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上午9时,北京世纪国建宾馆二楼多功能厅庄严隆重,喜气盈盈。全国各?。ㄇ┦谢竦?00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市长和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城市分管市长,与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颁奖仪式。
在本次颁奖大会上,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曙光村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岢∧?,颁奖仪式尚未结束,参加颁奖会的沈北新区区长蹇彪,就急着用手机将短信发给了曙光村党支部书记朴仁淑。朴仁淑和乡亲们收到这个确切的消息后立刻沸腾了,他们抑制不住无比激动的心情,兴奋地纷纷走出家门奔走相告,互相传递这个特大喜讯。
难怪他们如此兴奋和激动,这个大奖可谓是中流一壶,珍贵难得。因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综合反映获奖者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得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如此重要和珍贵,曙光村退休教师、70多岁的朝鲜族崔德润老人饱含深情地说:“这个奖得的可真不容易,它凝结着我们全体村民的辛勤劳动,更浸透着朴书记的一腔心血呀,她的梦想终于成真啦!”下面让我们追寻朴仁淑走过的艰辛足迹,一睹翻身河畔这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个历程。
不负众望挑重担
1984年,24岁的朴仁淑经同学介绍,朴仁淑嫁到了沈阳市新城子区尹家乡曙光村。
来到曙光村,朴仁淑才知道,曙光村通往尹家公社和各村屯的土路根本就不是公路,而是一条条坑洼不平又窄又弯的农田作业路(牛车、马车拉稻子的土路),赶上雨天,连自行车都不能骑。
“穷则思变。”就在这时,朴仁淑心里暗暗地萌生了一连串的梦想——啥时候能吃饱饭?能走上柏油路?能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朴仁淑回铁岭老家开过冷面店,到沈阳市内开过大饭店,转眼之间成了百万富翁。
1998年年底,在曙光村全体党员的一致推举下,朴仁淑正式出任了曙光村党支部书记。
朴仁淑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缴欠款。首先,她先给村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开会,要求村干部带头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紧接着,召开党员大会,朴仁淑深情地对全体党员说:“你们不都愿意让我当这个书记吗,那好,我就答应你们。不过我在干工作时,你们都得支持我。现在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收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我们曙光村再也不能当后进村拖乡里后腿了。所以我要求你们带头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不光是你们自己带头交,你们的亲属也要带头交。”
朴仁淑说到做到,自己和亲属首先带头交清了拖欠多年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紧跟着,其他“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及其亲属也都交清了拖欠多年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这一年,全村老百姓一看朴仁淑真的动真格的了,知道再也拖不过去了,只在一个星期内就将拖欠乡里20万多元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全部交齐。
根治翻身河
当初朴仁淑嫁到曙光村时,就看不惯村里村外脏乱差和交通不便的恶劣环境,她一直梦想着要把曙光村这个“烂泥塘”变成通上柏油路的花园村。这回自己当村官了,可得好好整治一下这个“烂泥塘”。
翻身河是一条由北向南贯穿曙光村的小河,小河流经村内2000多米,将整个村子一分为二,分隔成东西两个部分。多年来,由于河东、河西靠近河边居住的村民,将垃圾倒进河里,这条小河经年累月被填成了一座长长的垃圾山。不仅如此,坐落在河北上游的一家造纸厂,常年将废水排入翻身河,致使河水变成了焦黄恶臭的污水。
到了夏季,垃圾山经过太阳照射后,迅速蒸发腐烂,蚊蝇成群结队在河两岸飞窜,行人路过翻身河时被散发的臭气熏得都直捂鼻子;冬季,垃圾山结冰后,行人走在河岸边的冰雪路面上,一不小心时常摔跟头。垃圾山常年没人清理,老百姓气得怨声载道,只能默默忍受。
在治理翻身河之前,朴仁淑首先找到乡政府和区环保局,关闭了那家造纸厂。随后,清理河里的垃圾。翻身河20多米宽、3米多深,流经曙光村内2000多米,要想把河里这座长长的垃圾山搬到岸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朴仁淑又找到乡水利站站长周庆贵,诚恳地说:“周站长,我要清理翻身河里的垃圾,请你给出两台挖掘机。”第二天,周庆贵就派人把两台挖掘机开进了曙光村。两名挖掘机手经过7天连续作业,终于把翻身河里那座长长的垃圾山搬到了河岸上。
垃圾山上岸后,有人粗略地测量一下,可把大伙吓了一跳:堆在河岸边那座垃圾山长2000多米,宽4米多,高2米多,足有1.6万多立方米。那几天,1万多立方米的垃圾堆在河岸边散发着浓烈的刺鼻臭味,可让全村的老百姓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一个600多口人的小村庄,堆积这么多垃圾,可真是家家户户深受其害啊。
恶劣的环境谁都反感,朴仁淑带领党员干部清理垃圾自然得到了全村人的赞成和拥护。全村总动员,人人都参战,有人出人,有车出车,一家不落出义务工,不花一分钱清运垃圾山。经过连续苦干,全村人仅用一个星期时间,就把一座1.6万多立方米的垃圾山搬到了村东一个废弃的大坑里。
创建标兵村
翻身河根治完后,要想不让乡亲们往河里倒垃圾,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一是要彻底清理垃圾堆、粪堆、灰堆“三堆”,二是需要马上到银行贷一笔款,购置一批垃圾箱,解决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屡禁不止的“三堆”问题。几天后,朴仁淑带人就买回了29个垃圾箱。在全村18条街道,每两条街道放置了一个垃圾箱。从此以后,曙光村彻底解决了“三堆”乱堆乱倒的老大难问题。
河水清了,“三堆”不见了,朴仁淑又开始张罗在河两边植树绿化。雇不起绿化工程队,为了省钱,朴仁淑还是采用老办法,动员各家各户出义务工,整修河道护坡,挖树坑;与林场苗圃负责人讨价还价,买便宜的树苗。原本应该花6000元的树苗子,朴仁淑只花了3000元就买了回来。随后,朴仁淑又带人亲自远赴铁岭苗圃挖树苗子,回村后立刻栽树。经过一个春天的奋战,眨眼之间,第一年在翻身河两岸就栽植了600多棵水蜡、桧柏、京桃、龙爪槐等4种名贵树,种植串红、鸡冠花、黄菊、万寿菊、马兰花等五六种花草。
朴仁淑又利用河两边的电线杆,安装了26盏路灯。那一年,曙光村无意之间成为新城子区村级第一个安装路灯的村屯。
2003年,在朴仁淑的努力下,筹措20多万元终于新盖了一个村部。新村部是一个3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一层有老年活动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会计室,图书室、公共浴池;二层有会议室、电教室和书记、主任办公室。楼前是一个花园式的小广场,楼后是一个朝鲜族独具特色的门球场。当年,曙光村破天荒地被新城子区委、区政府评选为全区首批文明村。朴仁淑和乡亲们想都不敢想,他们这个昔日脏乱差的“烂泥塘”,摇身一变成了全区的首批文明村。
2004年初,沈阳市开展百强村和标兵村评比活动。按照评比规定:评上百强村,每年市里给15万元将奖励资金;评上标兵村,市里给50万元奖励资金。百强村的条件是: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清垃圾、清粪堆、清灰堆、清柴草堆、改水、改厕、改路、改炕“四清四改”等项指标要达到全市规定的标准,村里还必须有广?。槐瓯宓奶跫牵涸诎偾看宓幕∩媳匦胗形?、自来水和柏油路。朴仁淑想,要干就干成标兵村。
第一阶段——打基础。经村“两委班子”决定:将闲置的村办小学校舍卖掉,筹集了30万元(2001年,全乡1至9年级都统一到乡里中学上学,村办小学校舍一直闲置)。接着,全村老百姓每家捐款四五千元,一下子又筹集了30多万元。连卖学校带村民捐款,手里有了60多万元。
为解决村民出行难和吃水难问题,朴仁淑又去找区城建局和交通局,将村内8条街道的土路全部铺成了柏油路,修筑了一条通往101国道的柏油路,实现了曙光村与外界的顺畅接轨;在水利局的支持下又打了一眼机电井,给各家各户安装了自来水。随后,在村中央新修的柏油路两侧和翻身河两岸,栽植了桧柏、京桃、水蜡等10多种名贵乔木和灌木;组织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植树。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在翻身河上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过河桥梁,解决了河东河西村民相互过河不便的老大难问题。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整治后的翻身河、道路、饮水、绿化和卫生各项工作高标准完工,全部符合新农村建设标准,曙光村转眼之间变成了卫生、整洁、红花、绿树、草地环绕的乡村“花园”。当年,曙光村一跃进入沈阳市标兵村行列。
第二阶段——上档次。2005年,在新建秸秆燃气站、铺设秸秆燃气管网和续建村里仿古围墙的同时,还新建了垃圾集中排放处理厂和一个25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休闲广场。
2006年,针对全村拥有160多名青壮年在韩国、日本、美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务工的实际情况,为照顾好这些外出打工人员的孩子,朴仁淑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建立了辽宁省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村里还给“留守儿童之家”购买了电脑、电视、DVD、图书和少儿体育器材。全村27名“留守儿童”虽然常年见不到他们的亲生父母,但他们全都得到了应有的母爱和父爱,正在健康快乐迪成长。为此,2007年,曙光村“留守儿童之家”的经验被省、市、区有关部门正式推广,曙光村也因此获得了辽宁省首个“留守儿童之家”荣誉称号。
由于出国打工人员能够在国外安心工作,所以每年曙光村的总收入不算水田转包费这一笔,单靠他们在外打工就能挣回1000多万元。2013年,曙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2多万元,远远低超出了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线。
建成新农村
39年前,曙光村老百姓住的是低矮潮湿、四处透风的坯草房;吃的是半粮半菜、半饥半饱的定量饭;喝的是浅水井里又苦又涩极不卫生的地表水;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破旧衣服;烧的是烟火熏人、灰尘四起的玉米秆;走的是雨天一腿泥、风天一身灰的泥土路,村民外出办事更是苦不堪言,不用说去沈阳市内,就是到新城子区办事或是买东西,20多公里坑坑洼洼的土路只能步行,往返要走四五个小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几十块钱,到了1982年才达到300元。
现如今,曙光村农民住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吃的是大米白面鸡鱼肉蛋,一年四季青菜水果不断;喝的是卫生洁净、经过消毒的自来水;穿的是时髦漂亮舒适美观的名牌服装;烧的是管道输送、清洁无味的秸秆燃气;走的是绿树成荫的柏油路,出门到市区办事或买东西,在家门口就乘坐环城公交车,往返只需2个多小时。2004年全村电话和电视进户率就已达到100%,50%的农户就开始使用室内水冲卫生间;到2013年年底,曙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2万多元,已经超过了全区平均线。
更让全村人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国家建设部正式把曙光村确定为全国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闻媒体把曙光村称为“乡村花园”。朴仁淑多次在全国新农村建设“村屯整治”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该村环境整治经验,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随后,长春、哈尔滨、成都、武汉、长沙、江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市的领导,先后专程到曙光村参观学习,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曙光村在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巨大成就,把曙光村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从2000年开始,朴仁淑连选连任13年村支书和村主任。有人给朴仁淑算了这样一笔账:这个百万富翁书记虽然少挣了不少钱,但她却让自己居住的“烂泥塘”变成了“大花园”。
200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专版显著位置对曙光村“村屯环境整治示范村”先进事迹做了专题报道;2008年8月5日《辽宁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专版显著位置再次作了跟踪报道?!渡蜓羧毡ā泛土赡缡犹ā⑸蜓舻缡犹ǖ刃挛琶教?,对曙光村“村屯环境整治示范村”先进事迹也先后分别作了连续报道。与此同时,2008年,长篇通讯《曙光村巨变》被编入沈阳市政协编辑、沈阳出版社出版的《亲历沈阳改革开放30年》大型丛书上卷。
上级党委、政府在充分肯定曙光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把一项项荣誉给予了朴仁淑。从1998年起至2011年,朴仁淑先后荣获了“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沈阳市“五带头”优秀农村党员干部、沈阳市朝鲜族优秀妇女干部、沈阳市勤廉兼优党员干部、沈阳市“新农村建设女带头人”“最有责任感市民”“沈阳市文明市民”、沈北新区“优秀共产党员”、沈北新区“三八”红旗手标兵、沈北新区首届“十大女杰”、2010年度“感动沈北十大人物”等13项荣誉称号。
当初,朴仁淑懊悔自己的命运不好,一头扎进了曙光村这个“烂泥塘”,她的心都要碎了。今天,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早已成了一个百万富翁,因为她通过一种别样的奋斗方式同样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梦想——把一个“烂泥塘”改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