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他乡有“父爱”
来源: | 作者:郭城麟  时间: 2019-12-02
  宽阔的伊犁河水量充沛水草丛生,这北国少见的江南风光,似乎让在两岸繁衍生息的锡伯族,多了一丝南国水乡人的细腻、纤巧……锡伯族原来定居在辽宁铁岭地区,清朝时为巩固西部边陲,这支满族的近亲举族西迁,到了今天的新疆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从此东北辽宁与西北新疆,也就如同满族和锡伯族一般,血浓于水、骨肉相连起来……
  1949年屈伯川博士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1980年开始面向新疆自治区,适当降分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分散在各专业就读五年,完成普通统招本科生四年的学业。自1984年开始,第二任院长钱令希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统一招生为同一个专业的新疆班,委派到某一个院系统一管理。
  1986年,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系《电工基础》课教师邵春亮副教授,奉命担任“新疆班”班主任,这一年他51岁。
  大连理工大学在新疆的威信,是怎么来的?不仅是教学和管理的优势,邵春亮很客观地说:新疆的人们对海,对大连,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这些来自边疆的孩子,表面上很强悍,内心却很脆弱。邵春亮以渤海湾一般宽阔的胸怀,包容边疆娃娃们的些许弱点,给予边疆娃娃温暖、信心和力量。
  在邵春亮看来:民族政策就是,非原则的问题,你能让他半步。邵春亮的真心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爹”。
  后来,新疆班发展为面向新疆、广西、贵州、内蒙、甘肃、宁夏等六省区地区招生,新疆学生和其他五省区学生各占30名左右的“少数民族班”。
  从2000年开始,“少数民族班”的学生,入学的专业又开始有了区别,在“统一的预科班”补习一年文化课,然后才升入不同院系的本科专业去学习四年。
  “预科班”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各一名,班主任一直都是邵春亮。
  每一届预科班开第一次班会,邵春亮就要大声的宣布:
  我们这个班有十几个伊斯兰,这就是一个伊斯兰的班。这叫做多数服从少数。大型会餐都尊重伊斯兰传统,每桌由一个伊斯兰的同学当桌长,给大家分餐。
  邵春亮就是这样,常年地尊重着边疆娃娃的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甚至连一包方便面、一包糖,都要去清真食品厂去买来,给他们送去。
  邵春亮坚信:那些“背井离乡”的少数民族娃娃,需要“父爱”,需要父辈帮助他们养成“自强自律自醒”的好习惯。26年来邵春亮经常“组织”学生到自己家里去吃饭,2009年他被任命为“顾问”之后,依然不忘“请客吃饭”这绝招,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爷爷”,连姓氏都省了。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民众的传统佳节,这几天往往会宰杀牛羊,来感谢真主保佑他们美好的生活。每个古尔邦节,邵老师家都要摆上“流水席”,用两天中午和晚上,轮流把全班的学生请到家里聚餐。
  自从1986年接手了少数民族班,邵春亮就把全部身心都给了这些来自边疆的娃娃,这一届全班接近40个人;五年当中每个学生在邵春亮家吃饭都不少于四次。他家的餐具、刀具,都有一套清真专用的。那时候邵春亮工资有多少?他1988年某月工资是135元;1990年月工资收入是150元。
  2001级预科班来自甘肃的藏族学生晋美在文章中说:邵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和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改变着这些从偏远地区来的少数民族的同学们世界观和价值观。毕业后晋美只身赴西藏工作,后在拉萨安家。
  1990年前后新疆的学生们寒暑假回家,要从北京坐着硬座到乌鲁木齐下火车,中途是三天三夜,很多学生甚至得站到玉门才能混上座位;下车时腿都肿得跟小萝卜一样,家长要帮着学生拿来大号鞋子,才能接孩子回家。
  邵春亮一谈到学生的旅途艰难,眼角就湿润起来,他就会想起自己的第一次新疆行:
  1987年我坐卧铺去新疆,知道了什么是边疆。那么广袤的西部,是谁祖祖辈辈守卫在哪里?是维吾尔族,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是锡伯族……是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没有他们就没有祖国的安宁与富强。整个夏季吐鲁番地区,基本都不吃饭,就吃葡萄干;他们高考时间和我们一样,那时候没有空调,平时他们都呆在地下室里,一到考场上就挥汗如雨。这里考出一个孩子,实在是不容易。是有分数线的?。〉钡厝硕匝啊⒍陨洗笱Ф际茄鍪拥?!他们不远万里把孩子送到大连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怀这些“背井离乡”的边疆娃娃呢!
  2000级预科班蒙古族学生李熊伟现在大连市证券公司工作,他曾和邵春亮老师说:在内地学习人家复习几天,就比我学习一学期成绩好。人家80多分,我将及格,我不平衡啊。
  邵春亮回答:人家有前12年的积累,你前12年,都在干什么?基础不同,这个不能比。
  邵春亮常说:30遍教会,那就是成功。每当看到学生的进步,就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
  诗人艾青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诗句,也是邵春亮的心声。
  2008年12月28日,邵春亮在给预科班学生甘德立同学的贺年片上写道: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我们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赞美她的未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