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我的居之梦
来源: | 作者:吴兆元  时间: 2019-12-02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杜子美也曾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见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做着安居之梦。在我耄耋之年的人生沧桑中,以七次迁居为缘起,一次次春蚕羽化似的,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真切地倾听、感受着时代的脚步。
  百年老屋:启程之园
  我的祖先是由山东闯关东而来到熊岳东范屯村定居的。
  范屯村东倚巍巍青龙山,南临潺潺响水河,风水极佳。我家的百年老屋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五年的历史。是一所火炕、纸窗、板门、一石到顶的平房。老屋前有院落,后有围园,典型的辽南农家风格,耕读渔樵,水墨画似的。
  房后有三株大桑树,那清清的桑叶,是母亲用来养蚕的。房前有十二棵杏树,每到夏秋之交,红黄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吸引你的眼光,也吸引你的喉咙。父亲以挑八股绳为业,加上土改时还分得几亩薄田。这些,就是这所百年老屋里三代七口之家的生活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由村小的复试班跳级到高小。然后在煤油灯下,午间带饭盒,每天徒步二十四华里读完了初高中。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大学,是全村三百多户两名大学生之一。从此,我便从百年老屋启程,到外面的世界去过生活了。
  扁担房:田野之居
  一九六一年大学毕业,到营口一师任教。一年后,又到老边任中学语文教师。一九六四年,学校分给我一间半家属宿舍。那是用杂木扁担做人字架的泥草房。室内泥土地面,春季生芦苇,不时有青蛙在其间舌卷潮虫,大快朵颐。我和妻子苦中作乐,分别用两句诗来表述我们住房的景况,我用“天涯何处无芳草”,她用“青草池塘处处蛙”。
  躺在炕上,看着条条扁担的房梁,不由的想到重担在肩,步履艰难。不过那时非常相信“面包总会有的”那句话,也就有梦在前面引领着。
  室外,我们每家都有一方菜园子,还有几小块开荒地。在低标准瓜菜代的年月里。我们可以种瓜种豆。那时真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感。在收获时节,就会想到陶行知的那首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
  筒子房:困厄之宅
  所谓筒子房,南北长约六米,东西三米,北开门。南北各一扇窗。那是大炼钢铁时,给来会战的工人建的集体宿舍。钢铁未炼成,工人也散去了。学校分得一栋改建了家属宿舍,室内格局仅有一炕、一厨、一书桌。
  一九六五年秋,我分得一筒。从此,我居住在筒子房里便成了被“统治”的对象了。“文革”中我以“黑笔杆子”的罪名,住进了“牛棚”。出来后,又被赶到乡下挖河、割草、修水利等劳动改造。每次上工,都要排队,在监管的红卫兵“一二一,要走齐,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口号下行进,身心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又一次,很长一段工资无信了,我们一家不得不捡砖头,搭猪圈、拾煤渣等劳作来维持生活。
  一天深秋夜里,我小儿子半夜忽然啼哭起来,我从昏睡中醒来,感到头晕,妻与另外两个孩子叫不醒了,我知道是煤烟中毒了。我跄踉地开门,开窗,为妻和孩子作人工呼吸。一家人才脱离了危险。从此,我便在生活中处处关照、感谢小儿子,他的哭声就像一首顽强的生命之诗。
  也许冥冥之中的上苍护佑吧,我给他起的名字叫晓诗。
  两镶房:逢源之第
  “四人帮”被粉碎后,百废俱兴。学校条件有了发展,区教育部门拨款为职工盖了一栋砖石两镶的瓦房,有幸我分得两间。有了一大一小两个卧室。自己还在院中建了一间简易房。结束了一家五口人同在一炕上挤的历史。
  七五年营口、海城地震,房屋大多受损严重,可两镶房除倒了房上的烟囱外,其余均完好无损。岂不吉兆?
  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人生际遇也正逢源。
  其时我正值人生壮年??苛俗约旱呐Γ磕遣β曳凑蟮恼吻迕?,我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肯定。工作职位也逐步提升,由学校提升到区教研室,又提到区教育局,入了党,提了干,人前人后局长叫着?;丶?,“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感觉那叫一个好。
  走出家门,回看那两间瓦房和充满生机的小小菜园,有时就下意识地想:自己命运的改变也许和居住两镶房有关吧。
  其实,世间的事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天人合一才是沧桑正道。
  假楼座:求真之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区政府拨款为教育局职工建了一栋假楼座。假楼座假在房盖不是水泥预制板的,而是用檩木、苇箔、珍珠岩保温层等铺叠,再在其上铺两层油毡纸,刷三层沥青。假楼座冬暖夏凉,又有防震功能,是当时流行的时髦住房。
  我分得三间,家居条件大为改善。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大儿子不用再住简易房了。
  但由于施工标准材料等问题,不到三年假楼座的房盖便坏了,椽断,箔破、珍珠岩下漏。下雨时,屋里地面上的拖鞋如小舟,漂浮在角落里。后来重新换房盖,起地面,求真务实地淘汰了那些“虚假”的东西。
  举隅反三,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便极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此时我区的教育质量在省、市均有了较好的位置,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教师楼:小康之所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各地都时兴集资盖楼。当时区教委也集资盖楼,我买到了三室一厅的一户。室内有暖气、电话、书房……尤其是结束了室外上厕所的历史了,生活条件大为盖善。
  小时候,流传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共产主义了。”如今我享受到了,不过不是共产主义,而只能是与时俱进的小康生活的开始。
  这时我已退休,又被聘为区委办的文学刊物《芦荻》的编辑,退而不休,每日里摆弄文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优哉游哉了。
  六十年的迁居,其间的自然风雨,社会炎凉,人世沧桑,无以不昭示着我与祖国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
  “君临天下”:怡情之家
  2010年9月,我第七次把家迁居到营口市“君临天下”小区。小区名字实在是旧而俗。不过名字中有个“君”字,倒叫我想起孔夫子要迁居“九夷”之地时说的一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现在眼前的楼房,则应是“君子之居,何陋之有”了。所以迁居到“君临天下”我还是很高兴。而这几年的新居生活,我也的确体味出“君”字的愉悦了。
  新居与女儿家、侄子家、孙女家、孙子家、外孙女家、亲家等沾亲带故的十余户共居市内,最远距离步行不到四十分钟,外孙女家还在我的楼上住。老幼四辈,经常往来,亲密非常。有时四世同堂相聚一起,亲情融融。女儿几乎天天相聚;女婿、外孙女周末、假日必来。天伦之情,何其乐也。
  迁到新居,老伴除了保持过去日常起居、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还参与了我的精神生活领域。她知道我有个习惯:愿在读书、写作时听一些古今中外的抒情的名曲,如《春江花月夜》、《梁?!贰ⅰ赌箍平纪獾耐砩稀返?,为此她特意买了电子琴,每当我读书写作时,她便轻轻抚琴,演奏这些歌曲。我还喜欢去公园散步,边散步边思考,每次她都陪着。我还喜欢养竹、养蟹爪兰等花。到新居后她与她的好友经常去花市买花盆买花肥,回来移植,浇水施肥,好不快活。春节前后,她经常向客人介绍:“我家蟹爪兰今年开了两次,花期超过了半年。”“换盆后的竹子,小竹笋满盆了!”她每天都参观一遍家中花卉,并经常告诉我花开花谢的情况,乐此不疲。当然,来新居我也有新表现,经常送她新书、新报让她阅读。她也渐渐上瘾,有时晚上她卧室里的灯光,甚至亮到半夜。我的新表现还有陪她去逛超市买日用品等,这样的事我过去从来不做。
  迁到新居,我的同事、诗友、文友、忘年友,老伴的同学、好友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多了,电话也多了。每次相聚一起时,都感到在这里的精神生活,是那么让人心悦,让人难忘,更让人盼望。友情随着活动的增加而加深加厚。我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老伴的琴艺,也不知不觉间加浓了。
  这里的小区环境也让我喜爱。春天里小区中有绿地树篱,杂花星缀;有小桥流水,红鲤嬉戏;有四级瀑布,错落有致;有凉亭藤棚,供人小憩。我与老伴在园林中散步,竟然发现了多种候鸟:时而见到黄莺、柳叶鸟在柳丝中穿飞;紫背、红颏在草间啄食。秋季树叶红黄相间,娱心悦目;夜听秋虫短吟长鸣。
  于是,在这“君临天下”属于自己的那一空间,白日里品茗弄文,夜晚便“欢颜”入梦……
  

  

上一篇:蛇膏人

下一篇:埙篪九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