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宗日记》已出版17卷,近千万字,浩若烟海,洋洋大观。从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很多很多,诸如他生命的轨迹,文学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等。然我细读了第九卷和第十卷,却看到了一个姥爷是怎样精心培养教育他的外孙治先,并取得卓越成效的。
第九卷中的治先10岁,与我8岁孙女的年龄相近。因而世宗先生在外孙教育上的所思所为,特别能吸我是说 引我,也使我格外受教育,有收益,对我的家庭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
世宗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先进的,对外孙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去出版社谈书稿事,吃饭时,“我们谈到孩子教育和目前电视剧播出等几个话题。”(2006年2月17日)谈到青年作者的成长时,他主张“对于孩子的成长,历来是‘顺其自然’最好。”(2007年2月3日)他认为,“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会让他更加舒畅。”因而,应外孙之求,六一礼物买了一辆自行车。(2007年5月25日)
他十分强调对孩子的陪伴。他在日记里感叹到,“有什么重要的事比孩子的学习更重要???”(2007年5月12日)
实际上,他与妻子对外孙的陪伴是全力以赴,无处不在的。接送上下学,“中午,准时接到下课的治先。”(2006年12月16日)陪写作业,“治先也在家做作业。我们在一块愉快地待了几个小时。”( 2006年12月10日)寒暑假更是全陪,“从今天开始,治先放假了,上午在家做作业,下午上奥数课。”(2006年7月17日)为外孙和忙绿的女儿买菜做饭,“中午前赶回来,张罗给治先和海英做午饭。”(2007年3月24日)治先一旦有病,更是忙坏了姥爷姥姥。一次治先持续发烧,需去医院打14天点滴,每天接送、做饭、陪护,极尽姥爷姥姥的心力。(2006年10月15日)而当治先不慎摔折左臂骨头,更是亲自陪护,做好吃的送去?;剐词参亢凸睦?,“既然伤了,就安心养伤,别把太多的事情放在心上。挫折有时也是一种锤炼,让自己更加勇敢更加坚强。”(2007年7月19日)回到家里也时刻惦记,“下午待着待着就想念起治先来了。”于是又起身去探望。(2007年7月21日)
女儿女婿忙,他们就充当堵空补漏的角色,只有需要,立即冲上去。一次,女儿出差,女婿忙工作,姥爷姥姥就去女儿家,“治先一人在家准备下午上课?;劬旮蜗茸隽宋绶?。饭后,我们把治先送到育才学校中山公园附近的校舍,上少儿班的实验课。”(2007年7月4日)女儿有时没空采买,他们就买好、做好菜送到她的办公室。“我们到和平区法院交给海英一盒煎好的带鱼段,还有一盒鱼罐头,这都是给治先准备的。” (2007年11月26日)一天,得知女儿感冒了,女婿在班上,“家里治先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我和慧娟立即开车去把治先接回家,做作业。”(2007年10月6日)
精心陪伴,科学安排外孙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外孙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不断取得学习进步。外孙过生日,陪他看电影《惊涛大冒险》,挑选的片子会让外孙永难忘怀。(2007年1月25日)陪外孙游玩。“治先要开学了,开学后紧张起来就没有机会好好玩了。” 游览地点选择新宾,在游玩中又了解了满清历史。(2008年8月25日)
在姥爷那里,什么都没有陪伴外孙重要,一切都要让位于外孙的活动。在正日子不过自己生日,“等住校的小外孙周六回来一块过吧。”(2007年3月28日)为陪外孙,正在疗程中的理疗都不去做。“治先全天在家,看书,看电视,弹钢琴,骑自行车。我也没去做理疗。”(2006年7月26日)为接外孙,研讨会尚未结束,提前告辞。“因要接治先,我提前告辞。”(2007年5月9日)“治先从他妈妈家回来了,本来我要在家打稿子,可是他回来了,我就想和慧娟一起陪他去游泳了。”(2008年8月20日)
对外孙的学习时间抓得紧,没有一点浪费,更不得占用。一次赴宴,时间到了8点半,他就果断地告辞,提前回家,因为“治先要回去背英语,”而在回家的路上,就督促治先背起英语课文来。(2008年8月12日)父母亲全力扶持女儿一家,有求必应;女儿女婿也惦记父母,体谅他们的辛劳。父女关系特别好,有时还会开个玩笑调节气氛??墒牵迸囊恍┳龇ú坏?,影响了外孙的学习,父亲便毫不客气地批评起来。一次,女儿带孩子去看演出,时间过晚,遭到了父亲的批评,“我责备海英不该带他来,应按时把他送回学校。这样的活动,容易影响他的学习和休息。”(2007年6月3日)而对于女儿女婿一次陪客人吃饭晚回家接孩子甚至发了脾气,进行了呵斥,“你们对孩子太不关心了:……你们倆可以抽出一个去啊,为什么两个人都去啊?不知道孩子在家里需要陪伴和指导学习啊?”(2007年5月12日)“治先的奶奶过生日,海英一家三口要回来给老人过生日。我倒主张在治先考试在即的时刻,不要让孩子参加这样的纪念费时的活动,让他静心复习。”有朋友要请海英一家客,祝贺治先考入少儿班,世宗先生对以请客吃饭的形式庆祝学习进步,不赞成。“不希望为这样的题目、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并因此教育外孙如何对待别人祝贺的事。(2008年8月3日)
想方设法启发外孙多动脑筋,勤奋思维。“我们帮助他翻找《成语词典》《中华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书”,比赛谁写的某字的成语多。(2007年5月12日)抓紧一切机会启发治先,增长知识,一家人包饺子时,问治先几个问题,“雷声和闪电哪一个先到,为什么?”(2007年2月13)出门给治先带回小手电筒,让他学习使用并识别其功能。(2007年3月25日)引导治先使用网络学习,“治先在我的电脑里找到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2007年4月14日)去北京途中,“我们几个玩起了成语接龙游戏,玩这个治先最拿手。”(2007年5月3日)
姥爷常常发挥作家优势,亲自辅导外孙作文。“治先的作文是对妈妈说的话,要求200字,我对他进行了辅导,他写得很快。”(2008年1月13日)为完成看电影写作文的任务,挤空陪外孙看电影,并交流观影体会。(2007年2月5日)治先的一篇作文,是写感冒后随妈妈刮痧的经历。他在网上查到一些资料,“我让他变成自己的叙述,不要照搬资料。”并为之画龙点睛,刮痧是疼的,因而“通向幸福的彼岸,要经过痛苦的过程。”提升了主题。一次,老师布置作文,自己写自己。“我与治先探讨,一个人要从小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为自己负责。”治先领悟了这一点,作文很快就写出来了,而且中心思想突出。
对外孙的教育是高标准,严要求;既要全面发展,又特别注重品德的培养。“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做得十全十美,是不是要求过于苛刻?”(2007年8月5日)这其实是在对子孙进行家风的传承。他常常给孩子们讲家族的一些简单的信念、理念:“记住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忘记自己给别人的坏处。”“一定不要放弃,什么时候,即使再困难,再不顺,也要挺住,也要坚持??!胜利就在前面!”(2007年5月29日)他又时时在言传身教,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亲。外孙也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姥姥生病了,“治先给姥姥送水,又要用水拧毛巾给姥姥擦脸。”(2007年8月21日)注重培养外孙的劳动习惯。“他小小的人,自己穿戴了防寒的衣服,到大晾台上扫雪,把个大晾台扫得干干净净,还把柜子里散乱的光盘全拿出来,一个个装入买来的箱套封袋里。这些没有大人支使便主动默默地做的事情,对于他人格的养成极为重要。”(2007年1月24日)“南北阳台上的雪必须铲一下,治先是最积极的一个。”(2007年3月6日)培养外孙爱心助人。治先参加沈阳日报小记者团活动,推销图书献爱心帮助贫困学生,姥爷姥姥特意去买书捧场。(2006年5月13日)结果卖了十本之多。
鼓励治先多运动,锻炼身体;多参加社会实践,结识朋友;多发展兴趣,树立远大理想。(2007年2月10日)鼓励治先学滑板,“他滑得特别好,可以用脚踩后轮刹车,让突然高速行驶的滑板突然停下来。”(2006年8月6日)鼓励外孙学习自行车,“治先在姑姥院里骑自行车玩了好一会儿。”(2006年8月18日)支持治先学习跆拳道,学游泳,(2008年7月16日)赞成外孙学书法,打乒乓。(2007年11月18日)特为外孙采摘制作“夹在书本里的不同形状的树叶,还给他带去几种纪念邮票”。(2006年10月29)引导外孙爱科学,参加数学比赛。(2008年3月16日),去北京,特意带外孙去看天文馆。(2007年5月5日)玩磁铁的外孙说他将来要研究磁悬浮,姥爷“故意说我和他姥姥让他写条子坐他发明的磁悬浮列车”。(2006年3月5日)与新加坡少年交流。带两个新加坡小朋友来家做客,同食宿同学习,姥爷安排指导他们的交流活动,让他们一块玩滑板,骑自行车,踢足球。新加坡校方对他家的接待非常满意。(2007年6月2日)
世宗先生认为,“孩子的天性是玩,有时是不顾及后果的。这需要大人的引导。”(2008年3月16日)治先考上了少儿班,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一般人家都乐翻天,会一味地叫好不迭,而治先的姥爷冷静得很,未雨绸缪,做了一番思想教育,“把治先接回来。我与他主要讲:一个人有了成绩,在听到别人赞扬的时候,如何不要骄傲,如何谦虚。”然后是再买一架钢琴,恢复因学习紧张而中断了的钢琴的学习。 (2007年7月12日)当发现问题苗头时,会及时教育引导。有时,治先看电视的时间长了,会被姥爷制止,“因为看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2006年8月20日)去少儿班后,“他们宿舍的同学开始交换各自带去的小食品和饮料。我说这个习惯不好,大家攀比着往学校带吃的,越带越多,会成为负担,不仅影响大家学习,也会影响大家品格的形成。” (2008年9月7日)
在姥爷的精心陪护教导下,治先进步飞速。先是从两千人中脱颖而出,考入八十人的少儿班,(2007年6月25日),后又成为八十人中继续留在班里的二十七人之一。(2008年7月17日)少儿班开学时,姥爷高兴得亲自送外孙到校报到,分享外孙的荣耀。(2008年8月30日)
世宗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其实,胡海泉就是他实行自己教育思想的成功范例。前八卷应有父亲教育儿子的详细记录,从第九卷和第十卷仍可看出父子情深,心心相印,而且他们的相互沟通是种常态。儿子新专辑的封面征求父亲的意见。(2006年11月15日)父亲出书征求儿子的意见。(2007年1月4日)在北京,父子促膝深谈,“说到与公司另一负责人之间的误会和将要解决的措施。”在沈阳,“一家人兴致勃勃地聊天,从治先做作业的累说到教育制度。”(2008年2月3日)父子如此成功,关系如此融洽,都与世宗先生打下的教育基础相关,与其教育理念相关。世宗先生在第十卷日记里回忆,一次海泉数学考得不好,家长被叫到学校。世宗“并未给他劈头盖脸的训斥。那样的话,可能大人解气,孩子却倒霉了。本来孩子知道老师找家长了,这已经是最重的批评了,你还要再加劲批评,那不是要把人压死吗?”(2008年12月19日)
海泉是成功了的!无疑,治先也是成功了的!这样一个少年早成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孩子,小学四年级生,连跳两级,升入少儿班;十三岁又独自漂洋过海,留学英国。他的前程已经铺开了一条金光大道。世宗先生真可谓家庭教育的行家里手。教育成果丰硕:教育成了个胡海泉,又教育好了段治先。难怪辽宁教育台邀他做访谈核心嘉宾呢!
别忘了,世宗先生可是师范学校毕业生哪!
但我认为,世宗先生对子孙教育的成功,还缘于他那满腔的亲情!正如他在日记里所说,“亲情是世界上最不带水分的感情。亲情永远让人感到暖乎乎的。”(2007年3月28日)姥爷对外孙疼爱有加,十分喜爱:见到了高兴;见不到,想念。亲自为外孙洗袜子。“给小外孙洗袜子也是很开心的事,海英和海泉小时候,可能我都没有给他们洗过袜子。治先四岁就自己洗脚并把袜子洗了,他从小锻炼自立,住校后,时间太紧张了,没有时间自己洗吧。”(2008年10月18日)“衣服都放到洗衣机里了,袜子需要用手搓,上周就是我一双双搓的,这周还得那样搓。一想,我自己都多少年没给自己搓袜子了,但给外孙搓袜子还是心甘情愿的。”(2008年11月1日)日记中,多次记录下他喜爱外孙的心情。“见到小治先总是让人特别快乐!这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懂礼貌的孩子。”(2006年12月23日)“治先真行,学习成绩一直稳步上升。”(2007年3月24日)“海英一家三口回来了,我把治先抱起来转了好多圈儿,直转得他喊晕晕,我才放下。”(2007年9月30日)深情的赞美,满心的喜爱,外孙能够感受到其间的爱意。一次,妈妈一台车,姥爷一台车,让治先选择坐哪台,他选择了姥爷家这一台。“上楼时,我一直吻着治先的左手臂。”(2006年11月26日)这样一个隔代亲的场景多让人感动??!
行家加亲情,使得世宗先生在子孙教育上屡获成功。让我借此机会向这位合格的父亲、合格的姥爷致敬!读《胡世宗日记》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抓时间要把余下的几卷读完,还要把前八卷补读一下,定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以上只是我读《胡世宗日记》第九卷与第十卷的心得笔记,谈不上评论,见笑各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