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六七岁的时候,我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去拜年,见老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洒金朱红墨迹对联:“人望皆同照乘宝,家风不重满籝金。”感到很有文采,很有学问,便默默地记诵下来。当时由于贺客盈门,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也没来得及细问便回家了。
经过请教私塾先生,我才知道,对联引用了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两句诗,意在表明重德不重财的志趣,强调声名,注重家风。“人望”,指声望、名声;“照乘宝”——古代一种光亮能够照亮二十四辆车子的宝珠。上句是说,把声名、德望看得像“照乘宝”、“连城璧”一样贵重。反过来,对于金银财宝倒并不看重?!逗菏?middot;韦贤传》引述邹鲁民谚:“遗子黄金满籝(竹筐),不如一经。”据此,权德舆才有“家风不重满籝金”之句;宋人编的《三字经》,更是作了直接转换:“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说到注重家风,我首先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出身于满族世家,金姓,祖上爱新觉罗氏有几代都是清朝的文武官员,也算是一个大家闺秀吧。但她并没有上过学,外祖父恪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尽管家境富裕,却不许女儿读书识字。母亲后来能够看些通俗的话本、鼓词、子弟书,都是在我父亲的薰陶渐染之下逐步习练的。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当时父亲却十分贫困。本来,我们祖上的家业也较为厚实,只是因为祖父英年弃世,父亲年岁又小,门衰祚薄,支撑不起这个家当,遂使家道中落。母亲过门后,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而且很快就适应了艰难的家境。她真像古代圣贤说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就眼前所处的地位,做应该做的事,不希求去做本分以外的事。相夫教子,安贫乐道,全家上下、街坊邻里无不交口称赞,许之以典型的贤妻良母型东方女性。
母亲个性刚烈,自尊心强。“任可身子受苦,绝不让脸上受热。”这是她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赋性严谨,口不轻言,平素很少和人开玩笑。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发现放在大柜里的几个特大的铜钱不知了去向,便怀疑是我偷偷拿出去换了糖球儿吃。于是,从早到晚审问我,逼着我承认。她铁青着脸,目光炯炯似剑,神态峻厉得有些吓人。我大声地哭叫着,极力为自己辩诬,并且用拒绝吃饭、睡觉来表示抗议。母亲没办法,只好再一次翻箱倒柜,最后终于找到了,原来是记错了存放的地方。她长时间地紧紧地搂抱着我,深表悔慰之情,在尔后的几十年间,还曾多次提到这件事,感到过意不去。
我知道,母亲是在望子成龙的心理驱使下,情急而出此。她看重的并不是几个铜钱,而是儿子的品格素质、道德修养。爱之愈深,责之益切,律之则益严。这一点,对我后来的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母亲对我进行一番生命的教育,把志气和品性传给了我,用的不是语言文字,而是行为。
小时候,还有一件事,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家西厢房住进了一位从山东搬迁过来的房客,我们称他“靳叔叔”。他人缘很好,可是同他说话必须大声叫喊,原来是个聋子。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看他“光杆子”一个,就给他提媒,把邻村一个智力有些缺陷的女人介绍给他。新娘比新郎年轻,手大、脚大、脸盘大,整天笑嘻嘻地,我们都叫她“笑婶”。“笑婶”特别喜欢戴花,只要上街,她就会拿出手中所有的钱把花买下。无论是真花假花,山花野花,见着了就往头上插,十朵二十朵,叠叠层层,满头花枝摇曳,然后,就对着镜子前后左右地照。却不懂得坐下来唠唠家常喀儿,和丈夫说句体已话。办喜事那天,深更半夜里,聋子新郎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着新娘脱衣服,可是,新娘却只是“呵呵呵 ”笑着,硬是不动弹。她越是在那里傻笑,新郎便越是恼火,最后竟至蛮声蛮气地大吼起来:“你要脱裤?。∧阍趺淳筒煌芽隳??”自此,“脱裤啊,脱裤啊”,成了村里的一个笑料。
这个“笑婶”确是有些‘缺心眼’。我母亲看她不会做针线活,便将一件年轻时穿过的带大襟的旧棉袄送给她。不料,她却将前后两面颠倒过来穿反了,结果,费了很大劲也系不上纽扣,逗得人们在一旁窃笑。有时,在大门外,还会围上一群孩子、大人,抓住“笑婶”的一些话柄来耍笑她。每逢见到这种情景,妈妈都要喊我回家,不但不让我跟着掺合,连看热闹都不许。
她很看重这类问题,总是严辞厉色地告诫说,这样取笑别人,是很不道德的,——痴乜呆傻没有罪过。她虽然说不出来“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番书本上的大道理,却极富同情心,总是设身处地,将人心比已心;而且能从实际出发,讲出一些据说是从她的爷爷奶奶那里流传下来的颇有些理性色彩的话:太阳爷不会总在一家头顶上红,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三穷三富过到老;上辈子聪明伶俐的,下辈人难免痴乜呆傻,现在你们笑人家,将来人家笑你们。
看来,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特别是小时候起的作用更大,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而父母的榜样,对塑造家风举足轻重??梢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家风;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