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就像一棵树,总是扎根在他熟悉的那片土地,而且扎根越是深,汲取的营养也越丰厚,结出的果子也越沉重。这是我在连续阅读张瑞的两本书之后,又一次加深笃定相信的一个理念。
我说的张瑞的两本书,分别是2021年和2024年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圣地工人村》和《铁西那些路》。前一本广受好评,已经荣获第十一届辽宁文学奖。后一本,刚刚出版不久,就听到颇多赞扬之声。
我是铁西生人,并在铁西长大,不仅在铁西念了小学、初中和师范专科,而且从铁西入伍到外地军营当了半辈子兵,调回家乡部队机关工作初始一些年,也曾住在铁西这块土地上生活和工作。我八九岁时常去工人村大姐家玩,因此我对张瑞笔下的铁西和铁西那些路、那些人、那些故事有特别亲近的感情。
铁西工厂多,铁西是工人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你听那街道的名字:振工街、卫工街、重工街、启工街、保工街、兴工街……带“工”字的街道名字多达58个!其中有热工、爱工、祖工、国工——热爱祖国四条街。
张瑞说:“我熟悉老铁西的每一条街路,胜过熟悉我掌心的纹路。”张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真实而生动地描画了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镇沈阳铁西的前世今生。
我认识张瑞时,他还是重型机器厂的工人。这个工厂曾走出了很早就交往和熟悉的晓凡、高广成等著名的工人诗人。我的弟弟英宗当年也是这个厂子的一名炼钢工人,后来走上了党委书记的领导岗位,他曾担任过党委宣传部部长,主编过《重型报》,张瑞后来也曾主编过这张厂报。张瑞在书中写到20世纪70年代建设大路与兴工街交叉十字路口拔地而起重型厂几十层的高楼,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仰望过那座高楼,至少都买过楼下小窗口卖的“高楼香鸡”吧!
“历史是一条长河,时间是涌动的波涛?!闭湃鸬谋氏录锹剂颂鞣椒矫婷娴氖贝〖?。在《钢与火的诗情》一章里,生动地讲述了铁西文化馆的文学活动。那么多文学青年,大多数来自工厂,走到一起交流和切磋创作上的事情。1981年4月15日,铁西诗歌小组创办了《绿野》油印诗刊。我和很多诗人曾为《绿野》的诗作写过点评,也曾应邀去讲课。张瑞在书中这样描述:“《绿野》诗歌小组的成立,很快引起了辽沈诗坛乃至国内诗界的关注。在《芒种》杂志编辑罗继仁老师的引荐下,《诗刊》编辑晓刚从北京来了,在军旅诗人胡世宗老师的陪同下,诗人雷抒雁和当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晓凡、军旅作家王中才也冒雨赶来。因那天晚上突然停电,我们便从楼下的日杂商店买来蜡烛,大家在烛光中感受诗的光辉……”张瑞写到了当时辽沈地面的解明、阿红甚至北京的谢冕对铁西诗歌写作后来者的关怀。
百年铁西,颇多沧桑,每条街路,每座工厂,都给作者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赋予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我觉得张瑞寻找到了自己的根脉,也寻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宝贵源泉和最适合自己把握的角度。有一年,我在济南出席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研讨会,评论家范咏戈在会上说,一个作家在文学殿堂里,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座位”,不能总是在过道里走来走去,要知道自己是几排几号,要坐到自己的那个位置上。他这话是很深刻的。张瑞寻找到了自己在文学殿堂里的那个“座位”,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