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费解与迷人
——读于晓威的中篇小说《在奥德地区图书馆》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第1期 | 作者:黄德海  时间: 2025-01-07

?  1

  读到一篇乍看起来有点费解的小说,应该怎么办?或者说得明确一点,读于晓威的《在奥德地区图书馆》,如果觉得费解,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篇小说读起来费解,大致是因为跟多数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同。比如,多数小说的叙事时间是线性的,而费解小说的时间线经常跳跃;比如,多数小说的人物性格看起来是稳定的,而费解小说的人物性格似乎一直闪现在片段中;比如,多数小说处理的主题是具体的,而费解小说要面对的问题往往抽象……

  初读《在奥德地区图书馆》的费解感,应该跟叙事时间的非线性有关,叙述者甚至在开头就有意要把时间调得混乱——“在奥德地区图书馆,有时候,时间是个奇怪的走向。比如,明明是白天,可是坐在图书馆临窗的办公桌前,会看到外面仿佛是傍晚;明明是夏季,外面一片白雪皑皑?!备萌四岩岳斫獾氖牵凡痪?,作为本篇小说人物的特依,就在自家客厅听到了两部经典小说中人物珂赛特和包法利夫人的对话。对习惯线性时间叙事的读者来说,这就不禁令人费解,简直匪夷所思了,对吧?

  《在奥德地区图书馆》的主要人物特依,究竟是怎样的性格呢?叙述者开篇不久即指出:“我曾试图去了解她,走进她的心里,但几乎毫无可能?!闭馐遣皇谴幽持忠庖迳媳砻?,叙述者无意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心理学迅猛发展的现在,内在心理几乎是刻画性格的必备元素,不涉及内心,是否显示了叙述者无意书写人物性格的意图?更何况,除了必要的年龄因素,叙述者也没有对特依的外貌进行描写,更不用说通过各种情节来突出人物性格了。熟悉常见小说的读者,当然会有一点不明所以的疑惑。

  还需要问的是,《在奥德地区图书馆》要处理的问题是什么?多数小说通常是解决矛盾,打开心结,识别人性,《在奥德地区图书馆》仿佛跟这一切都有关,仔细看却又若即若离。推敲起来,这篇小说最认真对待的,其实是(一直在流逝并凝聚的)时间和(无法把捉却永远存在的)爱。如此抽象的问题,无法用寻常的方式来谈论(不是具体的爱情无法谈论,是抽象的爱无法谈论),那是不是只好用乍看费解的方式?那些寂寞的时刻,无助的瞬间,无法确认是爱还是软弱的选择,完全看成时间或爱的答案当然最容易,可人间不就是复杂的吗,严肃的小说写作者,不应该保持费解的可能吗?

  2

  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应该不会有意让自己的小说变得费解,更多是出于不得已。唐诺谈到??四尚∷档氖焙?,曾说他的诸多技术,其实是“被逼出来的”:“被他小说所瞻望的太大无力收拾的视野、被他小说所面对的太大困惑难题所逼,这有点像挥军进攻一座力有未逮的坚城,你当然没有整饬队伍、齐步行军的悠闲余裕,而是你得想尽所有可能的办法,尝试所有可能的攻击路线和方式,甚至没什么把握成功也得决志一搏,于是,这样的书写遂不得不呈现着紊乱、尝试、随机而作,乃至于语言文字的死伤枕藉?!?/p>

  《在奥德地区图书馆》处理的抽象时间和爱情,本来就是几乎越说越让人糊涂的话题,不妨看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坚城,叙述者要把这样的主题表达出来,不得不凭借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小说结构。

  前面谈到,小说开始不久,特依听到珂赛特和包法利夫人对话,后者说:“啊,小公主,冉阿让是你老爹,雨果也是你老爹吗?”特依觉得,作为有教养的女人,包法利夫人不该这样说话,可转念一想,“特依很快就释然了,鲁道尔夫背叛了她,她的性格也许是会因此而改变的”。临结尾,经历过爱情之后,特依本人也发生了变化,“生活恢复了,但是人变得不一样,她自信,骄傲,更豁达,更理性,当然,也更加性感”。即便不进一步体味珂赛特和包法利夫人全部对话的丰富指涉,只看这首尾两段跟爱情相关的有意无意照应,已经能察觉到小说整体结构的严谨了吧?

  关于时间,小说自然加入了邮票和信件元素,从不同方面表现了这一主题。在补全母亲留下的成套邮票过程中,特依走入了邮票携带的时间之中——“特依由着邮票背面粘连下来的纸屑,可以推测出原初信封的颜色,有的是粉色,有的是白色,有的是牛皮纸的颜色。它们共同集合了一种纷纭的空间、地理和时事。”在阅读母亲留下的信件时,特依也意识到了时间空缺的力量,“即便是全部读完,无数的生活细节,必定会连带出更多的生活空白。更何况,毫无疑问,父母生前所有的通信,除了无意中留下来的,许多已经是佚失了。那便意味着,许多空白将无从索解?!?/p>

  除了以上情形,《在奥德地区图书馆》还谈到了“元小说”和“元叙述”,提示读者不止要关注主题,还要注意小说的创作过程?!拔壹堑梦腋ㄌ匾溃┧?,文学的迷人,不在于作者于笔下创造了人物和人生,而必须是作者迷惑和迷失其中?!倍哉馄∷道此?,作者迷惑和迷失其中的,除了父母和特依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除了存放在邮票和信件中并同时作用于当下的时间,仿佛还有很多。不过,无论有多少迷惑,作品终归要结尾,于是,叙事回环,特依写下了小说开头的那段话,时间的非线性特征再次呈现出来——“当她写累了的时候,她抬起头,会依稀看到,我,正站在她的面前?!?/p>

  3

  仿佛为增加阅读难度,在以上迷惑和迷失的基础上,叙述者还在小说中加入了略显晦涩的关于“形式直观”的讨论:“艺术或人生的本质只能寓于形式,并且必须遵循亲历原则。就像艾略特说过的,诗歌本身没什么内涵或意义,但是它的意义在于形式,它的用途是满足读者的一种习惯,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开,通过读诗,使他安静。”

  以上说法包含一个不易觉察的隐藏项,即寓于形式的艺术或人生本质要传达出来,必须诉诸亲历,而亲历就必然牵扯到每个人身经的日常(否则何谈亲历),最终,看起来拒绝任何内涵的形式直觉,还是不得不跟时时触及内涵的生活相关。如果没有看错,《在奥德地区图书馆》精心设置的叙事形式之下,隐含着对“生活”的特殊理解。

  小说中有一段提示。寻找“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邮票的过程中,特依意识到,她“对‘政治历史’不感兴趣,她只对‘生活历史’感兴趣,这就对了,这完全符合我们之前谈到的‘形式直观’问题”?;痪浠八?,特依感兴趣的是跟“亲历”有关的生活历史,而对未跟自身建立关系的外在历史不感兴趣。就像她收集一枚枚邮票,并非为了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只因为“那些老旧邮票是她母亲留给她的,她有义务和理由使它们完整”。

  由此来看整篇小说,叙述者似乎有意对比着政治历史和生活历史。上述的邮票问题不用说了,关于特依父母的爱情和婚姻,关于特依与李言艮的交往,甚至一次貌似无关紧要的小区谈话,都随时闪现出不同时代历史事件的影子。作品中出现的诸如“规定不能为真理让步”“不要总是试图寻找过去,那没意义”,似都若有所指。不过,这不是叙事的重点,在小说中,无论怎样变化多端的政治历史,最后都转变成了属于每个人的生活。反过来看二者的关系,也一样,就像李言艮开洒水车,“他时刻面临失业。比如,经理跟他说,今天去街上洒水,去某条街道上那个人群多的地方。”

  这样层层分析下去,所谓的费解,其实并没有那么艰难,甚至有点过于清晰了对吗?只是,继续往下分析,一篇别有怀抱的小说,就要变得不能有什么意思了,那就顺理成章地到此为止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