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辽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全家五口人居住在胡同的平房里。房子里外两间,里间20多米的样子,是睡觉吃饭的地方,外间是厨房和一个小杂物间,屋子前面有一个很大的院子。
小时候家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周围人都过着一样的生活,作为小孩子,也是无忧无虑的。我上中学时,奶奶和爷爷(爷爷是继爷爷)年纪大了,先后都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照顾,爸妈把二老接到我们的家。于是我们家20多米的房间就是这样的情景:奶奶、爸妈、我的哥哥弟弟住在炕上,地上靠墙放一张单人床,爷爷住在床上,屋子里就没有多少空间了。厨房旁边的杂物间收拾出来,勉强挤出我睡觉的地方。夏天还好,冬天屋里还要生地炉取暖,家里的情景可想而知。
住的艰苦不算什么,最难的是二位老人的生活的照顾,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妈妈负责一家子的买菜做饭,洗洗涮涮,爸爸、哥哥、弟弟负责家里的体力活和照顾两位老人的日常。当时我上的是重点中学,学业较重,上高中又住校,所以照顾老人比较少。一日三餐,哥哥和弟弟要分别喂老人吃饭,有时全家刚吃上饭,这边老人又要大小便。父母每周只休息一天,还常常要“献工”加班,休息日是爸妈最累的一天,记得最清楚的是妈妈要洗一大盆衣服,累得直不起腰来。爷爷在本市有唯一的女儿,父女之间有隔阂,不怎么来往。爷爷与奶奶生活时间久了,与爸妈也有感情了,所以对爷爷照顾他们没在半句怨言,也从来没有听过对爷爷女儿有所埋怨。后来奶奶先去世了,爷爷的女儿实在过意不去,把爷爷接走照顾了,爸妈还经常过去看望。
姥爷姥姥是辽阳人,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当时大舅中专毕业在黑龙江担任一个煤矿的领导,二舅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随着年纪增长,姥爷果断地把辽阳居住的房子卖了,义无反顾要投奔了大儿子。大儿子那里条件好,也孝顺,但是老人生活起来还是各种的不适应,呆了不到一年又回到辽阳。那时我们家院里又盖了一间小房,两位老人回来后就住在那里。日常中生活跑腿出力,买粮买菜买煤,劈柴和煤等等,照顾两位老人的任务又落到我们家。姥姥患小脑萎缩81岁时去世,爸妈又把姥爷接到我们屋子里照顾一直到93岁去世。姥爷在世时,辽阳市的解放军201医院有专业医生来我们家,入户调查姥爷长寿的原因。
10多年的时间里,照顾四位老人的负担一直压在我们一家人身上。这曾经是我青少年时期心里的一个结,家里的状况让我一度很自悲。学校寒暑假时,同学们都结伴窜门,我不敢请同学到我家。家里四位老人只有爷爷有劳保,日子过得紧张。奶奶和姥姥去世仅仅相隔10天的时间,当时丧事在家里办,周围邻居还纳闷呢,老韩家刚办完丧事怎么又操办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爸妈承受多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啊。
爸爸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对我们很严厉,我们从小都很怕他。但是对待老人,他从不大声说话,有求必应,从来没有表现出不耐烦,默默地付出。爸妈没有高深文化,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只是认准一个理儿,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是每个人的本分。对我的叔叔、我的舅舅和姨没有一点儿攀比和抱怨。
现在我们兄妹三个家庭都和和美美,经济上和生活上从来没让爸妈操心。爸妈的言行也影响着我们兄妹,爸妈年纪大了,弟弟弟妹在爸妈身边,照顾的多些,爸爸去年住院期间,弟妹每天晚上给爸洗脸洗脚,爸妈有病,小侄儿背着爸妈楼上楼下出力跑腿。哥哥嫂子在武汉,每次回辽阳,都要把家里需要修修补补的地方都处理了,尽量陪爸妈解闷开心。我超过两个星期不回辽阳,爱人都主动提醒我,陪我去看望他们。爸妈现在有了两个孙子一个外孙女,马上就要抱上重孙子了。妈妈经常说“现在没有着急上火的事,晚辈们都平平安安的,该上班都上班了,该成家时都成家了,亲戚朋友都说她这个老太太有福呢。”抚今追昔,我愿意相信,是“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家里老少三代收获了和谐美满,让爸妈收获了晚年的幸福。每个家庭都爱心融融,这个世界就会洒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