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关大街在春天的深处,飘满榆钱花香。清新的空气在慢慢飞行,路面湿润润的,一切都仿佛特有故事的神态。
一棵又一棵数百年高龄的榆树,以及榆树下对话的人们,形成生趣盎然的画面。有榆树的老城,是一种趣味无穷,那种品味之后的无限想象。
榆树,在东北暗含祥瑞的意思。小南关,是一个祥瑞的地方。
只要是去了老城,常常要到小南关走一走。尤其是到满族联谊会参加活动,我总要提前一个小时,从西侧的六合店东胡同口的位置穿进去,然后,在那一带走一走。如果正好赶上春末的那些日子,榆树的榆钱花会落在头上或肩上。在祥瑞的气氛中,想象消失于高楼巨厦之下的67条胡同,想象当年的人文盛况,是一种醉。
小南关的胡同都迷一样地消失了,老四合院只剩下一个,就是奉天银号总办宋耀珊的那个院子,原来叫作合兴福胡同三号的。宋耀珊奢华的生活不能吸引我,吸引我的是这个胡同曾在当年震惊全国,满族世家子田亚斌在这里办报大力宣传辛亥革命。
我常常会想象当年的人物,想他们的那些传奇故事。无论是晨钟,还是暮鼓,抑或是那么多年以来的每一时刻,那些在小南关一带走来走去的人们,武士和文人,市民和商贾,我都愿意想象他们,熙熙攘攘地,他们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
小南关的年龄足够大,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沈阳中卫城算起到今年,已经快500岁了。
明朝的时候,小南关只是一个孤独的城关,地处内城之外边城之里。那时,它还没有与内城连在一起。这个地区人烟稀少,相当于城乡之间的过渡带。那时的沈阳人走到这里,也就算是出城了。
1625年春天,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过来后,沈阳城的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到了1631年11月,清太宗皇太极扩建旧城竣工,原有的四门变为八门。这样,城关就变为八关,小南关是八关之一。
这个地界,按八旗的驻防规定,属于镶蓝旗的辖区,衙署办公地点在张孝廉胡同。
清朝初期的时候,出了小南门奔小南边门,整条大街都在临近内城的地方。这样,繁华就成了星火燎原之势。大街的两旁逐渐出现商家,比如丝房、粮栈、酒店、木材铺等30余家商号,居民住户不足千家。官绅富户的公馆宅邸及寺庙学校聚集在小南街北部,小南街四段以南边门以里多是穷苦的商贩人家,住户零散,房舍破旧。再往前走一点,就是小南边门的外面,那里有孙、林、柳、陈四家大菜园子,其余地方皆为摇曳梦想的苇塘。小南关在梦想中等待。
顺治八年(1651年),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之后,山东河北等地的精英和普通劳动者,纷纷涌向东北,涌向陪都,成为这里的商人和工匠。小南关自然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齐鲁燕赵的豪侠之风与满洲的尚武精神很快融为一体,他们的到来成为小南关后来发达的原因。
那么,清朝初年小南关地区的人是什么样的风貌呢?
康熙十四年二月,河北昌平诗人苗君稷来到了沈阳。他本来是拒绝与清廷合作的,但当他在小南关的校场看到了当地人的精神风貌,还是情不自禁地写出了一首诗。在《仲春日看八旗子弟出师》这首诗中他写道:“旌旆悠悠远命戎,少年揽辔自英雄。耻居祖父声名右,誓扫蚩尤指顾中。人按宝刀三尺雪,天吹晓角五更风。伤春莫思高楼上,弩力沙场早建功?!?/p>
当时,山西汾州地区有人叛乱。这是盛京1000多名八旗军人应诏出征前的情形,那阵势,豪气冲天。八旗青年军人感染了苗君稷,这1000多名军人当中肯定是有镶蓝旗的,而镶蓝旗人就居住在小南关。
小南关的中央大道叫小南关大街,最早建于康熙19年,当时是土路,直到1924年,才改为柏油路。
小南关地区兴旺的重要原因,还有教育的兴旺。
乾隆二年(1737年),清廷在盛京城小南门外(今五爱服装城)设立皇族子弟官学,简称皇学?;始易拥?,20岁以下10岁以上有志学业,都可以来学校深造。这里的课程分清文和汉文,同时兼习骑射。这所维城学校与小南门里成立于康熙五十八年的萃升书院,遥相呼应。
教育的兴起,一大批满族精英陆续培养出来,让小南关的人文日渐昌明。同时,也吸引了从京城归来任职安家的王公贵族。
德庆当前胡同、驿站胡同搬进来了努尔哈赤长子广英贝勒褚英的后人、合兴福胡同搬来了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源当胡同、西板井胡同搬进来努尔哈赤十四子豫亲王多铎的后人,六合店东胡同搬进来镶黄旗瓜尔佳氏安崇阿巴图鲁的后人。以至于到了后来,小南关的深宅大院林立,居然变成了公馆区,高公馆、沈公馆、佟公馆、吴公馆、何公馆、姚公馆、邹公馆、陈公馆、张公馆、闿公馆、崔公馆、韩公馆、苏公馆、韦公馆、关公馆、庆公馆、马公馆、冯公馆、程公馆、齐公馆、刘公馆、王公馆、宝公馆……分布于小南关67条胡同里面。
这些“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入住,不但让小南关经济繁荣起来,而且还驱动了这里的文化发展。
到了嘉庆初年,一件文化盛事就在小南关发生了。
《红楼梦》的程甲本、程乙本在京城出版八、九年之后,嘉庆五年(1800年),顺治帝的六世孙爱新觉罗·晋昌出任盛京将军,他的随从程伟元也就跟着从北京来到了盛京。
程伟元,是世界上第一位公开出版《红楼梦》的伟大出版家。来到沈阳以后,在晋昌将军的支持下,他在小南门里创办了程记书坊,这是沈阳比较早的出版社。
从小南门里向外迈出一步,就是小南关地界了。
35岁的程伟元在书坊里坐久了,难免也有些年轻人的不甘心,他就想到门外溜溜。那么,笔直一条大街就是小南关大街。不知他要到哪一家丝房给内眷们购置丝绸,从丝房出来又进哪一家酒店自斟自酌,眯起眼睛冥想《红楼梦》里的哪些人物?
程记书坊独家经营《红楼梦》的程甲本或程乙本,那么,小南关一带就是沈阳城最早传播《红楼梦》的地方,至少在北方文学史上,小南关功不可没。
很想知道,当年那个程记书坊是如今的什么位置。据说,程伟元的后人将这个书坊一直经营到清末,但书坊后来的结局,却找不到能说清楚的人,程氏的后人更是去向不明。
忽发奇想,如果找到程伟元的后裔,如果他们能够恢复祖业,在小南门里挂出“程记书坊”的老字号,该有多好。听说沈河区正在老城区复建老建筑,如果有个程记书坊,而且是程伟元的后人在经营,那应该很有趣味。
1878年,法国传教士方若望在古老的盛京城里走来走去,走出小南门,他怎么一下子就看中了小南关这个地方,这个皇宫正前方的位置。这一年,方若望在这里建造了40米高的天主教堂。
在它之前,沈阳最高的建筑是皇宫里22米高的凤凰楼。1878年,是光绪二年,这件事情盛京将军是要上报朝廷的,光绪怎么就会同意了呢?这是否与洋务运动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中国第一个教堂是1849年2月在厦门建的新街礼拜堂。但那是口岸城市,建也就建了。这里可是龙兴之地的盛京呀。而且,教堂往北一点点就是故宫,它高大的身躯正好挡住了向南瞭望的目光,光绪怎么就同意了呢?这里不可能有屈从的因素,方若望不过就是个普通的教主,他不会有什么威慑力。
教堂总体建筑面积为9264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是全国屈指可数的。整体建筑格局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这是小南关地区第一幢欧式建筑,也是沈阳城第一幢欧式建筑。当教堂的钟声与皇城钟楼的钟声同时响起的时候,中西两种文化的大手也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至少在建筑艺术方面交相辉映。
那么,到了清代末年小南关人又是怎样的精神气质呢?当时的著名诗人李大鹏在《沈阳行八十韵》中写道:“往来寓机械,谈笑逞锋芒。游侠纷为引,豪华可易当……鹰大心方挚,诗书味漫长?!奔壬形?,又斯文,十足的盛京的人文气质。
族中前辈雅轩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说;“那时小南关热闹极了,我们从私塾出来,就去校场练习骑射,这培养了我们的勇敢。六合店东胡同79号院镶黄旗子弟关显忱,是黑龙江督军孙烈臣的爱将,民国9年10月,他带兵与‘老毛子’打了一天一夜,硬是从白俄手里抢回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立下赫赫战功。他是我的侄子。我们不喜欢四书五经那一套,我们喜欢诗歌和子弟书。也看电影,沈阳最早的电影院是1907年1月开业的,就在我们胡同的前面。我记得我在那里看过谭鑫培的《定军山》?!?/p>
小南关深得沈阳文化的精髓,把自己修炼得钟灵毓秀,涌现出一大批英杰人物。他们改变了小南关,甚至一定程度影响了大沈阳。比如进士孙百斛、缪润绂、教育家冯庸、徐延年、进步报人张兆麟、辛亥革命烈士田亚斌、著名画家周铁衡、关子衡、书画篆刻家陈旧、书画家爱新觉罗·质夫、著名作家杨大群、评剧艺术家孙连山、东北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张光奇、英雄母亲周金氏等。
生活在旧时代里,却能够全心接受新思想并且大力倡导、践行新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特别令人尊敬,先贤孙百斛就是这样的人物。
孙百斛(1864—1920年),字鼎臣,幼年跟随父亲移居沈阳小南关。光绪庚寅(1890)年,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为翰林院编修。1900年后,就一直在沈阳生活、工作。
翰林府的原址在小南街三段同乐东里,有正房5间,东耳房2间,东西厢房各3间,门房5间。孙翰林在这里进进出出20年,演绎励精图治的“人间词话”
回乡之后,孙百斛历任善后局帮办、奉天省大学堂总办、东三省官银号、兴业银行总办、咨议局省议会议长、省总商会会长。他最大的贡献,是在盛京将军增祺的支持下,1902年9月,创办了“奉天大学堂”。增祺这人有好多污点,但办大学堂的事为人称道。1905年离职,继任赵尔巽以他为榜样,提出“学务伸缩之机,端在师范,自应首先讲求”的指导思想,在小南关玉皇阁胡同创办师范传习所,培养教师??Т蟮淠翘焐衔纾对诒本┑目ね踉靥翁氐馗侠醋:?。作为提倡新学的代表,两位将军绝对功不可没。
创办大学,是沈阳近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本世纪初沈阳人民的一个壮举。
“奉天大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使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博采西学,培养技艺及能力。具体地说,学堂除了讲授传统的国文、满文、诸子、历史之外,更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外来文化。为了这个,孙百斛特别聘请西文教员讲授英文、地理、数学、体操等课程。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
“奉天大学堂”,是沈阳有史以来第一所新式大学,也是全东北第一所新式学堂。
据《奉天通志》记载,“(孙百斛)翰林所任诸事,无不竭尽心力,为地方谋福利,其功在地方甚伟。生平自持严、与人宽,布衣蔬菜,遇有义举,慷慨解囊不之惜。所与交游皆道义之士,廷引人才每隐为之,不使知?!笨杉锇脔歉銎分识朔秸ㄓ乓斓墓倮?,一个好样的知识分子。
孙翰林的后代据说离开了小南关,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我很想找到他们,聊一聊。
有一天傍晚,在小南关一家酒楼喝酒的时候,有幸见到了缪翰林的侄玄孙缪欣先生。这使缪家的故事可以生动地讲起来。
缪翰林,是一位令人景仰的人物。
缪润绂(1851—1939年),字东麒,世居沈阳,光绪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改户部主事,又任山东临清知州候补知府。
晚年的时候,缪润绂回到故乡沈阳,在小南关甜水井西胡同(后改为缪翰林胡同)买了一个三进四合院住下来,从此,以文学为精神伴侣。
缪润绂的曾祖父缪公恩是清嘉道年间沈阳的诗坛泰斗,著有《梦鹤轩诗钞》《诗系》《楳澥杂著》。缪润绂和他的先人一样,以自己卓越的成就繁荣了沈阳文学。他自幼聪颖好学,14岁便开始诗歌创作,表现出高端的文学才华。光绪三年(1877年),他与瓜尔佳氏喜麟、韩小窗等人共同组建了著名的“荟兰诗社”,诗人们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诗篇。缪润绂本人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含光堂诗存》《沈阳百咏》《陪京杂述》《律赋准绳》。他诗歌的主要思想特征是爱国爱家乡,抨击社会时弊,同情普通百姓。
程伟元、缪氏祖孙的功勋,在于让小南关成为沈阳的文学中心。文学和艺术在这里一天天发展壮大。如影随形的,依然是教育的兴旺发达。
在小南关下头的沙滩,住着一位名为庆厚的王孙,这位先生是沈阳教育界一位耀眼的人物。
爱新觉罗·庆厚(1900—1981),是努尔哈赤二弟多罗贝勒穆尔哈齐的第12代子孙。庆厚先生为管理维城学校方便,特地在小南关的沙滩盖了一座小二楼。然后,把家从西华门迁了过来。
庆厚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金石家。小学就读于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曾与周恩来是同桌。
1927年,庆厚创办平化小学,任校长,1930年,这所学校改为中学。后来,他长期担任维城学校校长。1948年,被任命为沈阳的河北学院代院长。他是庆祝沈阳解放的知识界代表。在沈阳,在东北,他培养了一大批知识精英,以新派人物为主。他的书法,各体皆能,尤擅隶书,精于书法理论,见解新奇。曾著有《汉字笔法探源》一书出版。
在老妈店胡同,住着一个为兴办教育而散尽家财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冯庸先生。
冯庸(1901—1981年),是奉系将领冯德麟的长子,是北京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堂的高材生。毕业后,张学良任命他为东北空军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中华民国空军,军衔升至中将。
令人费解的是,将军的儿子并且同为将军,冯庸却十分崇仰教育?!敖逃裙笔撬睦硐?,为了这个理想,他变卖全部家产,用来创办大学。
1923年,冯庸先生以父亲创办的大冶铁工厂为基础,成立大冶工业专科学校。
1927年8月8日,他辞去东北战车总队少将队长一职,捐出巨额资金和丰厚家产,将大冶专科学校更名为冯庸大学,他出任校长。
冯庸提出办学三条纲领,即“孝悌忠义,工业救国,受教育机会均等”。这三条纲领,足见冯庸的思想与情感是与国家民族紧紧连在一起的。
冯庸大学不但是东北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这所大学是公益性质,学生在校一切费用全免。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三天以后,9月21日,关东军闯进学校,将冯庸带走,并将校园洗劫一空。不久,日军将冯庸大学改建成飞机修理试飞机场。
日本人把冯庸软禁在沈阳大和旅馆,劝降不成,又将他劫持到东京。后来,在一位日本朋友的帮助下,冯庸逃离虎口,从上海绕道回到北平,继续主持迁到北平的冯庸大学校务。1931年11月1日,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誓师成立。
1932年淞沪会战起,冯庸先生为激励青年抗战到底的士气,重组“冯庸大学义勇军”,并率部奔赴上海参战。
1933年,冯庸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路总指挥,参加了长城抗战。
冯庸不但是教育家,还是一位民族英雄。
文风浓郁,让小南关一再出现文化巨匠。比如名播中外的艺术家周铁衡先生。
周铁衡(1902—1968年),河北省冀县人。中国现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1911年的时候,他随父亲安家小南关。
少年时代,周铁衡师从著名国画家邱烟云学画,打下了雄厚的传统绘声绘画根基。1919年,17岁那年,他专赴北京,在法源寺拜齐白石为师。1927年,毕业于医科大学,后留学日本。在日本,周铁衡与郭沫若结识,成为终生挚友,数十年当中,两人经常切磋艺术,或面谈,或通信。
在绘画方面,周铁衡精于重彩大写意花鸟,兼画山水,熔冶齐白石、吴昌硕、朱耷、任伯年画法于一炉。同时,在律诗、篆刻、书法等领域,他都有极深的造诣和全新的创造。周先生对金石学、古文学、考古学、古琴弹奏诸方面,也都有独特研究。
1932年6月,应邀参加山海关防疫,临时出任检疫师。为救同胞生命,周先生将日本人认定为疫区的杨家屯改为隔离区,使这个村避免被火焚,全体村民得以保全性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铁衡历任东北文物管理处顾问,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先生多次向中国历史博物馆、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捐献文物,为抗美援朝义卖作品。他著有《中国古琴考释》《东窑考》《半聋楼谈画》《半聋楼印草》等扛鼎之作,为国家创造了珍贵的文化瑰宝。
小南关,因为这些鸿儒巨子而成为文明昌盛之地。现代文明也选择了小南关。
大约1908年晚些时候,中国当代著名报人张兆麟(1865—1938年)来到了奉天的小南关。
双井胡同的“项茶馆”终日茶烟袅袅,这个开业于光绪元年的老茶馆,在那些日子里,忽然多了一位戴金丝边眼镜的。见过世面的小南关人,在议论几番之地,认为他是一个新派人物。在茶馆的一角,他与朋友经常悄声议论着什么。只有朋友知道,他讲的是救国救民的维新思想。
果然,不久就在小南关诞生了一桩新闻。
1909年2月21日,张兆麟先生在工夫市胡同太清宫西院创办的《醒时白话报》问世。
这张报纸的宗旨是“改良社会,开通民智,提倡教育,振兴实业”。多么好的办报宗旨,无异于是黑暗旧中国的一星灯火。
张兆麟除了承担管理报社的大任,还经常以记者身份走在采访队伍的前列。为宣传革命思想,张氏全家齐上阵,大儿媳王代耕任主笔,大儿子张友兰协理报务,小儿子张友竹每天放学后在街上卖报。多么令人感动的爱国者。
创刊之初,报纸营业比较萧条。有一次,付给工厂的印刷费不够了,张兆麟脱下长衫押在了柜台上,从此,“押衣办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美谈。1926年以后,报纸大有起色,销量不断飙升,在东北各地发展了40多个分社。
《醒时白话报》旗帜鲜明,经常刊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
宣统二年(1910年)春,张兆麟在报上揭露英国的“子午号”客轮上的船员殴打中国人的事实。不久,他又联合实业界人士开办海上客运,最终迫使“子午号”客轮停航。
1927年6月,杜重远在沈阳领导6万余人的大游行,反对日本在东北各地建立领事馆。报纸不顾日本人的威胁,对这次爱国运动做了重点报道。
日本特务在针对沈阳报界的调查报告中写道:“《醒时报》是沈阳唯一的白话报,是排日的先锋?!?/p>
这张报纸对宣传民主进步思想,传播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贡献和影响。
小南关似乎很平静,旗民们照常喝茶,遛鸟飙走马。据我伯母说,走马就是长相漂亮速度飞快的那一种马。那时,奉天城里满城飞马。烟尘之中,一张张英俊的面孔闪烁红光。
然而,变化,如暗流涌动,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
在东北,辛亥革命的先驱竟是奉天城里的三位满族人,这其中就有小南关的田亚斌。
在张兆麟创办《醒时白话报》的第二年,1911年初,小南关的两位满族青年觉醒了,他们是田亚斌、广铁生,在合兴福胡同田亚斌的家创办了革命报纸《奉天国民报》,报社特别聘请同盟会在沈阳的革命团体联合急进会负责人张榕任主笔,田亚斌和好友赵元寿、杨大实等担任主编。报纸的办报方针是,“以反对帝俄侵略外蒙、需要变法图强号召”宣扬人道主义和以建设满汉民族联合革命,共建“共和政体”为目的等思想,这张报纸因此而变成联合急进会的言论机关,声望日高。
特别是田亚斌主持的“晴天霹雳”一栏,因为真实反映民众的呼声,深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田亚斌因此成为纵横东北报业的四大铁笔杆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爆发后,11月中旬,作为联合急进会的秘书,田亚斌与张榕、蓝天蔚及第二混成旅的高级军官等在北大营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先以军事行动占领军械局和总督府。
1912年1月23日深夜,那是奉天城一个漆黑的夜晚,狗叫声、砸门声、叱咤声、怒斥声,最后是枪声……田亚斌被张作霖的属下汤玉麟杀害于家中,年仅20岁。与他同时遇害的战友张榕、恒宝琨被称为“东北辛亥三杰”。身为满洲贵族,却能义无反顾地背叛自己的阶级,走向革命,这是视信仰为第一生命的真英雄。
与此同时,小南关的教育更加发达。先后出现了省立第一师范、师范附属小学各1所、小南国民、国民优级学校(现164中)、城南男子国民优级学校(现八十二中)、私立华光、国民优级学校(现小南二校)等。
在这些学校当中,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有名的“爱国的学?!薄案锩难!?。爱国学生经常上街,散发传单、标语、小册子,揭露日本侵华的野心,宣传废除中日不平等的“二十一条”,尽管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多次遭到迫害,但抗日的情绪仍然高涨。
我伯父澂涛先生毕业于这个学校的附属中学,他回忆说,学校有一个铜制的警钟,在每天朝会的时候,由学生轮流敲打并高喊:“大家忘了日本要求二十一条吗?”同学们必须回答:“没有!”
孙百斛、缪润绂、冯庸、周铁衡、张兆麟、田亚斌这些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墨客,他们是小南关新思想的开蒙师长,他们以自己修得的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积极影响小南关这一方水土。
爱国主义思想的新闻传播,中西合璧的教育熏陶,让小南关人得到了启蒙。他们当中的觉悟者看到了世界大势,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小南关的西板井胡同,挨着豫亲王多铎后裔家族的大院住着一户满族的张家。1909年7月5日,这家出生了一个女婴,她就是东北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张光奇。
张家的经济状况虽然那时已呈衰落之势,但基本还是在小康水平之上。
张光奇的四舅父是缪翰林的堂侄缪延荣,曾经是同盟会的会员。通过母亲的讲述,张光奇渐渐与四舅父的思想靠近。1916年,张光奇进入奉天省立第二小学读书,老师反复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频繁入侵的历史,她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渐形成并且加深。
1922年,张光奇考入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在学校学生自治会成立时,她与同学们一起排演了革命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并在剧中饰演秋瑾。这个角色,让她决定彻底背叛自己的家庭,从而走向革命。为此,她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其中有《社会科学概论》《新青年》等。
4年以后,1926年9月,张光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发展的第一名女党员。
1928年3月,张光奇担任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秘书,公开的身份是第八小学的教员。白天,她外出教书,夜间,她抄写党的文件。当时,编写的党内刊物叫《工农兵》,这虽是一个小册子,刻钢板、油印以及收发文件都由她一个人来做。她的表现,党组织非常满意。九一八事变之后,她又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张光奇是共产主义思想在东北最早亮起的一道光,她的革命生涯和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是沈阳人民的自豪与骄傲。
人民一旦觉醒,就将用鲜血灌溉大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小南关地区共涌现出19位烈士,周家就有两位。
周金氏(1897—1961年),5个儿子3个参军。二子周青山,1945年9月1日参军,作战时受伤致残;三子周柏平,1945年9月1日参军,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牺牲,时任排长;四子周柏生,1945年9月1日参军,在参加锦州战役时牺牲,时任连长;周金氏曾出席东北区烈属、军属暨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1955年2月,她出席了辽宁省沈阳市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建设军人暨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曾先后11次荣获市、区各种模范称号,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很高威信。
小南关没有辜负辉煌的背景,没有辜负那些仁人志士。小南关与沈阳城同频蓬勃发展。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小南关获得了新生,成为沈阳城生机盎然的一部分。
小南关与内城紧紧相连,内城的繁华也就迅速南移,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商业发展迅猛。清末的小南关大街两侧,有天元厚、水德厚等三大丝房,有天昌东油房、德清当铺、六合车店、同济堂药房等,居民因此而增多。边门里的菜地盖起了大片民宅,小南关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小南关地区的工商业更加发达,人口更加兴旺。店铺多达80余家。新增长的行业有书局、书画装裱、烧锅、酱园、染房、成衣、制革等。从九一八事变到1948年,小南关和沈阳城一样百业凋零,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沈阳解放之初,人民政府接收的小南地区一片衰败景象,马路凸凹不平,房屋摇摇欲坠、街巷污水横流,停水停电几乎成了生活常态。
经过70多年的建设,现在小南关地区的马路四通八达,大街小巷绿树成荫,花圃草坪随处可见。文艺路与带状公园毗邻,皂角园、飞虹桥相连。白天风光怡人,晚上,霓虹闪烁,呈现的是不夜城的景象。
没有谁会想到,古老的小南关有一天会诞生一大批机器人,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
1958年11月,中国科学院选中了人杰地灵的小南关。
在小南关大街最南端的右侧,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光电信息处理技术。
2020年5月19时45分,在马里亚纳海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机器人“海斗一号”顺利进入水深10907米的海底,成功挑战了人类水下探测与作业的极限。
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完成光荣使命的“海斗一号”兴奋地浮出水面。她搭载着国际首款七功能全海深电动机械手,携带有多型声学探测设备。
鲜亮的橙黄配色、圆圆的鱼形身体,一双特别卡通的大眼睛,看上去,是那么生动可爱。
“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了万米深潜,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纪录,是海洋技术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个研究所取得世人瞩目的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394项。
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研究所创造了二十多个中国第一。在这个巨无霸的摇篮里,先后走出了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极地机器人、飞行机器人、纳米操作机器人、仿生结构智能微小机器人、反恐防暴机器人等多种特种机器人。
在这个机器人队列中,“‘CR-01’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工业机器人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它获得了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极地机器人多次参加我国的极地科考活动,从北极到南极,从陆地到水下,为我国获取极地科学数据作出重大贡献;“灵蜥”系列反恐防暴机器人进入公安武警系统,成为反恐前线的忠诚卫士;飞行机器人成功完成地震搜救演习,并获得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小南关作为科技高地,强烈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制定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给小南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命力。
1978年,沈阳市政府开始大力培植工业、商业、服务业,小南关一下子就腾飞起来。
4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经成为经济繁华地带,成为沈阳这个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部分。这里,以闻名全国的五爱市场最为抢眼。
五爱市场位于热闹路与风雨坛街沿线,是全国五大集贸市场之一。经过40年的改进与发展,它已成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最大的流转型轻工产品交易中心。
小南关昔日的痕迹越来越模糊了。在与当地人的访问中,渐渐有了清晰感。褚英贝勒的后人、礼亲王代善的后人、豫亲王多铎的后人、安崇阿巴图鲁的后人、缪翰林的后人、周铁衡的后人、张光奇家族的后人,那些闯关东的商人、工匠、普通劳动者的后人,每个人都描绘出了一组组生动画面。
这,让我们看到小南关一路辉煌地走过来,从古代到今天。
最难忘,那些先贤,那些普通劳动者,他们从各个胡同走出来,抛弃旧时代,走在新时代的最前面。
在新时代里,小南关的故事越来越充满新鲜感,越来越充满创造力。
从南到北,走在小南关大街上,如同走在古往今来长长的画卷里,一阵阵榆钱花扑面而来。当年从甜水井后胡同飘出来的缪公恩的七绝《榆钱》,令人再三回味,其中的两句“凭将柳线轻穿缀,莫逐杨花作雪花”,是多么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