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来源: | 作者:杨晶晶  时间: 2019-12-02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青春时期,这七年,他与陕北农民同甘共苦、鱼水情深,这七年,他求知若渴,为老百姓苦干实干。今天,当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国领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激情感召,“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潇洒气度,“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淡定从容时,再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的细节片段,就能发现,梁家河七年岁月,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之歌,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奋斗品质和实干作风,值得我们每位青年学习。
  为求学问,甘下苦功。15岁的习近平到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选择带两箱书,由此便可看出青年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梁家河虽小,却有大学问。插队期间,习近平对打淤地坝、修梯田、育种等农事的学习非常仔细,特别是去四川学办沼气池,他们一行人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待40天,将各种沼气池的建法都学到,每天学习后还要结合陕北的实际情况一起探讨交流,可见是真学。作家曹谷溪谈到“习近平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同样重要的生活内容。”干农活休息的时间,几乎都是他的阅读时间,他不仅自己坚持学习,还办扫盲班,帮助梁家河的年轻人识字学习,提高村里人的文化素质。反思自我,深觉个人的读书时间不够、范围不广、不深不透。在那种艰苦的历史条件下,总书记都能持之以恒求学问,今日,知识获取如此迅捷,我想自己更应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态度,把求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通过阅读,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迪,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这句话将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多用心、多留意,做个有心人。
  踏实做人,扎实做事。梁家河村民王宪平回忆说“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青年习近平处处留意、亲身体会到了村民面临的生活难题,于是他带领村民建沼气池、打深水井、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磨坊……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改变了梁家河的落后面貌。细读他为村民办成的一件件好事,越发觉得不易,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处理各种矛盾和情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造条件改善村民生活。青年习近平就这样带着“为老百姓办好事”的理想,抱定“我们面前无困难”的信念,一点一滴积累,最终赢得了群众的赞誉拥护,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生活中,他虽身处困境,仍能对乞食老汉做到“解衣推食”,用玉米团子和老乡的糠团子换饭吃,对贫下中农,对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真诚相待,令人敬佩。总书记的经历激励我,应该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把每一天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做好,把埋头苦干、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作为价值取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真诚热情服务群众。
  艰苦磨砺,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写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在知青们纷纷通过上大学、当兵、招工离开时,青年习近平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扎根农村、扎根百姓。在因为其父所谓的“问题”入党希望渺茫时,他没有放弃,一次一次提交入党申请书。“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才能够使它成熟”,青年习近平在无数次磨练中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为老百姓办好事”,直至今日,成为一国领袖的他仍守着这份初心,正如村民王宪平所说“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总书记的七年艰苦磨砺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共党员,应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不忘初心、刻苦磨炼,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勇于担当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我们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学习,敢于吃苦,勤于实践,努力成就奋斗的青春!

上一篇:学习与思考伴随领袖人生

下一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