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月光华的网络长篇小说《大国重器》叙述了三代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终于研发制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盾构机、一举解决卡脖子问题、扬我国威的励志故事。小说写作在多方面取得了令读者满意的效果,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成功描绘了以新中国铁道兵为核心的新的文学形象群体,为当代文学史添列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谱系,同时刻画和构筑了这一群体形象独特的的精神气质。小说在叙事时间的处理方面也很有特点。
一、新的人物谱系的构建
《大国重器》似乎可以视为一部军旅小说,它较大幅度地表现了新中国铁道兵的生活。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几个重要的隧道建设工程,如上世纪60年代大西南战备铁路线建设、70年代南疆铁路隧道建设,90年代秦岭隧道建设,新世纪的南疆中天山隧道工程、郑河隧道建设工程等,铁道兵及其兵改工之后与之保持很大“血缘”关系的建设者的身影时时映入眼前。这部小说也可视为一部工业题材的小说,它以“大国重器”为题,重点描写几代人研究设计及制造盾构机的行为,彰显了一种宏大的关涉国家尊严的旨意和气魄。但综合起来,从文学叙事角度看,小说更主要的成功是构建和描绘了一个在隧道建设和盾构机研发过程具有鲜明精神风貌并独具魅力的群体形象,即以铁道兵的精神和心理为基因和血统的人物谱系。由于这一人物谱系在当代文学创作上甚为少见,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的价值与意义。
以“大国重器”命名小说,固然有宏大叙事方面的考量,但从小说所要叙述的主要故事事件的承载量来看,也的确需要有一个庞大的群体的共同行动为前提。毫无疑问,作者的主观愿望是以新一代盾构机研发者汪承宇为主要人物,汪也确实成为了作品的一个主角。但仅从叙事时间看,汪承宇直到叙事过半(第六十二章)时才开始回归研发盾构行列。在前半部分,他是以一个“逃兵”、研发队伍的叛逆者形象出现的。在整个文本的叙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盾构机研发的群体时时刻刻在影响、引导、支持着汪承宇等年轻一代人的成长和成功。从实际叙事效果看,读者们会越来越在乎看重这个盾构机研发的形象群体的影响和作用。汪承宇的形象的作用似乎相当程度上在于牵动着作家考虑如何去塑造这个群体形象了。与当代许多小说不同,该部作品特别钟意地对众多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的构建和塑造,使得整部作品充盈着满满的情感厚度和精神向度。
作品中的最大群体是铁道兵战士。他们奋战在西北戈壁滩、南疆无人区,那里有大漠孤烟和黑风暴,有终年积雪和冰冷刺骨的河水,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威胁;他们终日打炮眼、炸掌子面,除渣、铺轨道、上翻斗车,担负着极其艰巨繁重的任务;但他们受到的最大威胁是因隧道塌方而造成的死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长期的奋战锻造了他们勇于奉献、不怕苦、不怕死的顽强意志,这种意志也构成了这个群体的共同的精神特征,硬骨头九连的全体战士、团长、老连长、丰班长、陆凯德、女兵白莎燕……都是这种高贵精神的演绎着。
这个群体可以再单列出一个以研发设计盾构机为主的形象系列或谱系。这个系列或谱系是小说的最主要群体。这个谱系有着完整的代际架构。第一代为专家汪锡亭、谭老师、华铁集团高层管理者许建军等;第二代为严开明、徐复文、汪建国、谭雅、季先河等;第三代为汪承宇、张启源、耿家辉、高薇等,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因为隶属或构建了一个谱系,所有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他们虽是科研工作者,但来自铁道兵,目睹了战友的英雄行为和牺牲过程,受此深刻影响和强烈刺激,把研发出不再让战友牺牲的盾构机作为一生共同努力的目标。三代人共同继承着老铁道兵的“血统”和精神,身上散发着一些独特的气质。他们百折不挠,不计个人得失,甘愿用一生精力去实现研发盾构机的理想。研发盾构机成为他们“家族性”的集体情结。三代人均有各个代际的特点。由于时代、国家发展条件限制,第一代盾构人主要是树立奋斗目标,分析研判隧道地质结构,给铁道兵施工予以技术指导,同时跟踪了解国际同行的研究情况。他们是国内的盾构机的“概念”提出者,引导着第二代盾构人的研究方向,支持推广国产盾构机的技术和产品。第二代盾构人曾是隧道施工的直接经历者,常与死亡擦肩而过,有着最为强烈的研发盾构机的意识,逐渐见识和接触了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在前辈指导下,在一些领域取得一些重要积累和突破,直接培养和指导了下一代盾构人。第三代人大都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有着较好的科研素养,由于年龄和经历以及时代价值等因素影响,对盾构机研发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在前两代人的引导和包容下,逐渐成熟并完成自我塑造,实现了“大国重器”理想。小说中有几处对这个群体的“谱系性”特征描写得比较成功。得知秦岭隧道施工现场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两台德国盾构机,当时已经很少露面的一代人汪锡亭、谭老师出现了,二代人谭雅也打着实习的旗号来了,和秦岭隧道的另两位二代人严开明、徐复文会合一起,这种“华山论剑”般的场面把他们近距离观摩接触最先进的盾构机的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谭雅还带来了当时要上高中的儿子、后来成为第三代盾构人的汪承宇,从小说的故事时间看,这是汪承宇的第一次出场)。在叙述严开明、徐复文准备在秦岭隧道偷换进口盾构机刀具时,二代盾构人几乎悉数到场。在集团对购买外国盾构机还是自主研发盾构机有争议时刻,二三代盾构人一同出场力争自主研发,由此确定了中国盾构机研发的方向。这些场面集中反映了几代盾构人的精神和气质。
二、精神气质的充分展现
与许多小说注重刻画出个别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不同,《大国重器》似乎擅于通过对多个形象的描绘,来集中构筑和凸显出一种统一的流贯整个文本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强大的作用对人产生影响。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侧重写了一种精神或气质。前面说过,盾构人的精神来源于铁道兵,来源于军人,这个谱系也就被灌注了最原始的勇于奉献、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随后这种精神凝聚到一种百折不挠、用一生精力去实现“盾构梦”的执著精神和“血统”。严开明曾感叹,他们这一代“都是很不容易走出精神的泥潭,唯有做些什么,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再陷进去”他们深知盾构梦既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一个“家族”的梦想,这个梦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拼搏。他们一方面做最好的自己,甘于寂寞,潜心研究,不改初衷。另一方面特别在乎这种使命和精神的传递和赓续,花费许多心血去引导影响着下一代。汪承宇因父母忙于业务,自小在工地散养长大的,他渴望自由,有叛逆心理,不安心于从小就被安排了的命运束缚,要辞职离开实验室和华铁公司。二代人严开明、徐复文、谭雅便对其开启了引导工作,向他讲述硬九连战士和白莎燕被隧道吞噬的悲剧,带他到秦岭隧道现场并讲述在引进和使用进口机器时所遭受的屈辱,继续给他修改论文。前辈许建军带领大家凭吊国兴三号隧道烈士墓,使得年轻人心灵受到深刻的洗礼,重新认同“家族”精神。在汪承宇因郑河地下隧道突泥涌水事故再次提出辞职时,二代人及时出面给与?;ず凸睦?。这种富于理想、担当作为的境界和气质对高薇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华铁的背离者的女儿,在接触了严开明、徐复文,了解了老铁道兵的故事之后,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神圣感,她决定跟着盾构人走,“要在大国崛起的今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受爸爸严开明影响,90后女大学生严思颜也要研究盾构机,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精神往往和个性、性格相联系。作品中与“华铁”相关的人,往往都有一些鲜明的个性,这些个性概括起来,如文本所说,可以称为骄纵,这种骄纵有自信、勇敢、坦荡、不服输、讲究骨气的意思,实际是烙印着铁道兵硬骨头连的气质。二代人徐复文得知汪承宇离开华铁到志远公司就职,直接到工地找他回去上班,并豪横地和背离华铁的高志远争吵起来。严开明执著地向外国专家咨询盾构机问题,陪同的同事说这样不礼貌,他毫不客气说,花了那么多钱雇用他们,当然有理由问了。在集团会议上,一二代盾构人舌战群儒,当场反驳集团一些领导消极观点,力主自己研发盾构机。面对人才流失问题,关系已经离开华铁的老专家徐复文竟独闯集团党委会,要求提高年轻人待遇。在安装、使用进口盾构机时,面对外方专家的傲慢和羞辱,严开明、徐复文冒着巨大危险,愤然亲自驾驶吊车安装盾构机刀盘。单位不允许女工程师下井,谭雅不吃这一套,她的高标准要求常令工人们头疼……。这种骄纵也传递给了汪承宇、高薇等新一代盾构人,他们在于外国人竞标、在研发大盾构时所展示出的风采,彰显了“老铁”的精神和气质。
三、叙事时间的合理搭配
在叙事学看来,文学是在一门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洞蠊仄鳌匪鹗龅墓适率奔浯由鲜兰?span>70年代到2018年,跨越时间四十多年。从叙事学角度考虑,如果完全按故事时间顺序写作,是顺叙的方法,但这样的话,整个文本可能淡化研发盾构机的主线,“大国重器”的叙事理想的表现会受到弱化。所以作者基本采用了整体性进行倒叙的方法。所谓倒叙,热奈特认为是指“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从文本叙事时间看,小说首先叙述的是2010年汪承宇要从实验室辞职的事情。以这个时间点为界,对以后的故事(可以称为现实部分)的叙事都采用顺叙方法,对之前的故事(可以称为历史或背景部分)都采用了倒叙方法。顺叙的部分是研发、推广盾构机的主要阶段,成为为故事主线。大致统计一下,全书101章,顺叙(现实)部分五十多章,倒叙(历史)部分四十多章,另外有5、6章是顺叙(现实)和倒叙(历史)交织一起的。不难看出,倒叙方法的大量应用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从顺叙和倒叙的不断交织中,读者领略了铁道兵或“华铁人”建设隧道工程的艰难岁月,面对的死亡,遭遇的屈辱,不甘的探索……也目睹了现实中的年轻一代的一度迷茫,前辈对他们的引导、教育,他们的觉醒以及在前辈鼓励支持下的拼搏、最终的胜利。概括来说,倒叙部分的故事揭示了三代人发奋研发盾构机的原因和动机,涵养和建构了盾构人的精神和气质,顺叙部分记叙着三代盾构人尤其是第三代实现“盾构梦”的过程,充分展示着盾构人精神风采。
大量的倒叙会使完整的历史和故事发生断裂现象(这也是计划中的),难免会遗漏一些细节。对此,许多作者常见的辅助办法是在整章节的倒叙或顺叙中穿插一些小的必要的倒叙,或者再布置一些预叙、插叙,《大国重器》也是如此。如第三十四章、四十一章整体是顺叙,但分别有一处实施了小的倒叙,来说明谭雅和汪建国、严开明和雨凡两对夫妻结婚的背景,揭示了他们婚姻感情的实际状况,因为在作者看来,这部分不是主要表现的内容,便简化处理了。第四十二章写到严开明、徐复文带着年轻人到秦岭爬山时采用了倒叙方法,介绍了铁道兵八十年代兵改工的历史和华铁历史。四十六章倒叙秦岭隧道工程历史时,又插叙了谭雅带汪承宇到工地的细节,交代了汪承宇的成长环境经历,也揭示了他动手能力强的原因。四十七章倒叙秦岭工程时,又倒叙了当年兵改工时汪建国带领自己排的人到城市疏通下水道挣钱,帮助集体渡过难关的经历。四十八章倒叙偷换刀具场景时,由严开明的感慨,引出一段倒叙,叙述了70年代国兴3号隧道竣工前老连长不幸牺牲的故事。预叙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热奈特),它能保证作者按照正常计划进行叙述,而在认为是适当的时候再对事件进行展开叙述。作品曾在五十六章、五十七章等部分倒叙了刘高卓在兵改工后对志远集团的贡献。而这些在之前的第三十六章已用简单几句话预叙了刘高卓在兵改工时的这个行为。在有关高薇对志远公司及爸爸创业的章节中也采用过预叙方法。总之,对于一些重要的细节或重要背景、内容,作者通过对叙事时间的合理处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限于篇幅,作品还有其他一些有点,不再赘述。
文学作品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往往与表现人物情感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本部作品也这样做了,但问题是过于将情感与事业联系一起,事业对情感的“捆绑”程度较大,作品中三代人的感情世界都没有充分展示出来,给人以压抑、过于理性的感觉。作品还过于写实,小说的虚构力量和生动灵巧的表现魅力展示不够,写作方法创新不够。作品的文字错打的较多,影响了作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