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2025年辽宁省文旅融合演艺作品编剧班(第二届辽宁省高级编剧研修班)在沈阳正式开班。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睿,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文军出席并讲话,开班仪式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冉洪田主持。开班仪式后,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宋泽华进行东北振兴主题授课。
编剧班学员90后超七成
此次培训班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培训的目的是聚焦新大众文艺,提升文化原创力,培养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新时代青年编剧人才,用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艺繁荣。
编剧班从2025年8月持续至11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集中培训、剧目观摩、体验生活、交流实践等课程;第二阶段学员将在专家的跟踪辅导下进行作品创作,作品完成后,集中进行专家点评,并邀请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负责人参加剧本交流推介活动。
本次培训的学员优中选优,由三家主办单位联合筛选推荐有文学创作潜力、具备戏剧或影视创作经验的青年创作者共25人,其中省作协推荐15人,省文旅厅及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荐10人,均为辽宁文艺创作领域的青年新生力量。在学员结构上,25名学员中,90后有18人,95后有11人,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为辽宁编剧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另有少数为首届培训班优秀学员,形成“以老带新”的良性学习氛围。
突出新大众文艺前沿课程
本次培训紧扣时代脉搏,呈现多维度鲜明特色,为青年编剧成长提供精准助力。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新大众文艺”导向与前沿性。一方面,紧跟行业趋势增设微短剧专项培训,邀请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等专家解析微短剧发展现状与创作逻辑,并安排自媒体编剧现场分享实战技巧;一方面,深度融合文旅需求,设置国家艺术基金政策解读、数字技术下的演出空间设计等课程,邀请国家艺术基金管理规划处马明凯、沈阳师范大学陈家才等业内权威授课,兼顾理论高度与实践落地;一方面,培训课程涵盖新时代主旋律戏剧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现代表达技法、沉浸式戏剧设计,将从“戏剧+文旅”融合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授课。
在培养模式上,坚持“理论+实践”深度融合。除集中授课外,安排观摩话剧《天算》、歌舞剧《西迁》等优秀剧目,并邀请《西迁》编剧李轻松与学员深入交流创作心得;组织学员走进省直及沈阳市艺术院团参观排练、开展采风体验,从生活与舞台实践中汲取灵感;培训班为每位学员配备指导老师,确保创作成果可落地、能转化。
让优秀剧本成为宣传辽宁的载体
在开班仪式上,主办单位领导对学员提出殷切期望与具体要求,为培训指明方向。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睿指出,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编剧作为“一剧之本”的创作者,要“站稳政治立场,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艺术理想融入辽宁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要“聚焦辽宁特色”,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工业文明与振兴实践,创作出有“辽宁气派”的精品;同时需严守研修纪律,展现辽宁文艺工作者的良好风貌,让优秀作品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动能”。
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文军强调,编剧创作是神圣而艰苦的事业,希望学员“坚定文学信念,以敬畏之心对待创作”,珍惜学习机会,向专家与同学博采众长;同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辽宁大地的火热实践中汲取素材,在创作中融入辽宁新时代“六地”、辽宁红色“六地”等主题,在守正创新中探索文学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路径,让作品兼具温度与生命力。希望学员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创作动力,努力成为“业务精、视野广、情怀深”的编剧人才,为辽宁文艺高峰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冉洪田为办好此次培训班,强调了三项学习纪律:一是要珍惜学习机会,此次培训班得到各方高度重视与支持,学员是优中选优的骨干力量,机会来之不易,需领会主办单位用心,力求学思践悟、学有所成;二是要服从教学安排,本次培训课程设置科学、形式多样,学员应尊重专家和服务团队,全身心投入学习;三是要严守培训纪律,培训班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和封闭管理,学员需严格遵守“学员十不准”、课堂纪律、请假制度等要求。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规划部等同志出席会议。(中国旅游报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