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文学写作中的“三易”原则
来源:文艺报 | 作者:于永军  时间: 2025-07-01

  “文学的生命在读者之中?!痹谡飧隹旖谧嗟氖贝?,一部小说、一篇报告文学、一首诗歌,凭借什么能够让读者欣赏、喜爱?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新颖等等。但我觉得,首要的是,它必须给读者留出进入艺术世界的门径。只有读者愿意去读,才能读出作品背后复杂的意蕴。

  这就让我想起沈约所说的“三易”:“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见《颜氏家训·文章第九》)沈约是南朝文坛领袖,创“永明体”,为“竟陵八友”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其著作《宋书》入选“二十四史”。他提出的这个“三易”,很受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家推崇,邢子才、祖孝徵和颜之推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沈约所谓的“三易”,第一是用读者容易了解的典故,第二是用读者容易认识的文字,第三要让读者容易诵读。用一句现代话概括,就是“接地气”。这样才通俗易懂、适宜传播,在让读者亲近的过程中赢得读者。

  不难看出,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为文的价值关怀,与现代传播学中的“传播-接受”理论颇为近似。古代写文章,尤其是南北朝时期,讲究骈偶、华文丽词,大多数人喜欢使用生僻的字,也喜欢用一些很罕见的典故,或者句句用典,似乎成心不让读者读懂似的。面对于此,沈约能提出这样的一个事关文风和作风的见解,确实颇具眼光。

  “三易”要义在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文学创作就像写一棵大树,我们可以正面写它高大挺立的枝干,也可以写它茂密如云的绿叶,还可以写它地下的盘根错节。也就是说,同一个题材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表现方法。但不管怎么写,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要尽量让人喜欢去读。如果读者普遍觉得“如嚼木瓜,齿缺舌敝,不知其味之所在”,作者再自我感觉良好,也是自欺欺人。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读者有兴趣才会去欣赏,有欣赏才能产生共鸣,起到撞击思想、塑造灵魂的作用。

  这就是说,作家、诗人倘若不能遵从“三易”的原则,就难以引领读者很好地去欣赏创作出来的作品。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你不能写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爱,怎能引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游子情?如果你不能白描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朴实情感,就不能觉察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如果你不能刻画出妻子“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的相思之苦,就不能引领一个铁血丈夫对夫妻情深的体验与感觉。在这个意义上,“三易”原则本质上是要求作者将个人的思想情感、经验阅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作品的语言之中,使作品能够撞击读者、感染读者。字句的繁奥、语言的隔阂,很容易在作品与读者之间造成一种障碍,而这种障碍不破除,读者就不能有兴趣去欣赏。

  当然,讲究骈偶、华文丽词,如果是诗文需要,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学问,则大可不必。学问,应该是内在于自己骨血的,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如果偏要故意显示自己的学问,往往就显得很拙劣,也很难拨动读者的心弦。有些作家与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大学问,却硬要把胡编乱造的故事、粗劣不堪的语言塞进小说和诗句里,意欲显示自己视角独具、学问之大,且对批评者回怼一顶“酸葡萄”帽子,以示超凡脱俗。殊不知,此般破绽百出,确实令人不忍卒读。

  文风百种,各有其趣。我们在这里强调“三易”原则,并不意味着作家只能写一种文风?!叭住钡奶岢?,有其具体的语境以及相应的时代内涵。到了今天,我们重提“三易”,本质上是倡导一种符合时代要求、读者审美的文风。

  诗人臧克家在《小谈“评论”》一文中主张:“不论什么人写的评论文章,我们要求二好:见解好,文风好。言之有物,万言不觉其长;真知灼见,三言五语不嫌其短。”见解好,如“豪华落尽见真淳”,是真有学问,经历繁华后落到平实,把诗文写得富有自然之美。文风好,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见解自然而然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因此,我们应以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为基本追求,以让读者“听得懂”“悟得了”甚至“背得住”。这种为文理念和追求,反映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

  (作者系山东文学评论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