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2年三季度文学评论述评
来源:李桂玲 | 作者:  时间: 2013-01-18

  辽宁文学理论批评在这个季度里,从发表文章数量方面,总体与上一季度持平。从综论方面来看,包括了当代文学一些重要理论热点问题的解读,例如对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文艺发展路线的巨大影响问题,文学奖项中体现出的代际文学观问题,文学经典化的再认识问题,国家“走出去”文化战略的意义阐释问题等。这些评论文章体现出了辽宁文学批评的宏阔视野与对重大文学政策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作家、作品论方面,从长篇小说到诗歌的解读,从工业题材的关注到对歌词创作的解析,从叙事个性的解说到长廊式的浏览,可谓题材多样、视角更新、手法繁多,体现出了辽宁文学理论批评队伍的素质与创新力。

   一、综论
  《评奖与“承认的政治”——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看50后作家的文学价值观》(孟繁华,《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文章结合获奖作家的具体创作体会,通过小说文本的细读,以开放的态度相对深刻地探讨分析了获奖者为什么主要是“50后”作家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时尚的文学引领着新的阅读趣味、展示了新的文学经验,这是文学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作家文学观的守成姿态也于激进与新潮中适时地起到了某种“纠偏”或制衡的作用。
  《〈讲话〉与一种文艺“新传统”的生成》(胡玉伟,《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一文分析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中国的新文艺传统的生成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认为一种新的文艺传统往往是在对旧的传统进行反思、批判、颠覆中建构起来的。通过革命的途径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追求,同时必然要有一种相应的新的文艺原则与观念的确立,在文艺新传统的确立之初,《讲话》无疑具有了一种原则指导与规定方向的历史意义。而新传统的确立,直接影响到了建国后直至现在的文艺观念。
  《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的美学品格》(梁海,《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作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始终不能坚守文学写作与批评内在的美学品格。在不同的程度上,或“向内转”,或“向外转”,在不停的摇摆中失去了坐标。而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诗性品质,一旦失去了这种内在的美学品质,文学也就偏离了自己最根本的轨道。文学真正的生命力,最终在于张扬一种美的、诗意的力量,与此同时,透视出文学家的灵感、灵魂和智慧,以及他积极地参与美的创造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也许才能真的抵御住甚嚣尘上的商业、消费主义侵蚀,在一个社会价值体系普遍驳杂的时期,保持文学自身的独立性。由此,才会倡导、坚持、把握一个真正属于文学的审美标准,重建我们新的文学秩序、理想机制和良好的生态和形态。
  《经典化与当代文学》(贺绍俊,《南方文坛》2012年第9期)一文,谈论了文学经典对于人的意义,但当下社会的现实状况,使得经典不易形成。,应该把作家的创作、批评家的批评,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看成是经典化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并通过夏志清等对张爱玲的重新发现与重视为例,强调了文学批评在经典化过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当代文学的生态环境中,一直弥漫着一种非经典化、去经典的思潮,但人们应该重新重视经典。文学批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制造经典,文学批评的过程就应是经典化的过程。
  《中华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周景雷,《辽宁日报》2012年9月4日)是一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党中央文化发展战略中“走出去”这一战略的深度体认与理解。从学理角度分析,作者认为在当下全球化背景中,进行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寻找人类文化间性并通过这种间性来传播和展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文化。这是我们讨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根本前提。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不同的文化传播形式和渠道,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性格,以便消除神秘,增进了解,进而改善世界文化环境。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化和开放性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生长、生存空间。中华文化通过走出去,能够重新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平等对话。
  二、作家、作品论
  《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马力,《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作者认为,曹文轩是中国当下少数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自觉抵御,始终坚守文学的追求的作家,他能够以优雅地面对苦难的姿态对抗物欲横流时代的粗鄙贪婪,以“清洁”的精神操守对抗大众传媒对禁忌的破坏,以忧郁的情调抵御大众传媒时代世俗化狂欢的喧嚣。曹文轩的小说不随众,不媚俗,在众声喧哗的大众传媒时代留下了自己的声音,给沙化的文学园地留下一片绿色。他的方向是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坚守的方向。
  《陈昌平小说的叙事个性》(王晓峰,《渤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在“故事”、“叙事者”、“价值观”三个层次上,分析了陈昌平小说的奇险故事、个性化的叙述以及继承、光大小说传统精神及艺术等文本特征,并以此说明这些小说一再受文坛关注的重要原因。
  《用深情和唯美弹拨心弦——白雪生先生歌词鉴赏》(韩春燕,《音乐生活》2012年第8期)作者认为,“工戏剧,善辞赋,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和功力的白雪生的歌词创作选择的就是一条用深情和唯美弹拨心弦的道路”,对美的意境的营造是白雪生歌词创作所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所采取的艺术手法有时空转换、意象跳跃和组接及整饬的对仗等。
  《没有结局的童话——季红真长篇小说〈童话〉》(贺绍俊,《文艺报》2012年8月15日)?!锻啊肥羌竞煺娴牡谝徊砍て∷?。小说写的是一群少年在“文革”这一特殊年代的经历和成长过程。作者认为,季红真的重要身份之一是文学批评家,她对小说的解读必然有着自己的理论指向。而这部长篇小说,更重要的是小说提供给人们的关于象征和喻义方面的联想。小说以孩子们在一个“残疾”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成长历程,隐喻一种畸形社会关系中人的成长。而季红真本人也以《声音与气味的世界》(季红真,《文艺报》2012年8月15日)一文阐释了自己的创作,坦言作品中的人物在内心已酝酿几十年之久,并谈了书名的寓意,以及通过一部小说体现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她认为《童话》更靠近思想小说的边界,但是,是和气味一样混杂的思想。
  《工业叙事与文化返魅的写作——长篇小说《红昼》的视角评析》(高海涛,《中国艺术报》2012年8月17日)评论了辽宁女作家赵雁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红昼》。作者认为工业题材创作长期以来不够景气,问题之一,就在于文化视角的粗泛和文化蕴含的匮乏,致使许多作品在艺术审美上缺少应有的水准、气象和境界。而这部《红昼》,能够把“追溯‘历史深处的工业’和刻画‘工业深处的人’有力地结合起来,通过一个钢铁企业不同寻常的复兴历程,以特殊的文化视角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工业精神”。
  《诗之为道 浑融天地——辽宁诗人近作的长廊式浏览并于诗有感》(高楠,《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作者以对辽宁诗人近期诗作的阅读感受为契机,分析了近年辽宁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也分析了其不尽人意之处。作者认为,在近年文学市场化现象明显的情况下,诗,这一文体,却仍保留了自己的矜持,仍守护着自己的净土,是因为诗是一种非市场化的文体。在读了辽宁诗人如王妍丁、李轻松、宁明、韩辉升等一批人的近作后,作者以总体“感受是有天地游走之意,却未入通天达地之境,澄明之乐已得,但旷然于寰宇的自由感还没有释放出来”来归纳,可见对于诗体阅读理解的深度。
  三、随笔
  《褪色的故乡依然鲜亮》(刘恩波,《艺术广角》2012年第5期)作者以自己多年游走于民间,搜集民间生活的点滴记忆,引出了对故乡的存在意义的思考,故乡对于人性的温暖慰藉。作者始终觉得褪色的故乡依然鲜亮,它是人类魂魄不散的皈依和见证,信物和信仰。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无不是离乡而又返乡的原始冲动和心愿的表达,生命由于与故乡的内在连接与契合,而变得更加深沉大度柔韧。
 
 
2012年7-9月份不完全统计:
陈昌平小说的叙事个性(王晓峰)
  《渤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乡村文明的崩溃与“50后”的终结(孟繁华)
  《文学报》2012年7月5日
 荒寒人性的揭示与批判——评何凯旋小说集《永无回归之路》(孟繁华)
  《文艺报》2012年7月13日
《五四历史变革与新文学功能的现代性转型》(赵凌河)
  《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小说:为时代生产和储存思想(孟繁华)
  《人民日报》8月3日
永不陨落的文学星辰——萧红文学创作综论(季红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重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林建法)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
《讲话》与一种文艺“新传统”的生成(胡玉伟)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
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的美学品格(梁海)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
坚守文化立场 重塑批评精神(李桂玲)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
论原型批评本土化的可行性(范革新)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
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马力)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4期
评奖与“承认的政治”——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看50后作家的文学价值观(孟繁华)
  《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评格非的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孟繁华、刘虹利)
  《小说评论》2012年第4期
 当下中国的文学状况——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批评的重建——解读批评制度(牛寒婷)
  《艺术广角》2012年第4期
用深情和唯美弹拨心弦——白雪生先生歌词鉴赏(韩春燕)
  《音乐生活》2012年第8期
声音与气味的世界(季红真)
  《文艺报》2012年8月15日
没有结局的童话——季红真长篇小说《童话》(贺绍?。?br />   《文艺报》2012年8月15日
工业叙事与文化返魅的写作——长篇小说《红昼》的视角评析(高海涛)
  《中国艺术报》2012年8月17日
以文学介入中国经验的阐释(贺绍?。?br />   《中国艺术报》2012年8月24日
文艺评论如何重建(牛寒婷)
  《中国艺术报》2012年8月29日
谢冕老师的“三心”以及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读谢冕老师的《1898:百年忧患》(贺绍?。?br />   《文艺争鸣》第8期
徐岩和他的朋友们——读徐岩的《在乌鲁布铁》(贺绍?。?br />   《文艺评论》2012年第9期
 谢冕先生的性情(孟繁华)
  《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经典化与当代文学(贺绍?。?br />   《南方文坛》2012年第9期
中华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周景雷)
  《辽宁日报》2012年9月4日
褪色的故乡依然鲜亮(刘恩波)
  《艺术广角》2012年第5期
用体温触摸戏魂——汪曾祺说戏(刘恩波)
  《新世纪剧坛》2012年第
 乡土中国的未竟道路——评袁志学的长篇小说《真情岁月》(孟繁华)
  《南方文坛》2012年第5期
小说家高晖如何推开故事的窄门(张学昕)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生命的终极之美与纯文学的艺术复仇(赵凌河)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诗之为道 浑融天地——辽宁诗人近作的长廊式浏览并于诗有感(高楠)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5期
 新的文明和生活变局(孟繁华)
  《文艺报》2012年9月5日
赵树理现象综论(孟繁华)
  《文艺报》2012年9月12日
一本文学理论杂志的样本意义(王研)
  《辽宁日报》2012年9月18日
荒寒人性的揭示与批判——评何凯旋的小说集《永无回归之路》(孟繁华)
  《文艺评论》2012年第9期
 
 
 
 

上一篇:

下一篇:2012年三季度诗歌述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