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里,我回忆起当年创作长篇小说《刀兵过》的一些情感历程。《刀兵过》写的是辽河口湿地的百年变迁史,其中涵盖了14年抗战岁月。在小说中,1931年到1937年东北人民宁死不当亡国奴、誓死反抗侵略者的6年,我花费的笔墨最多,功课也做得最深。之所以浓墨重彩描绘这6年,是我觉得这6年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打破了国民政府“不抵抗”的消极政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梢运担笨谷照秸侵泄嗣窨谷照秸钠鸬?,也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发端,而东北各族人民自发的、有组织的抵抗,为全民族抗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学是对历史的另一种书写,走访中我了解到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用文学的方式再次感光一张张被岁月尘封的底片,像老照片修复一样把他们的形象清晰地呈现给世人,那么对数不尽的英雄,无疑是一种缅怀和致敬。
在延边,我了解到一位东北抗日老英雄,他的事迹让我几度落泪。老英雄叫戴万龄(戴凤龄),是吉林敦化农村一个开明乡贤。“九一八事变”后,老英雄誓死不当亡国奴,他变卖家产,购置武器,举家开始抗日武装斗争。这时的他已是花甲之年,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深知国破家必亡的道理,面对日寇铁蹄,他毅然挺身而出,高举起抗日大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老英雄的家人一个接一个牺牲在战场上,他没有畏惧,没有屈服,率领家人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老英雄全家50余口仅存妇孺几人,老英雄,包括他的儿子、家族全部青壮年均牺牲于抗敌战场。他的事迹让我懂得了满门忠烈、毁家纾难、义薄云天不仅仅出现在戏剧中,抗日现实中就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我想,他们在当代文学形象长廊里不该缺席,于是我在《刀兵过》中写了王克笙、王鸣鹤父子,父子乡贤形象释放出的精神光芒就是“撼山易,撼中华文化难”,他们用不屈的抗争意志、聪明的斗争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让九里这个绿苇红滩中的村落不仅没有毁于兵燹之祸,而且得以浴火重生、生生不息。
在吉林省博物院,我看到了一对翠绿的玻璃花瓶,这是一对装满抗日斗争故事的花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国土沦丧的危难时局,心怀报国之志的青年邓晓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他与妻子闫庆莲搬到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四号,建立秘密交通站,担负起传递党的重要情报的责任。邓晓村经常将党的文件和传单隐藏在这对花瓶中,上面插满鲜花,遮掩敌人耳目,这对花瓶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1937年冬,年仅24岁的邓晓村为掩护战友突围而牺牲,妻子闫庆莲想尽办法将花瓶保存了下来,并在1963年将花瓶捐献给国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一级文物??醋耪舛曰ㄆ浚掖铀聊话愕墓庠罄锓路鹂吹揭桓龈鋈擞霸诳焐?,于是在《刀兵过》里就有了以书店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的抗联联络员戚老板。
东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第一道防线,不仅点燃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烽火,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过去多少岁月,无论时代发生怎样巨变,当年在东北大地上孕育的东北抗联精神始终像星火一样闪耀,今天,我们有责任让英雄的面孔重新鲜活起来。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戴万龄这位老英雄,戴万龄(戴凤龄)及三个兄弟、三个儿子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的名字被增刻进敦化烈士陵园革命烈士榜。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风流人物当然风流,而芸芸众生亦有众生的壮烈。在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中,广大人民群众筑起了血肉长城,这也充分说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ㄗ髡呦等?、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