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辽宁日报“终身记者”李宏林新书《文章天下事》获盛赞——为文者之薪火如何相传
来源:辽宁日报 | 作者:本报记者 高爽  时间: 2025-07-11

1992年,李宏林(右二)在采写《人鬼之战》时,深入监狱了解案情。

1983年,李宏林(右)在江西南坑山击毙“二王”现场采访。

1992年8月19日的《辽宁日报》,在3版连载李宏林的报告文学《人鬼之战》。

人物简介

  李宏林,1935年出生,辽宁抚顺人,高级记者,辽宁日报终身记者。

  1956年进入辽宁日报社工作,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核心提示

当新闻已成“旧闻”,当年的报人已老。

那支写出新闻名篇的笔依然如椽,那些写在新闻边上的往事依然有着撼人心魄、令人神往的魅力。

九旬高龄的高级记者、辽宁日报“终身记者”李宏林的新作《文章天下事——我的成长之路》一书,日前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在新闻界和报告文学界引发热烈反响。

几十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和新闻报道,李宏林在书中写下的往事和人生感悟,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有何启示?在《文章天下事——我的成长之路》一书以及7月4日召开的李宏林新书座谈会上,可以窥之。

用新闻名篇记录时代变迁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那些能够将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故事,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文章天下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李宏林因为新闻人的身份,有了一个比普通人更为宏阔的视角。

李宏林,1935年出生,辽宁抚顺人,高级记者,是辽宁日报两位“终身记者”之一,从事新闻和文学写作70年,众多报告文学作品风行一时。

1981年5月,李宏林长篇报告文学《走向新岸》在《辽宁日报》连载。他用犀利的笔触,提出了失足青年教育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后被拍摄成电视剧《新岸》。

1983年末,王氏兄弟持枪抢劫案轰动全国,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的第一例持枪抢劫杀人的特大暴力刑事案件。1984年4月,李宏林的《追捕“二王”纪实》在《辽宁日报》连载,媒体纷纷转载,《辽宁日报》声名大振。

1992年8月起,李宏林发表《人鬼之战》,对原营口市盖县芦屯镇以段氏四兄弟为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及他们背后的保护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披露,后被改编拍摄为同名电影。

《文章天下事》中,详细描述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既是作品的补白,同时又展示了一个新闻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幸运和幸福。

“《走向新岸》发表后,我去了一趟鞍山,十多名以往的失足青年来宾馆看我。其中一个男青年,两条胳膊僵硬地半抬着,为了表示自己不再作恶的决心,他砸折了自己两条胳膊。”“我50岁生日,家里突然来了一批给我祝贺生日的人,是那些鞍山的青年朋友。我的两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没有白写,它变成了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张张透着青春气息的笑脸?!?/p>

一部作品如何影响社会、影响人心,于此可见一斑。

而始终盯住新闻现象,则是新闻人始终如一的追求,也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可缺少的内容?!段恼绿煜率隆分忻杌媪酥诙嘈挛畔殖?,可见一个新闻人脚沾泥土的踏实与创作的艰辛。

采写追捕“二王”的过程,李宏林走遍了“二王”跨省逃窜的每一处,跋涉在长满锯齿草的大山间,探查击毙“二王”的现场。书中写道:我目不转睛地查看一块两兄弟曾卧尸其上的巨石,兴奋地说:“我是中国第一个见证‘二王’死地的记者,我可以写了!”

对文字的执着与三个“不当”原则

如何写,是李宏林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之处。

多位学者都以“对文字近乎固执的追求”来形容李宏林的创作,而质朴与生动是他文字风格的最大特点。

李宏林曾于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由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众多名家授课。在书中,这一部分的描写是最能代表作者的文字特色的。比如,“夹个大皮包,挺胸阔步”的郑振铎,“腰杆挺拔”“声如洪钟”的游国恩,“目光炯炯”“讲起课铿锵有力,一句废话也没有”的李何林,“讲中国话不大自信,有点儿费劲,不时地夹杂一两句英语帮忙”的杨宪益,“声情并茂、表情最为丰富”的柯仲平……白描式的生动再现,让这些作家、学者变得鲜活可感,极具个性。

书中也记录了作者的创作心得。

比如,他提出的“写作追求新、深、美”。新,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对新生活的辨识。深,就是要追求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东西。美,就是要创造一种文学美——内容美、人物美、结构美、文字美。

比如,他提出的“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学作品,写人物是重中之重”,不能制造没有丰满血肉、没有感情的假人或“超人”,要在矛盾中写人物,写出人物的层次,写出有个性的人物。

再比如,追求新闻与文学相结合。

这些追求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天下事》中还有一篇创作心得《我从困惑中走来》,谈到了采访、写作中自己遇到的诸多困惑和解决之道,尤其值得今天的新闻人细细品咂:

“情节平淡,人物无奇,怎么写?立足于从生活本身和人物本身去开启封装的思想闸门。

“思想内涵,其说不一,主题怎么确立?摒弃主题先行,把主题确立的过程叫作开掘,不要只盯准前人已经凿过的那一个角度、那一个眼儿,走入人的本身。

“事件不少,大多雷同,作品如何交差?不勉强下笔,寻找新的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改变写作初衷,另做文章?!庇纱耍刑荆骸凹钦呒绺捍葑钚滦畔⒌娜挝?,如果奉献出的东西没有新内容、没有新含义,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就不算是有效劳动?!?/p>

在新书座谈会上,面对认真倾听的后辈新闻人热切的目光,李宏林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期望,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始终如一的原则:第一,不当糊涂记者,作为党的喉舌,要站在党的立场上,站在为人民鼓与呼的立场上说明白话。第二,不当“老爷”记者,脚步要沉下去,心态不要浮躁。第三,不当没手艺的记者,文学与新闻的结合才能出来优秀的作品,在探索如何写好新闻上,我们要有志向。

赤诚与坚守中的精神回响

生于战火年代,经历过被误解的人生低谷,90岁的李宏林一生诸多不如意,在晚年回忆中却以达观道之,在困顿中发现快乐,在挫折中淬炼意志。

艰难时如此,成名后也是如此。作为目前辽宁日报仅有的两位“终身记者”之一,李宏林足够成功,但在书中,他对个人的辛苦和作品获得的荣誉没有付出太多笔墨,反而真诚地记录下在他成长道路上给过他帮助的人——受到无端批判时,同学的鼓励与支持;在种马场劳动时,小心?;に姆攵映ぃ逍羲律训ケ√匦硭丶胰∫路幕瞥С?;因爱惜人才给予他力量的多位领导。

《鸭绿江》杂志曾邀李宏林写下自己最在意的话,他只写了一句:“我终生不忘帮助过我的人?!闭獠孔源∏∈撬哉饩浠暗耐昝磊故?。

座谈会上,有人将李宏林形容为“真汉子”,这不仅源于他作为新闻人的一身正气和追查真相的勇气,不仅因为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感动于他对家人、同事、朋友真诚的热爱。

作为一部自传,应包括其生活经历、家庭、家人等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文章天下事》中只在必要时提及,往往一带而过。正如李宏林在后记中所说:“大家在我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才在作品中将小家、个人生活放在次要位置?!?/p>

但有一篇特殊,是他写给老伴儿的。妻子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该享受幸福晚年时却缠卧病榻。他照顾成为植物人的妻子8年之久,在妻子离去时,他用诗深情追忆:“我的枝搭着你的枝,我的叶贴着你的叶,风来了我们倾斜在一起,雨来了淋湿了我和你……”

小家之外还有大家,作为辽宁日报社的一员,李宏林对这个大家庭充满深情。众多在新闻史上留下名字的新闻名家都进入了他的回忆,同辈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对后辈的鼓励,也都写在了书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丁宗皓曾与李宏林共事多年。他认为,李宏林身上有辽宁日报前辈报人最优秀的品质。报社是个大家庭,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在文字上也是平等的。只要一个年轻人的作品有一些优长,就会进入前辈的视野,给予鼓励、指导、扶掖。

一代人的精神回响,浓缩在九旬老人的文字里。

承载双重文化使命的“长者之书”

鲐背之年,返璞归真。人们在座谈会上看到的李宏林,既可敬又可亲可爱,仍然喷薄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65岁时,他创作报告文学《师表》,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73岁时,创作长篇小说《非常城市》。80岁时,创作长篇小说《人·鬼·人》。90岁时,出版《文章天下事》。

一生为文。他从来没有与时代渐行渐远,而是一直观察着、思考着。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行业热点,他的观念仍然是与时俱进的?!叭绻颐腔褂帽ㄖ降拿婵缀托奶窗煨挛琶教?,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新的形态、新的语言、新的联络群众的渠道?!?/p>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天下事》一书是辽海出版社策划的“成长”系列丛书的首批六部作品之一,与它先后出版的还有著名作家刘白羽的《激流勇进》、王充闾的《譬如登山》、 胡世宗的《永不止步》等。从这三个书名中,也可看出几位长者有着跟李宏林同样的追求。

文坛大家的成长回忆,于今天的读者有何助益?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秀云说到了一个现象:在网络上以“李宏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只有辽宁作家网、豆瓣、搜狗百科等有限的几个平台有简短的介绍。读到《文章天下事》的一些朋友也感到惊讶,原来这么多名篇都是李宏林写的!作品比人更有名,似乎是一些职业的特点,编剧和记者尤其如此,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作品以心血写成,文化名家将创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自传成书,正是对上述遗憾的弥补。

这就是“长者”之书所承载的双重文化使命:以亲历者视角还原中国现当代文化领域的原生态,为历史留下鲜活注脚。前辈大师的成长故事,让历史走进当代生活,唤起各个年龄段的共同回忆与共鸣,同时也构建起青少年精神成长图谱,以榜样力量引领青春梦想。


《文章天下事——我的成长之路》新书座谈会发言摘录

■ 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滨

李宏林文风的最大特点就是新闻性和文学性的融合,朴实的语言下藏着内心的真实表达,也藏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当前,媒体改进文风刻不容缓,解决百姓爱听、爱读、爱看问题是紧迫课题。李老师对文风的极致追求,值得我们年轻新闻人学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新闻求新求变,有些人会觉得在信息时代很多老报人的经验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前辈丰富的人生经验,恰恰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那些冗余信息,看到我们最应该坚持的本质的东西。我们要充分发挥前辈传帮带的作用,学习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他们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学习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勇于担当的精神。

■ 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丁宗皓

李宏林以及他那一代新闻人的身上有一种非常独到而且近乎固执的发现新闻的执着。他把他所描写的对象作为舞台上的表演对象来对待,写人物的情态、动作,写现场气氛。这是文学创作之于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对文字的热爱。从文字开始,展开自己对世界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热爱,对“用文字来表达”这件事情本身的热爱。

■ 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东平

李宏林是辽宁大地滋养出的优秀记者、作家,他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以新闻记者的敏锐捕捉社会变迁,以文学家的深情书写人民史诗,开创了中国纪实文学的新范式。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对文学的信仰、对家国的赤诚、对人性的坚守,永远是照亮新闻后辈成长之路的明灯。愿这本书走进万千读者心中,让平凡的个体在历史长河中听见自己生命的回响。

■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忠和

从《东北日报》到《辽宁日报》,见证了我党开辟东北解放区,领导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走出了穆青、刘白羽、华君武、李荒、华山、严文井、彭定安、范敬宜、李宏林等众多新闻名家和文化大家,形成了引以为豪的光荣传统。有其人必有其书,《文章天下事》的书名恰如其分地彰显了新闻前辈的共产党人情怀、新闻战士担当、传统士人风骨,他们是优良新闻传统的继承者、守望者,足以成为新一代新闻人学习的楷模。

■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总编辑张小龙

李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按蠹钦摺?,他的作品无处不在地体现出政治素养、文学功底、观察审视社会的能力,还有他作为新闻人的一身正气。“真汉子”,即便在人生低谷,他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袄媳ㄈ恕?,“老”指经验的丰富、作品的老到,对社会观察思考的深度,对文化价值和新闻传统的坚守。作为后辈新闻人,我们的责任感会一以贯之,那就是呵护好《辽宁日报》这一新闻品牌,把辽报人的好传统传承下去。

■ 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

作者在历史钩沉中为我们呈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了我们对辽宁发展历史的认识,也是对辽宁文艺发展史的一个有效补充。作者真诚地表达了一位文学创作者和新闻从业者的敏锐、良知和底线,不仅指出了创作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也为我们勾画了作为一位作家和新闻记者的素质和责任。比如:如何深入生活,如何面对矛盾、困难,如何伸张正义等等。

■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林喦

在全媒体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可无限延展身体的技术时代,找一个跑街记者很容易,找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的专家型记者很难。在一个新闻资讯泛滥又极度同质化的时代,找一位能够表达出独立见解、有独立人格的记者很难。信息时代,我们的一些文化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在努力学习新技术,但是在修养上、在专业领域里精钻的少了,会使职业感减弱。这本书在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志于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职业时,应该怎么做。

■ 辽宁省作协副主席王文军

《追捕“二王”纪实》在《辽宁日报》连载时,我正在朝阳一所师范学校读书,每天都盼着能早点看到报纸。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妙笔生花的文字功底,直到现在记忆犹新。宏林先生视真实为生命,视精准为天职,视精品为追求。这种字字千钧、句句负责的严谨态度,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在文字工作领域的生动诠释。

■ 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肖士庆

李宏林的作品,几乎都是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报告文学题材。宏林老师的作品不失时机地向人们报告各个历史节点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是时代的歌者和记录人。报告文学作家就要像李宏林老师一样,具备像鹰隼一样敏锐的眼睛,善于及时发现和捕捉社会热点、时代主旋律,永远立足于时代洪流的潮头,洞穿时事,发现题材。

■ 辽海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柳青松

宏林先生以“平凡人观照大时代”的独特视角,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交织,镌刻了一代人在历史洪流中坚守理想、笔耕不辍的精神图腾。本书承载着双重文化使命:个体精神的传承与时代记忆的存续,以亲历者视角还原中国现当代新闻领域的原生态,展现新闻工作者的追求与担当,为历史留下鲜活注脚。

■ 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秀云

一个人总是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成长成熟,在特定的时代风云中的坚守与选择恰恰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信念与精神。李宏林的这部自传,写出了在近一个世纪时代风云变化中一个艺术家和新闻人的淬炼和成长,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生的榜样,也是创作的启迪。

?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