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火热的当下生活,关注切近的社会问题,反映某种社会理念的实践成果,仍然是小说家的重要选题之一,也体现着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起个性化的实验写作,这类主题创作的难度在于,既需要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能力,对时代、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又需要有超越性的眼光和精神,同时还要有将“事先张扬”的题材变成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的故事的技艺,才能达成生活的和艺术的双重真实。因此,真正厚重而有力度的主题创作,特别考验作家的功力和才华,还有思想和精神的境界。也因此,但凡出现能够打动读者的这类作品,都是特别值得欣喜和敬重的。比如,新近出版的由沈阳市文联推出的“两邻”题材项目、由苏兰朵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吉祥如意》,就是其中一部令人欣喜和敬重的佳作。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不仅成功地达成了生活和艺术的真实,还体现出苏兰朵许多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在故事内核上,她匠心深运,立足于“两邻”主题以隐秘的亲子关系和心理创伤为核心,并赋予其丰富的层次,将都市生活中共建“文明社区、美好家园”的行动、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体复杂微妙的情感展示得淋淋尽致;在叙事手法上,她自由灵活,讲法通俗流畅又扎实细腻,将雅俗共赏的讲述式叙事发挥得炉火纯青;在文字表现上,她言近旨远,笔调平实质朴韵味绵长,追求着很强的语言质感和意境效果。对于心灵创伤的专注与思考,对于精微语感的捕捉与探求,已成为苏兰朵小说独特的标记。因此,可以说《吉祥如意》这部小说不仅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还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为当下的主题创作提供了许多重要经验。
一、生活与小说的双重真实
从总体印象来说,阅读《吉祥如意》的过程,既是一段使人温暖治愈的美好旅程,也是一段令人掩卷沉思的心灵体验。这部小说以社区干部和社工群体为视角,通过对吉祥社区七户人家命运起伏的讲述,生动展现了当下都市社区中复杂多元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深情礼赞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睦邻理念、朴实奉献的实践精神和守望相助的仁爱伦理,并深刻揭示了现代性所带来的亲子、婚恋、养老、抑郁等各种社会和心理问题。
首先,小说很好地达成了生活与艺术的双重真实。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尤其是在评价主题创作方面。近年来许多这类作品之所以不能吸引读者,甚至令人反感给人假大空的感觉,核心问题就在于作者未能认真对待和处理好这个最基本的艺术问题。作家们应该知道,主题创作所要求的题材任务,可以说都是“事先张扬”的内容,即某项社会治理理念的实践成果,带着浓厚的宣传性和意识形态性,所以在书写时更应该深思熟虑,充分地尊重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从对新时代生活风貌真实的触动中去发现故事,重塑故事,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把“真事儿”写“真”了。而不是弄巧成拙地把原本打动人心、深入人心的“真事儿”给写“假”了??墒导噬希芄淮砗谜飧鑫侍獾淖骷一共还欢?。
众所周知,小说的真实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真实,而是一种“艺术真实”,即一种想象的、主观的真实。这几乎是常识,尤其当索绪尔揭示了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的、约定俗成关系之后。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小说能够彻底根除现实,成为与现实无关的纸上的谎言。因为毕竟它总还是要从由现实所引起的注意中获得某种内核,而成为“现实背后的一种艺术真实”。即便诸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这类看起来完子虚乌有的作品,实际上也离不开从“生活真实”中获得某种内核的扎实而逼真写实。试想,一旦缺少了甲虫如何爬行、进食,男爵如何在茂密的热带树丛间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等等细节的支撑,小说的“艺术真实”也就坍塌了。因此说,小说的“艺术真实”仍需要建立在“生活真实”之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或契机和触发点,是促使虚构可能逼真的关键,后者则决定了虚构能否抵达小说之境。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小说创作而言,最好是能够做到二者的兼达,这样才可能获得读者的信任,才能将小说推向艺术的高度,进而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启迪他们。小说的飞翔,需要从真实的大地上放飞。
殊为难得的是,作为优秀的小说家苏兰朵正是这样去放飞小说的。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书中有大量平实的笔墨,看起来不起眼儿,读起来却特别有味儿。让人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一个叫吉祥社区的地方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比如,在小说开篇不久写到: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穿着半袖白衬衫,坐在一张巨大的天蓝色桌面后,指导一个年轻男子填表格。旁边还有一对老夫妻,两人在看一份材料。老先生眼睛上架着黑框花镜,花镜腿上拴着黑线绳,线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桌面上。一个怀孕的女人安静地坐在靠墙的连排椅上,一边刷手机,一边在等候。卫宁林走过去,问,崔主任在吗?白衣女人抬手向里面一指,走廊最里面,办公室?!蚶锩孀?,不停适应着光线。依次看到了志愿者服务角、居民评理说事点、会议室、警民联系站、‘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议事共治室等牌子。有些牌子挤在一个门上。当终于看到‘社区办公室’几个字时,他感到有一个人在他身后停下了脚步。”
当然,如此朴素而周到的叙述,绝不是随意的安排,而是出自作家精心的设计。它不仅彰显了苏兰朵的写作才华,也体现了她对小说真实性的认识。应该说,“生活真实”中“两邻”理念指导下的社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东北尤其是沈阳,经过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居民以及媒体十余年的倡导、阐释、打造和宣传,早已成为深受百姓认可和熟悉的都市新型社区生态。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素材,诸如办事就业建平台、医疗文化进社区、文艺表演百家宴、讲堂沙龙小驿站等等一系列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创新举措和成果,如今也都是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内容。所以如果将其直接写进小说,恐怕难有新鲜感不说,弄不好还会比较生硬,出现上文所说的弄巧成拙的现象。不过,令人欣喜和钦佩的是,《吉祥如意》在这个问题上却处理得很高明。它以二十四万字的体量,不仅囊括了这些熟悉的“两邻”素材,将火热的社区建设展现得既全面又自然,还紧扣邻里间几户人家的真实互动,对“两邻”题材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开掘。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苏兰朵对于“真实性”问题的成功把握。
她深知这部小说的“艺术真实”,必须通过扎实的写实才能抵达逼真,同时必须从自己对社区生活的真实触摸里寻求和生成某种想象。于是,经过深入的采访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视角和人物。正如她所说:“他们大都很年轻,社工基本都二十多岁,每天辛苦忙碌,待遇不高,但却乐观热情。他们的普通、朴实打动了我。他们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小说里。后来我意识到,也许以他们的视角切入,来讲述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命运沉浮,会让文本更加丰富,也能让这部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增加一个表现的维度?!?/span>同时,也获得了在人物塑造上的逼真的想象力和刻画力,以及应有的概括力和分寸感。因而,细心的读者还会进一步发现,书中的每个人物也读起来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即便是最容易失真的模范式人物,也都令人感到那么鲜活可信,有血有肉,甚至是拍案叫绝。比如,在小说高潮部分对社区干部的精彩刻画,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面对发生严重纠纷的双方,崔主任的这番处理,不仅是有理有据,明明白白,还特别地入情入理,充满人情味儿。于是,一位有水平有情怀的优秀社区干部便跃然纸上:
“你发照片的事,还真不对?!阏馐粲谏⒉急鹑说囊?。为你这事,我特意咨询了一个律师朋友。他说,如果陈格松和吴媛告你,还真告得赢。啥?我犯法?那格松算不算重婚?他才犯法。他有他的问题。……如果苏简起诉他重婚,法院也会受理?!悄阍诠纳缜豪锎?,那就是侵犯他人隐私。对方有权利要求你道歉和赔偿医疗费。马建设不吭声了……”
“你让马建设在群里道歉……道歉说什么?说不该传播人家的隐私?那不还是事实吗?把这么不光彩又伤害家人的事实再提及一遍,你觉得好吗?……在这件事之前,陈晨就已经得了抑郁症?!?/span>家长没有责任吗?我说的可能有点多了。……不管他家里怎么回事,当父亲的,孩子还得多关心啊!”
“我觉得邻里之间,可以有更温情的表达方式,比如,老马呀,你让明珠陪着你,买点东西,去看看陈晨,表示一下歉意,让她感到一点善意和温暖,我觉得这比赔偿医药费要好。我的意思都说完了,你们双方考虑考虑吧。”
此外,苏兰朵还找到了自己的故事及故事内核、人物关系、语感以及意象,还有对以“两邻”社区生活为缩影的有关现代都市伦理的新想象。希望通过揭示和反思都市家庭内部以及家庭之间复杂而隐秘的关系,暴露人物内心最深处的心灵创伤,尤其是由亲子关系所造成的巨大伤口,并以超越性的眼光和美好的愿景,用温暖去抚慰和疗愈每一个人物。于是,经过这番精心的构思与酝酿,一部叫《吉祥如意》的小说终于被放飞了,并在艺术的天空上划出一道“创造的”、“想象的”、“技艺的”优美弧线。
二、亲子创伤·温暖治愈·都市愿景
每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其作品总是拥有自己个性化的标记,或者说情结。而且从某种意上说,也正是这些标记成就了他们,构成了他们从事写作的原点和动力。比如,伍尔夫始终纠结于“一间自己的房间”,萧红一生苦恼于“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张爱玲不断叹息怎一个“苍凉”了得,韩江总是思虑着人类的暴力。作为一位成熟的实力派作家,苏兰朵的小说创作也有属于自己的标记。从早期的《寻找艾薇儿》《女丑》《香奈儿》到2024年发表的《麦田里的萨维利亚》,她始终都热衷于探究都市人的情感,尤其是各种隐秘的心理创伤。有评论者已指出,“到目前为止,苏兰朵所有的小说都是以城市为背景的,作品所关注的主要是那些受损的、虚空的、渴望修补的心灵”。苏兰朵自己也说:“情感确实是我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准确地说,是和情感创伤有关”。而至于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跟她作过情感节目主持人的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与她对心理学的爱好、对弗洛依德、荣格和弗洛姆的研读有关。另外,与她的个人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也有关。
而我认为,《吉祥如意》这部新作也同样没有离开这个原点。在主人公唐晓霜身上有她童年的影子,她小时候也是在姥姥家长大的,也有过青春期的叛逆。另外,还更加强化了这个心理创伤的标记。在这次创作中,她完全是以心理咨询师和小说家的双重眼光,即理性的洞察和感性的理解去透视着人物的内心,因而其解剖的力度更加精准到位,尽管表面上看她下笔很平实很舒展。比如,小说从讲述第一个故事,即董连文一家的纠纷开始,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作者通过设置一连串悬念,成功地引导读者一层层拨开了生活的表象和迷雾。从董连文在家开煤气自杀,到赖在病房不出院,再到与养子断绝关系,自己精心DIY一组儿童积木,最后彻底剜开了董家最核心的病灶。原来他并不是愤怒于养子的所作所为,而是不愿面对间接害死妻子的真相以及所产生的内疚,所以开启了心理防御机制,一再借这些虚张声势的行为来说服自己,相信这一切都是养子的过错,并“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让最亲的儿子和多年的老邻居远离自己,逼着他们遗弃他”。
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小说则变得更加锐利。作者甚至集小说里全部共七户人家之力,以七个主要人物唐晓霜、董学理、麦可、陈晨、丁欣、孙雪梅、高丹梅,去聚焦和表现一个问题,就是由亲子问题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并加以深刻的反思与耐心的治愈。因而,好比《百年孤独》是各种现代性精神疾患的抽样,《阿Q正传》是中国人种种国民劣根性的照相,这部小说则构成了现代都市各类亲子创伤的集合。不难发现,这些人物的内心全部都是残缺而痛苦的。董学理误以为自己是溺水而死的哥哥的替代品,陈晨将父亲出轨的秘密独自担荷于心底,丁欣装坐轮椅蜷缩于父母出轨和离异的阴影里,孙雪梅大半生都毁于母亲的强势和专断,高丹梅在父母溺爱下长成了一株幼稚浅薄的虚荣之花,而主人公唐晓霜和麦可则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被父母冷落,或被母亲压制,都曾为了争取尊严、平等和自由,走上了反抗与逃离父母的道路。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看,如此痛苦的亲子关系,父母当然是罪魁祸首。他们或自以为是,不理解不呵护孩子;或道德卑污,毁掉了本该完整的家庭;或教子无方,用说教、专断、溺爱等伤害了儿女们的自尊、情感和心智。关于这些内容,《吉祥如意》可以说表现得是淋漓尽致,因而使人读来无比的痛心和无奈。其中,塑造得最为丰满的是主人公唐晓霜??梢运?,她称得上是当代都市文学中一个饱受亲子之痛的典型。苏兰朵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对其所遭受的亲子之伤和疗愈之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呈现,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反思与批判色彩。试想如果唐晓霜没有被工作繁忙的父母送到姥姥家长大,不是从小就缺少他们的关爱和呵护,经常被他们斥责,高中时也不会“玩失踪”宁愿冒着夜路被劫的危险也要坚决住校,更不会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对抗,之后又那么热切期待着与早已转变的父母重聚,在听到父母车祸而忘的噩耗后彻底崩溃,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后来也不会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从北京回到沈阳做一个普通的社工人员,一边与心理咨询师秦老师保持线上治疗,一边与这里的社区干部崔主任、社工夏博样、卫宁林以及七户人家有所交集,当然更不会帮助董学理与养父重归于好,支持陈晨找到真正的爱好并成功创业,触动麦可回到母亲身边重燃生活的信心,同时也就不会在与这些人物互动的过程中,逐渐重建生活的勇气,敢于面对过往,拥抱爱情和希望。由此可见,这一切都归因于来自父母对她的伤害。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一个温暖动人的“治愈”故事。而且不难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唐晓霜治愈了别人,也治愈了自己。不仅如此,被治愈的或许还有小说的作者。苏兰朵说:“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内在气质是偏抑郁型的”,“写作本身可能就是我和抑郁博弈的方式。迄今为止,是唯一有效的方式?!?/span>由此可见,“治愈”是这部作品又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不仅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故事内核,还充分体现了小说的“治愈”功能。因为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的解释和叙事,而“真正的精神治疗是解释,是解开那个精神上称之为疙瘩的东西,而解释正好是叙述的本质”。
不过,以上仅是亲子问题的一个层面,这部小说还包含着更多的思考。其一,除了从“孩子”的角度,《吉祥如意》还用大量的笔墨从“父母”的角度,写到了他们的自省、悔悟和转变,从而为亲子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想象。比如,唐晓霜的父母不仅反省到自身的问题,还积极采取行动锲而不舍地给孩子写信,去融化女儿心中的冰块,去挽救女儿对他们的爱,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麦可的母亲不仅幡然醒悟,懂了母子关系中平等的重要,对儿子自由与独立需要的尊重,同时也意识这些精神品质对于自己的意义,学会了开创自己的精神空间。从中可见,《吉祥如意》既是一部温暖的治愈小说,也是一部深刻的成长小说。其二,苏兰朵还犀利地指出了当下亲子观念的误区。比如,她借书中一段人物对话说到:“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父母很多时候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理解和包容应该是互相的,尤其是孩子成年以后。当下心理学界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从以往一味强调传统中国的孝道,甚至是愚孝,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开始一味地强调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把指责都推向了父母。这是不公平的,是取悦年轻人,进而贩卖偏激价值观的投机行为?!?/span>其三,苏兰朵还将这种心理创伤书写,看作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观察、反思与批判。根据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她相信“一个人的内心与成长经历有关,也与社会环境有关。所以,内心不再是个人的事情,它映射着人周围的一切,关乎历史,也关乎社会?!?/span>因此,《吉祥如意》在表现治愈和成长的同时,也在表达她对社会和历史的洞察。而从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各种社会病灶的观察之深,忧虑之深,以及反思之痛来看,也足见苏兰朵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另外,其实苏兰朵对治愈的认识不止于此。她在一次采访中还表达过更进一步的思考,颇具新意和启发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她说:“我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比较悲观,尤其是当这一职业和作家身份掺和到一起,让我常常感到,治疗的过程是个虚假的过程,如果换了一个人,那个人其实就不再是他了。最好的治疗其实是更多地读书、更多地去经历、被一个人深爱以及找到信仰?!?/span>不过,这个观点似乎未及在小说中展开。事实上,如今面对都市中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师的作用的确显得收效甚微,力不从心。因为在我看来,造成这些心理疾患最关键的原因,或许不止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根据,而是来自思想观念、文化价值方面的紊乱和困惑。比如亲子问题之所以特别棘手,很可能并不是因为某些表面的冲突,而是归根结底源于自现代以来的、由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所造成在伦理秩序上的认知紊乱。其结果是,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和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实际上都变成了长在自私主体上皮毛,并且相互冲突着。也就是说,亲子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即思想与价值观的冲突。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亲子之间,当然很容易会产生矛盾和伤害。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眼下AI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在由资本、科技和新媒体所主导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紊乱和冲突会得到缓解,还是会进一步加重,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讲述式叙事·精微语感·槐花香意象
由上可见,《吉祥如意》有明显的为时代为生活“代言”的特点。读者会明显感觉到作者在以小说记录历史,以故事指点迷津。而这样的一种叙述,如果按照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给出的概念和后来杰姆的判别方法,主要应该属于“讲述式”叙事,当然也有“显示式”叙事。杰姆逊认为,讲述法是指在“一部小说中,作者常常进入作品,告诉你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当然是作者认为具有真实性,有意义的东西”。在中外小说史上,这两种方式的出现有先后,而且依靠它们都能够创造出杰出的小说。前者如《人间喜剧》《阿Q正传》,后者如《包法利夫人》《沉沦》都是经典之作。
不过,在中国有段时期普遍比较推崇后者,对前者较为轻视,认为后者比前者更现代更“高大上”??墒侨缃袢嗣堑?/span>早已不再这么狭隘了,无论是走实验主义路线或重拾现实主义,还是走通俗、网络、类型小说路子,或是尝试将它们兼容起来,只要所采用的叙事方式能够很好地达成小说的需要,都是值得肯定而无可厚非的。而在这一点上,苏兰朵显然也非常通透。她认为文学的疆域很大,是没有壁垒的,作家不能抱着非常小说纯文学写作立场自恋,“觉得自己写纯文学很高大上,写通俗小说,写别的类型小说、网络小说的都不行,都比我们低一等”。
所以完全可以猜得出,在对《吉祥如意》叙事方式的处理上,苏兰朵采用传统的、更加通俗易通的“讲述式”叙事方式,一定是经过考量后的自觉选择。而且还能看出,她对于这种方式的驾驭是相当的熟练和自如,同时还有自己的创新。一方面为了保证小说的可读性,她对各条线索的编织,既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又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叙事的艺术性,她将对吉祥社区各家各户的讲述,置于一组非常别致的“套盒”里,然后由社工夏博洋、卫宁林、唐晓霜和若干信件将它们榫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了一种颇为立体的拼贴效果。比如,董家的事儿由夏博洋来讲,唐家的事儿由唐晓霜自述,大团圆的结局由卫宁林的信交代等等。
从语言表现上看,《吉祥如意》所采用的语言与这种叙事特点也特别适配。读者会发现,整部小说没有晦涩的词语,没有缠绕的句子,只有朴素、平实而生动的表达。即便是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时,也不用那种激烈和峻急的声调,而是尽量保持着从容和温润的调子。于是,这部小说便散发出一种奇妙的效果。不仅将锐利和温润这两种对立的色彩统一在了一起,还从整体上飘逸出一种恬静的美感。我相信,如此精微而迷人的语感,一定是苏兰朵在小说语言上的自觉追求。犹如托卡尔丘克对天真与睿智的混合,韩江对于冷酷与诗意的杂糅,苏兰朵在创造自己小说空间和意境的同时,也一定是在捕捉和享受这种语感的复杂与精妙。
好比这部小说中的“槐花香”,它当然是作者用来打扮这部长篇的核心意象,是《吉祥如意》中最重要的修辞之一。不过如若加以细品,就会明白其作用不仅是让整部作品弥漫着令人迷醉的花香,暗示故事圆满的走向,抚慰人物受伤的心灵,呈现温暖如诗的意境,同时也是让某种对世间万物,人间百态的认知,得以精微而隽永的表达。因为,修辞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也是一种认识行为。比如,小说在开头写到:“那悠然的清香绵绵不绝地弥散,就算吉祥小区最南面的人家,打开窗子也闻得到。尤其是在安静的夜里,你会深刻地意识到,槐花简直是这里的统治者,只凭借香气,就令人们臣服。并且,花香会持续很久。久到连最后一个担心香期明天可能就会结束的人都感到惊喜。是的,槐花路上弥漫的香气,每年都超出所有人的预期。这香气一定是比榆钱儿饺子的香气更加令人神迷……”所以我想,在这种温暖治愈的“两邻”书写中,苏兰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都市生活的一种根本的态度,并借以祝福艰辛而匆忙的我们:从容生活,吉祥如意!
【作者简介】
迟蕊: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副院长,辽宁文学特聘评论家。
上一篇:在歌声中追求生命的成长
下一篇:作家的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