,还有串好晾晒好的苏子叶。

  几十平米的小园子里,父亲每年春季都靠墙角种一排苏子,不上化肥,纯绿色。父亲精心伺候,及时翻土,撒粪水,合拢,通风。苏子也懂得感恩回报。几个月后,苏子长势喜人,粗壮,亭亭玉立,奖励给父亲绿油油肥大的叶片。退休后的父亲就趁着还没长虫子,每天早上挎着小筐,仔细认真一片片摘好放筐里。老妈吃完饭收拾好,坐在圆桌旁,用针线串苏子叶,串好一串,父亲就拿到仓房挂好阴干,留作腊月蒸粘豆包用。

  父亲干活时有个毛病,特别是遇到类似精细制作的饭菜时,他都爱一边干活一边张着嘴巴。

  那股认真劲儿仿佛忘却了自我,偶尔我和姐姐会站在父亲身后学他,大多时候复杂的操作都会让我们望而止步,不了了之。

  每年腊月,吃父老妈手做的粘豆包,是我们的福利也是幸福的感召。北方人都喜欢吃用苏子叶蒸的粘豆包,感觉只有吃到那糯糯甜甜的味道,才是年的味道。

  后来,父亲去世后,我们就很少吃到老妈用苏子叶做的黄米面粘豆包了,特别是苏子籽就更难吃到了。我打工的这座小城根本不认粘豆包这东西,和当地人说起用苏子叶蒸的黄米面粘豆包,等于天方夜谭。

  我们和当地人说起用苏子叶蒸的豆包,像当地人说起海鲜就津津乐道一样。这么多年,城市光鲜亮丽的美食和各种不识名字的海鲜都没能打动我们忘却父母亲手蒸豆包的味道。豆包或海鲜的交集是带给我们味蕾上的独一无二的家乡的味道。永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

  看过老妈发来的视频,我拨通了老妈的电话,等待铃声响起,我走到阴凉处停下来。夕阳正倚在建筑物一角,没有合盘托出,只露出半张脸,从更深的云层横切下来,细细看去,那霞光,越过崇山峻岭沟凹低壑,笼罩着老屋,老屋下老妈的身影,小园中随风挥舞枝叶的苏子,一片碧玉金黄,又淡淡隐去。

  仿佛又回到十六岁的某个早晨,老妈把烙好的苏子盐馅饼,放到还在熟睡中我的鼻子上,直到我嗅到香味睁开朦胧睡眼。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