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青春磨砺,奋斗成长
来源: | 作者:任志瑛  时间: 2019-12-02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它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并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大队插队落户,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他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关于这段插队经历,他在后来回忆时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青年习近平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习近平最初来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的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他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及时调整自己,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很快就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虽然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不仅磨炼了习近平吃苦耐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这七年里,他不管多累多苦,一直都在拼命干,带领大家建造沼气池,打井、搞河桥治理、创办铁业社……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贫困面貌,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然后他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他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在“上山下乡”那个物资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残酷的现实没有使青年习近平的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具有更为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
  学习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深深领悟到,机遇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但成功只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青年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在插队期间刻苦读书,充实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改变了村庄的面貌。青春的磨砺,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在我们成长和奋斗过程中,会有缓流也会有险滩,会有喜悦也会有哀伤,我们年轻人要受挫而不短志,要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要迎难而上,努力奋进。作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我们年轻人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夯实自己的党性基础,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怀揣一颗爱民、为民之心,朝着中国梦的方向不断努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