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山风海韵的辽西走廊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詹德华  时间: 2022-11-11

  中国陆地上有两大知名走廊,均因河而得名。一条在西北,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两山夹峙,狭长平坦。河西走廊全长1000多公里,自然景观苍凉奇伟,历史人文积淀丰厚,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必经之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穿过。因其在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另一条在东北,西起山海关,东到北镇,与河西走廊不同,此走廊北有山峙,南有?;?,山海之间形成狭长廊道,全长300公里,自然风貌奇丽隽美,历史人文悠久,是沟通华北与东北的重要交通孔道,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于此通过。因其位于辽河以西,故称“辽西走廊”。

  相比河西走廊,辽西走廊的名气与影响力似乎略逊一筹。那是因为你没有走进它,没有真正地了解它,没有领略到它山海之间的壮美,也没有阅读它几千年的厚重与沧桑。

  六百里辽西走廊,背山面海,最宽处只有十几公里,最窄处只有几公里。它以崇岩峭壁的医巫闾山脉为起点,次第展开,数条河流将高山平畴,碧海长滩分成数个画面,迤逦向西,至葫芦岛和宁远古城达到高潮,至锁月镇涛的山海关收尾。

  六百里辽西走廊,或险山绝壑,或短水急流,或丛丘莽野,或碧海银沙,或岛屿连绵,或港湾相接,不仅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而且还有着决定民族兴亡与国家更迭的铁血历史。这狭长的走廊,就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长画卷,描绘着的是山风海韵的大青绿,晕染着沧桑的古意,更凸显出壮阔辽远的新希望。

  辽西走廊是连接东北与中原孔道。这一地理概念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逐渐形成又不断改变。在辽金以前,中原经过辽西地区进入东北,至少有四条古道并存。这就是平冈古道、卢龙塞古道、无终古道和傍海古道西端。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样作为辽西走廊的平冈、卢龙塞、无终三条古道逐渐被人遗忘,倒是形成最晚的傍海道一廊独秀,成为今天中原到东北的大通途,这就是世人皆知的辽西走廊。

  在辽代建国之前,辽西走廊一直是沿海丘陵起伏、岩体广布、人烟稀少的一处狭长谷地,虽有草丛毛道,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荒漠闭塞状态。傍海的辽西走廊真正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到辽金时代辽太祖耶律阿?;?/span>以汉俘建锦州”,从此辽西走廊东西两端开始相通。1124年,金太宗下令,京师(上京会宁府)至南京(北京)五十里置驿,至此,辽西走廊才正式纳入国家管理,并形成六百里的大通道。

  不过那时候的海岸还不算稳定,并不能保证全天候通行。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大将军徐达在今山海关置山海卫,并将古榆关之“关”移于山海关,辽西走廊才开始全天候畅通,成为沟通东北、华北两大平原的主要通道。明朝时对辽西走廊着意经营,在西端设卫建关,锁住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通道;又于东端的广宁(北镇)设东北最高军政机关辽东都指挥使司”,“辽西走廊”遂成为“扼山海之要冲,为京师之屏障”的重要战略之地。同时鉴于绥中与锦州之间“相距三百里而无州县,不利防务”的状况,朝廷决定“在曹庄汤池之北,建立卫治,赐名宁远”,遂使宁远成为要塞重地和经济中心。与此同时,明朝还在山海关到北镇沿线广设屯堡烽燧,各卫所间遍设驿站。众多驿站的设立、星罗棋布防卫设施的加强,使辽西走廊成为连接东北和关内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从此商贸兴旺,客旅不断,成为东北和中原之间最繁华的地区。

  清初建都沈阳后,朝廷在沈阳西郊建永安桥,过蒲河,打通了沈阳至北镇一线原为辽河两岸沼泽之地的“大御道”,使辽西走廊与东北中心沈阳直接贯通,辽西走廊也更加兴旺和发达,成为清朝首都北京与陪都盛京之间,关内与关外之间的通衢大道。

  民国时期,当局对辽西走廊的战略经营更为重视,京奉铁路的修通,葫芦岛港的建成,辽西走廊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辽西走廊步入更快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辽西走廊历史悠久,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它又是环渤海玦形文化圈的弧顶处,地处“红山文化”的南缘,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长长的山海画卷里,是几千年的厚重。

  在葫芦岛西北有一个古村落叫孤竹营子?!肮轮瘛闭饬礁鲎?/span>为3600多年前的孤竹国留下了一脉香火。当年的孤竹国为商汤王所封,传国14代,延续近千年。著名的伯夷叔齐采薇故事,就源于这孤竹。

  在这幅泛黄的历史长卷上和遗迹里,曾留下过多位帝王和名人的足迹,这些痕迹里既叠掩着破国离乡的悲凉长叹,也激荡着开疆立国的苍壮短歌。

  这里曾经矗立的碣石宫,见证过秦皇汉武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这里的碧海,也被得胜班师的曹操那首壮丽的《观沧?!?/span>所吟咏。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曾到碣石处登临远眺。可惜的是,这些过客,最多也只是涉足了辽西走廊三十里,其东五百多里,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遗憾。

  元以后,辽西走廊开始陷入金弋铁马,血雨腥风的政权更迭之中,多少帝王都在这里演绎过死生交集的悲喜剧。

  当然在辽西走廊这幅泛黄的历史长卷上,除了帝王和众多政治家的足迹,以及战争的硝烟之外,还有文士的屐痕和平民的脚印。

  清初,朝廷向盛京、尚阳堡、宁古塔、卜魁等流放的流人及其家属不下150万,从山海关到沈阳一路驿站的土墙上题满了斑驳如泪水般滴落的流人诗。函可、左懋泰、戴国士、李呈祥、陈掖臣、郝浴、陈之遴、徐灿、丁澎、吴兆骞、方拱乾、陈梦雷、戴梓等一大批饱学之士蹒跚着走过辽西走廊,有的甚至终老关东。还有数千万的闯关东饥民,挑筐背篓,踩着辽西走廊那崎岖不平的砂石路,在声声叹息中滴下讨生计的血汗。

  沧海桑田,英雄枯骨,当历史烟云散尽,世事飘若尘埃的时候,只有卷帙浩繁的典籍和历史遗存更能让后人解读文明演进的足迹。

  在辽西走廊这幅长卷上,到处散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从义县万佛堂、奉国寺,到医巫闾山山神庙、望海寺;从北镇辽代双塔、李成梁牌坊,到锦州广济寺、辽沈战役纪念馆;从葫芦岛张学良筑港纪念碑,到兴城古城;从碣石宫、前所古城,到山海关、姜女庙;从九门口、永安堡长城,到朱梅墓、前卫斜塔。这些胜迹,每一处都记载着辽西走廊的历史进程和耀眼文明。

  别的不说,单说塔吧。辽西走廊上著名的塔就有锦州广济寺辽塔、古塔寺小塔,义县广胜寺塔、八塔山八塔群,北镇双塔,南票沙锅屯双塔沟龙塔、金代石塔,葫芦岛安昌岘舍利塔,兴城市白塔乡塔沟村白塔,绥中妙峰寺双塔、前卫斜塔。一条走廊里保存了各类各型的古塔:孤塔、双塔、斜塔、八塔群,几乎可聚合成一座古塔博物馆。

  如今,辽西走廊已不是当年曹操望之兴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也不是晋出帝石重贵披枷黄龙府时的荆棘小道,更不是饥民闯关东时的泥泞滩涂。翻过那页泛黄的历史,六百里长廊在时空轮转中,赋就了一幅山海和人文的画卷,既沧桑,又壮阔。

  作为联接华北与东北的战略大通道,辽西走廊平行纵贯有两条铁路,即京哈线、秦沈线;三条公路,即京哈高速、102国道和滨海大道;还有三港,即锦州港、葫芦岛港和绥中港,南向渤海,直通大洋。

  辽西走廊这幅长卷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山风海韵”将辽西走廊这幅画卷徐徐展开,就会发现,辽西走廊的山起伏连绵,间或奇峰高耸,时见名山竞秀。在山的连绵纵深处,从东往西,依次是努鲁尔虎山山脉、七老图山脉和燕山山脉。这些大的山脉向海沿伸,则形成大大小小的隔廊傍海的著名山峰,如以辽沈战役东线阻击战而闻名的黑山,五大镇山之一的北镇医巫闾山,北镇与义县相连的老爷岭,有普陀珞珈山北院之称的佛教名山北普陀山、形如笔架的海上道教名山笔架山,辽沈战役西线阻击战的英雄山塔山,色如彩虹、形如海螺大小的虹螺山,石棚筑寺、别有洞天的灵山,圣水清流、荷开十瓣的莲花山,三首云冠、临海而立的首山,秦皇、魏武“以观沧?!钡捻偈?,三条长城聚首的锥子山,雄伟绮丽的白狼山,有“辽西屋脊之称的大青山。

  如果说这些名山为辽西走廊平添了嶙峋风骨,那么傍山的海岸则为辽西走廊镶上了婀娜曲线,从而让600里走廊既有阳刚壮丽之美,又不失阴柔婉转之姿。

  辽西走廊的滨海大道循着380多公里的海岸线而建,驾车沿着大道行驶,一边是山风,一边是海韵。滨海大道近海一侧,或是礁岸,或是沙滩。全线有天然浴场30余处,其中如东戴河绵延近30公里的白沙滩,柔沙细浪,平缓无礁,是环渤海沿岸著名的踏浪轻波之处。沿岸有港口、码头20余座,随处可出海远航。沿海分布许多大大小小的岛礁,如小笔架山岛、大笔架山岛、磨盘山岛、觉华岛、阎家山岛、张家山岛、小海山岛、母猪礁、白鹭岛。这些大大小小的岛礁如珍珠般散落在辽西走廊的海滨,点缀着千年古道的旖旎风光。

  在这幅“山风海韵”的长廊画卷里,因为名山,因为碧海,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成为著名的旅游胜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碧海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江山留胜迹,碧海涌金波,辽西走廊的山风海韵正在迎接八方游客。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