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中国作协和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在鲁迅文学院顺利结业。本次研修班为期三周,来自28个?。ㄇ校┑?7位残疾人作家参加本次培训。我省赵文楷、陈万青、赵凯三位作家参加培训。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等出席开班典礼。张海迪在开班讲话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希望全体学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奋学习,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为人民奉献美好的精神食粮。
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出席结业典礼,并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吕世明代表中国残联向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支持残疾人事业,关注和重视残疾人文学创作表示感谢。
培训期间,中国残联、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结合研修班的具体情况和学员们的实际需求,精心设置课程,共安排了13节讲座授课和4次集体研讨会,还组织学员赴中国盲文图书馆参观,与盲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座谈交流。学员们表示,参加此次培训收获了文学知识,提升了创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
最美的风景在鲁院,最儒的风雅在书屋,到过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学子们都光顾过百草书屋,书屋不大,却容纳了文学的世界,诗的海洋;容纳了诗人的浪漫、作家的梦想。
书屋安静别致弥漫着书香气息,门檐上由吉狄马加院长题字的百草书屋牌匾,让人想到鲁迅,仿佛鲁迅随处可在,那双犀利的眼睛在看着我们。主楼的大堂里有鲁迅的铜塑像,我在塑像下与鲁迅合影,心里充满了崇敬。在大门的右侧墙壁上镶嵌着鲁迅的头像,开学的第一天傍晚我到鲁院报到,在大门外我打量着周围环境,在这里我将度过20天的光景,这是又一种生活的开端,如生命重塑,欲火重生,在这里我的梦想会得以实现,还会燃起新的激情和梦想。“鲁迅文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八里庄27号,多少学子能背下这个地址,这里牵动着每一个写作者的心弦。进入鲁院院内,小院不大,庭院设计也不复杂,林荫小路两边有古色古香的长廊,有荡来荡去的秋千,有紫藤花和香椿树。随着四月春的节奏我们走进了鲁院,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领导和组织上的大爱,老师对学员的关爱,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互爱。37名学员来自29个省,南腔北调诠释着五湖四海,多才多艺的京腔评调展示着37位娇子的才华。在主楼的对面陈设着一排二层小楼,那里是百草书屋和食堂,走进百草书屋犹如走进鲁迅笔下的百草书屋,有文学的地方必有书,爱写作的人必爱书,课余时间百草书屋挤满了人。步入百草书屋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紫檀色的纯木书柜倚墙而立,上面布满文学书籍,中外名著和当红小说、传记,满屋子散发着文学的气息。桌椅都很别致,有圆桌、圆沙发、木藤椅、玻璃桌,温馨如家。在这里读书你会想起书屋的主人、文学院的领导;会联想到铁凝主席、马加主席和李院长,联想到她们的优雅、别致、细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都浸透着铁凝主席的优雅美丽,马加院长的儒雅睿智。
鲁院的风雅,让心怀作家梦的学子魂牵梦绕,在很多写作者的脑海萦绕于梦。在这幽静的小院里我们缔结了友谊、收获了学识、创作了作品、并燃起了新的梦想。这里走出了很多文学泰斗,培养了很多知名作家,在这里我们以文学的名义相聚,以文学的名义再出发。
院子里的香椿树,香槐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成就。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是我的一个梦想,搞文学创作是我一生的追求,看到鲁院少数民族班,公安作家班,军旅作家班等一期期的专业作家班我就幻想着是否能够有残疾人作家班,全国追求写作的残疾人很多,有作家梦的残疾人也有很多,只有在写作的行当里没有残健之分,在文字游戏里看不出健全与缺失的区别,当接到鲁院的录取通知书我激动的久久不能释怀,这是中残联、中国作协为我们这些爱舞文弄墨的人的关怀,是海迪大姐对爱好写作的残疾人兄弟姐妹的理解。
在研修班开学典礼上,我们看到了敬仰的海迪大姐,她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都是读者她的故事长大的,见到她大家都激动不已,情不自禁的要和她合影拍照;看到了让大家敬仰的铁凝主席、马加副主席。中国两个群团组织的主席共同出席我们的开学典礼,黄埔一期学员得到了两个机关的重视。作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油然而生,在感到荣耀和自豪的同时,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残疾人的故事,讲好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故事,这是一个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改革开放40年,残联成立30年,国庆70周年,两个百年等等成果,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由我们黄埔一期的学子们完成。
学员从互不相识到相互认识,结交友谊,到相互帮助,相互交流,来自29个省37位学员,操着不同的口音,怀着不同的梦想,缘聚在鲁院,缘聚在百草书屋,大家在这里读书,浏览当代一流水准的国际国内作品。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作家班的37名学员拍了一个激励大家读书的视频短片,大家从宿舍走来,从教室走来,从书屋走来,为文学相聚,在鲁院相聚,大家相互搀扶相互照顾,每一位学员的特写镜头都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
在鲁院有欢快的笑声,有自强的感动。大家的歌声、诗声打动着鲁院,弥漫了鲁院的空气,拍照留念,做小场景,同学的艺术才华无论是跳舞、歌喉、乐器、小品、相声无不充满浪漫。
二十天太短,我们刚刚熟悉就要分手。二十天还长,我们用鲁院的缘聚书写今后的友谊。分别是暂时的,在表面上在形式上,缘聚是长久的,在心理在思想深处。在充满别愁的鲁院,大家互留地址,合影留念,赠送礼物。幽幽的相思,离别的热泪,相拥的表达,让大家难分难舍,最后,大家呼出一声“鲁院,我们再相聚”。
在这里将会诞生全国一流的反映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生活的好作品,将会诞生才华横溢的残疾人作家。
春去花不语,春来花还发,在春来春去之时,中国的残疾人文学事业会兴旺发达,如浴春风,蓬勃发展。百草书屋我神圣的殿堂,鲁迅文学院我梦中的向往,温暖的书屋,永远的鲁院。
赵凯:在鲁院学到了什么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近20天学习时间,转瞬即逝,那相聚的欢乐,仿佛还在昨天,现在已经是结业典礼。
上个双休日,有位同学说,不想再外出看景点了,就呆在鲁院,静静地多坐一会儿,有点舍不得。北京,可以再来;但鲁院,不是我们想来学习就能来。同学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在北京最美的风景就是鲁迅文学院;最美的人就是老师和同学组成的鲁院人。
从听到何川处长宣布让我当班长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了肩负的责任。我们这个班因自身的特殊性,受到了中国作协和中国残联的格外关照,感谢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支持,我们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开学典礼上,海迪主席的谆谆教导、铁凝主席、吉狄马加院长的嘱托和希望犹在耳畔。告别在即,我们不会忘记在鲁院的每一节课,每一餐饭,都有老师们在陪伴我们、帮助我们,不会忘记鲁院研究生班的作家和外国友人们,也都曾为我们伸出过援助的爱心大手。虽然步履艰难,但我们就是这样被爱心搀扶走进了文学圣殿,在鲁院,我们学习文学,学习文化,更学会了爱??嗄牙妨宋颐?,文学幸福着我们!
在感恩关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鲁迅文学院教会了我们什么?它教导我们以真正的作家眼光来看作品,阅读生活,它传授给我们的是一种高贵的艺术精神。也许我们短时间内不能把所学化作文笔的提升,但是我们深切感受到学识眼光拓展了,内心的文学地理版图延伸了,尽管我们的阅历体验相对有限,但是在文学的广阔天地,我们应该有胸怀世界的勇气。鲁院正是在提携我们超越这种写作上的障碍。
我们每个学员的身心,都有一定的局限和困难,但在学习期间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搀扶,我们是亲亲密密的一家人。和同学们成为兄弟姐妹,和老师成为亲人!无论我们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拥有了在鲁院学习这段最温暖的记忆后,都会意识到在心灵里有烛火闪烁,因为鲁院点燃了我们的未来,照亮了前行路程。
来到鲁院,我们是鲁院学员这伟大的作家行列中的一个渺小的分子;从鲁院离开,我们将不再是普通的人。我们从小我里来,我们到大我中去!
陈万青:鲁院,我的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