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逐浪而行的 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
来源:文艺报 | 作者:朱稼楠  时间: 2025-07-25

?  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杭州市文联、新媒体视听排行榜高校联盟主办的“新时代文艺逐浪——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会议近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聚焦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的新现象、新格局,探讨其理论内涵与时代定位,进一步推动网络文艺向主流化、精品化、国际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建构与时代命题

  聚焦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路径,多位学者在主旨研讨环节从不同视角提出系统性思考。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认为,新大众文艺有三重属性,“人民性”为根本底色、技术赋能为时代语境、艺术提升为实践路径;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精品创作、深化理论评论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包括顶层设计、知识体系、展示平台、奖项引领与组织体系等),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性框架。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杭州市评协主席夏烈认为,新大众文艺处于“新世纪”和“新时代”的“两个新”的意义之上。新世纪提供了21世纪的文艺条件“新媒介”,使得网络文艺成为现实并成为大众文化;新时代提出了大众文艺和网络文艺的思想道德维度和文艺精品维度,为新大众文艺奠定了人民文艺的底色和出发点、落脚点。这也为我们探讨新大众文艺并找准文艺评价的尺度、方法提供了思想和哲学基础。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从产业实践出发谈到,红果短剧推出的“内容免费+广告分账”模式,降低了用户观看门槛,将创作者的收益直接与内容质量和用户认可挂钩,推动微短剧从拼流量、拼速度的初创阶段向拼内容、拼品质的全新阶段转型。在他看来,传播广泛、形式多样、参与较高的网络文艺满足了大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度联结创作者与用户,激发着全民的文化创造力。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从技术演进视角解析新大众文艺的发展逻辑:PC互联网打破文艺传播壁垒,实现文艺大众化;移动互联网打造泛娱乐文化景观,催生了网游、网剧、短视频等多元形态,并通过IP转化实现了文艺生产的全链条激活;人工智能技术打破创作话语权垄断,使“人人皆可创作”。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和升维,促进了新大众文艺的成长和繁荣。

  文艺评论家张德祥聚焦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变革,认为网络媒介为大众文艺评论提供了低门槛的传播平台,催生了自发性、民间性的评论新力量。这类评论突破束缚,以犀利风格直面作品本质,但也存在良莠不齐、易陷入粉丝文化圈地等问题。他谈到,文艺评论界需注重对大众评论的引导,使其在碰撞中凝聚共识,避免泛娱乐化与低俗化倾向,坚守批评精神的内核。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志忠认为,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5G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普及、碎片化时间利用与竖屏叙事革新,以及“低成本、短周期、高周转”且直接面向用户的商业模式。同时他也谈到,微短剧还存在盈利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苏州大学教授汤哲声对比网络短剧与早期电影《火烧红莲寺》的成功要素,提炼出当下短剧作品的三大特征:世俗化的正邪二元叙事、角色化的人设塑造、流量导向的传播逻辑。他认为,需要在?;な谐』盍Φ幕∩贤贫坊?;建立符合新大众文艺特质的批评标准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以非虚构写作、日常生活诗学等概念深度剖析新大众文艺,认为新大众文艺的反自律性、开放性和跨界性,正在挑战传统理论框架、重塑审美观念。

  微短剧的阶段性发展与学理探究

  此次会议发布了2024年度新媒体视听排行榜终评榜单和《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并以《燎原之重回1938》《化蝶》两部微短剧为案例展开深度讨论,凸显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2024年度新媒体视听排行榜终评榜单由中国传媒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上海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校的影视传媒学院师生联合评选,包括网络剧、微短剧、短视频作者及短剧演员四大评选类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认为,本次网络剧榜单的评选是一次高校层面的尝试,试图补充新大众文艺的学理性、审美观照和人文情怀。上海大学教授齐伟结合本次微短剧榜单的评选谈到,2024年微短剧正从快节奏、强反转的初级创作阶段转向叙事与风格的多元探索阶段,创作者一方面要警惕过度依赖算法机制可能带来的内容同质化,另一方面也要拥抱新的技术,合理利用AI辅助创作,推动微短剧从提供情绪价值向建立深度情感连接转型。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卢炜在点评本次评出的短视频作者榜单时表示,网络文艺最大的消费、创作与传播群体是年轻人,应注意把握它与传统文艺不同的发展逻辑。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何明燕点评微短剧演员榜单时提出,微短剧演员的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传统以票房高低为单一衡量标准的评价加入了对完播率、互动率等数据的考量,出现了类型化表演、数据化评估等新现象、新做法。

  根据《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从规模上看,2024年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首次超越内地全年电影票房;从用户上看,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女性用户依旧是微短剧消费主力,而男频微短剧更看重品质,此外,60岁以上用户占比已达15.8%,构建出具有影响力的“银发剧场”;从内容上看,精品化制作成为平台共识,“微短剧+”通过跨界赋能创作,现实话题与富有创新意味的小众主题正在成为创作热点,而AI重塑了创作流程;从平台上看,微短剧的竞争态势已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重塑,短视频、短剧、长视频和小程序平台各自探索方向,商业模式变得多元化,发行模式转为商业投放和自然推荐并行,变现模式转为付费充值与广告变现并行;从社会影响上看,微短剧行业在2024年直接创造了约21.9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42.8万个就业岗位,并在社会价值引导、学术研究及文化出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会专家肯定了该报告的前瞻性和精准性,并针对微短剧的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戴清从文化的意义、价值和趣味诉求等角度,提出了微短剧故事逻辑简化、价值系统脆弱等问题,认为学者应坚守文化立场,主动发声,纠偏不良现象。欧阳友权以网络文学发展为鉴,提出对微短剧这样的新鲜事物应加强?;?、关注、研究,避免过度纠正抑制创新。郝向宏认为,微短剧是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赛道,是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展现了文艺创作的生机活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成果。浙江大学教授李东东从跨界共融的视角探讨了微短剧和纪录片的互补性,包括形式的互补、传播的互补、产业的互补等。

  此次会议还围绕两部浙产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化蝶》展开了研讨?!读窃鼗?938》总策划何海英介绍了该剧的破圈实践与模式创新,认为该剧通过沉浸式叙事的双线结构,实现了红色题材的新时代表达。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丁莉丽谈到,新大众文艺的核心内容未变,但在新的语境和技术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文艺样态和创作观念,这两部剧正体现了叙事框架的创新和新的代际视角。苏州大学副教授张学谦表示,微短剧表面上看重剧情的编辑,实则更注重作品的表现力。他建议,微短剧的创作应避免生硬拔高,而应将价值传递自然融入情节。苏州科技大学讲师于经纬认为,微短剧制作成本、进入门槛较低,可以快速捕捉社会热点议题,为新大众文艺的全民共创提供新的方式;两部剧的成功在于以简洁形式实现内容表达,创作者未过度追求花哨技巧,激发了大众参与创作的可能性。浙江大学教授林玮认为,《燎原之重回1938》中融合了无限流、穿越等青年文化元素,通过IP转化,以沉浸式的历史呈现实现与青年的对话。新大众文艺是连接传统文艺与青年文化的桥梁,微短剧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话语传递使命。杭州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夏强解析了该剧的艺术特色,认为其真诚构建了悬疑剧叙事逻辑,通过跨媒体叙事的多元情境互动,展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ㄗ髡呦的ㄅ刀『捍笱Р┦浚?/p>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