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网络文学发展的五重逻辑
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935期6版 | 作者:韩传喜 楚艳艳  时间: 2025-04-18

?  近三十年间,网络文学凭借独特的文学风格发展为现象级的文学新样态,其中有政策、市场、媒介等时代背景的支撑,也有其内在的美学效果和情感价值的映衬,即政治逻辑、商业逻辑、技术逻辑、审美逻辑、情感逻辑,它们既能横向揭示网络文学三十年来发展的多面映像,又能纵向探索网络文学的文化脉络与国家战略、市场调节、媒介技术、美学效果、社会情感之间的有机连接。

  如果按照广泛的共识,将网络文学的出场置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我们今天已经能够站在一个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节点,在历史的“后视镜”中回望这一时程。近三十年间,网络文学凭借独特的文学风格发展为现象级的文学新样态,推进了当代中国文学观的扩容。这一逐渐深入文化现场的过程并不充满偶然性,其中既有政策、市场、媒介等时代背景的支撑,又有其内在的美学效果和情感价值的映衬,它们以动态的协作关系,共同影响着网络文学整体的文化构成。在此视野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路径内在地包含着五重逻辑,即政治逻辑、商业逻辑、技术逻辑、审美逻辑、情感逻辑。经由这五重面向,既能横向揭示网络文学三十年来发展的多面映像,又能纵向探索网络文学的文化脉络与国家战略、市场调节、媒介技术、美学效果、社会情感之间的有机连接。

  政治逻辑:中轴线的牵引

  人是政治的动物,而文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政治的双向相遇是天然的,二者之间的秩序关系叠合了两个指向,即由政治牵引文学、在文学中思考政治。政治的牵引能够为不断缩扩的文学版图确立一条稳固的中轴线,涉及政治观念的思考则使文学更具思想上的纵深感。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于一批文学门户网站的建立、协同、吞并中,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尽管从所显露的崭新景象中已能一窥其蓬勃的生命质感,但也存在着野蛮生长的风险:市场化既发挥着磁吸般的魔力效果,又使文学性在一定意义上让位于得利计算。以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为节点,政治话语力量开始深度介入,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主流化发展”“正能量引领”“实施精品工程”等逐渐成为新时期统领性的文艺策略,试图使网络文学不仅具有数量优势,更在质量上与之相称。

  当网络文学和利益导向、物化话语、非主流价值等异质标准纠缠在一起时,政治力量能够以硬性手段加以干涉和平衡,从而巩固网络文学场域的支撑性主线。与此同时,政治力量还体现出软导向性,如部门推介、作品评奖、学术研讨等行动正是以托举式的姿态确证了网络文学的价值,使其能够在秩序化的评价机制中获得自我存在感,或者说,获得一定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反过来,在这一牵引力量下,网络文学也在书写意义上寻回了部分思考政治生活的自觉性,鲜明的表现是现实议题被逐渐推至网络文学的前景之中,这无疑强化了网络文学思考现实、关怀生命的价值,而实现这种价值也是政治生活所要完成的使命。

  商业逻辑:拓扑链条的发散

  尽管市场利益导向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亟待政治力量的规制,但毫无疑问,网络文学的今日繁荣离不开大众文化工业供给的不竭动力。目前围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一整条生产流水线,生产线末端的售卖环节指向两条分径:内容售卖和流量售卖。内容的售卖直接面向读者,既以章节、字数、作品为度量标准收费,又包含会员、订阅、打赏机制;流量售卖则面向广告客户,此时售卖的不再是具体文本,而是以免费阅读所交换的读者的时间和注意力。两种售卖方式彼此补充,制造了更大范围的消费。

  但两次售卖并未成为网络文学生产线的终点。如果说,传统文学作为电影、电视改编的常态路径,已于文化市场中投出波澜水花,那么,开放、流通的数字载体所释放的跨媒介融合意识,则使网络文学更容易地成为素材集散地,围绕着它的既有影视改编,又有动漫、游戏、短剧等新艺术形态的挪用,组合式地激荡起数字文化市场的热浪。于是,以网络文学的生产线为中心,又向四周延伸出了拓扑式的文化工业链条。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话语体系、流行趋势、审美风格已然顺着这一链条扩展至多样化的文化场域。

  因而,在炫目的数字文化景观中,网络文学实际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构造角色。为担起这一身份,尤其要注意的是商业逻辑中天然理性的利益计算。制造更多的消费,也意味着制造更快的生产、更多的内容、更新的流行,于是,细致、缓慢、思考开始变得不合时宜,这些特质却是留存网络文学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所不可或缺的。为此,还需不断校准网络文学在市场中的定位锚点。

  技术逻辑:入场路径的支撑

  1994年,一条64K国际专线的接入划定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初始坐标,由此开启了社会数字化从点至面、从弱至强、从简至繁的三十年进路。而如果将互联网的三十年和网络文学的三十年并置,会发现二者存在多处叠合的重影。网络文学早在定义上印证了这一点:网络文学是通过网络创作、依据网络传播、供网络用户阅读的文学样式,对网络一词的三重强调,一面凸显出互联网与网络文学的脉络重叠绝非偶合,另一面则昭示着网络文学经历着一种整体的文学范式转换,继而,我们也不得不转换以文本为核心的理念,将目光转向网络文学自身浓重的技术显影。

  第一代互联网的现身勾勒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形象,“新”的质变在于其能够突破旧媒介所不能的时空桎梏。当文学遭遇以即时时间、无垠空间为结构的互联网络,关于书写的一些固有规范悄然瓦解,板结松动之处催生了网络文学的新语体。第二代互联网的最大变化在于“大众门户”向“个人门户”的转向,个体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扮演中获得“产销者”的新身份,作者、读者、运营者、管理者、改编者等共同参与书写着文本的意义,彰显出网络文学彻底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

  而在今天的第三代互联网中,无论大众门户还是个人门户,都无法脱离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所形成的信息流转轨迹。比如,作者的创作痕迹、读者的阅读轨迹,乃至他们的个人信息,均被系统性地纳入数据库中,作为投喂语料驱动着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生产和传播模式。尤其是在智能写作软件已经成为共创者的当下,未来的人工智能或许会以更加主体化的身份出现,重新定义网络文学的技术逻辑。

  审美逻辑:美学效应的渐变

  当新的数码介质抹除了关于书写的物质规定性,指向更加广阔、开放、动态的存在空间,文学也就因此获得了范畴的拓维,继而孕育出更加丰富的审美因子。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审美判断标准之中叠加着媒介、技术、社群、市场等元素,显得更为复杂,或者说是含混,因而也就难以明确和统一。目前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多元符号审美、空间叙事审美、类型叙事审美、虚拟场景审美、群体审美等,由此所衍生的美感体验也是多重的,包括感官享乐之美、精神快感之美、游戏娱乐之美、参与互动之美等。

  网络文学在制造自我的审美独异性时,势必会与一般性的文学审美性质产生碰撞。如传统文学在审美主体上的私密性审美、封闭式审美,在审美客体上的价值审美、诗性审美,以及在审美关系上的单向审美、远距离审美等,在某些网络文学场景中则会被削弱或淡化。类似的表现有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趋向于零,两者一同参与生产过程,创作时不在意结构的严密和自洽,也不在意文化元素的复制和挪用,更在意的是信息的直观、情节的趣味以及情感的沉浸。

  正是在一增一减之中,在一般与特殊、历史与现代的差异对照之中,网络文学发挥着自身解构和重构的力量,展露在新现场中继往开来的美学潜能:主体消失——参与性增强,读者与作者之间构建起相对平等的审美对话关系;深度消失——符号性增强,多元符号的杂糅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表现张力,审美感知从深度解读移向感官共鸣;结构消失——空间性增强,既有的线性结构逐渐模糊,多维、立体、虚拟的空间使读者能够以一种浸入性的姿态体会氛围美和环境美。

  情感逻辑:磁场的中心引力

  文学所提供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无须付出现实代价,甚至无须移动身体,便能在短时间内饱经爱憎恨欲的体验。在网络文学所命名的文化景观中,语言的诗性美、结构的完整度似乎逐渐零落,而情感的表达被加以着重强调,如“爽感”“快感”“疗愈”“共鸣”“戏谑”“虐恋”等浓烈的类型化情感,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的标志性特征。这些情感的涌现,一方面离不开数字媒介所孵化的浅阅读与快阅读的姿态,倒逼网络文学以浅表化的方式呈现情感,从而在免除过多的思考和投入时便能即刻获取满足;另一方面离不开商业逻辑对读者情感趋向的迎合,这种迎合将叙事和情感的前后逻辑加以颠倒,情感反而成为确定的前置标准,一切人物和故事围绕情感展开书写,使情感的“消费—满足”机制支配着整体的生产过程。

  若没有现实落点和心理认同,情感只能像四散的浮萍游离在真正的感知之外。在商业化和数字媒体逻辑中生成的网络文学情感,之所以能够发挥吸引目光的价值,是因为其能够直击个人的情绪痛点,换言之,即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情感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无论是从底层走向顶层的白日梦想象,还是描摹可爱事物、温暖生活的治愈系文学,或者是与日常平淡生活极具反差的异世界奇幻体验,甚至是暗黑文学中的反抗、狂欢和发泄,都以一种混合着快感与迷醉的情感满足,发挥着现实的抚慰作用,填补着社会精神结构的深层需求。这种需求或许是孤独和倦怠,或许是深度的无聊和找寻,或许是游戏和娱乐的本能。

  以上五重逻辑并不是孑然分离的,尽管任一逻辑都有自身可无限言说的谱系,但就网络文学而言,正是多重线索之间的复杂缠绕和有机互动共同构建起生态化的谐振关系:媒介技术所提供的入场渠道不仅指向了新的文学审美心理,还改变了文化工业的运行机制,市场带来的持续动力反向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又使审美与情感本身也成为一种营销策略,而这一整体都处于与政治权力的互动之中。各逻辑结构间的互指关系造就了网络文学本身的复杂性,也确认了网络文学的多重价值性。正因如此,对网络文学的价值分析需要从文本进入现实,激活媒介技术特征,勾连文化工业机制,整合新的文学经验和话语,方能铺展开其内在的种种可能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