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网络文学的文化使命与思想价值: 《旦妆行》的京剧文化弘扬与人性美丑彰显
来源:省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中心 | 作者:吴金梅 谢丽萍  时间: 2022-02-25

  网络小说作家陌上人如玉的小说《旦装行》,是辽宁省第三届网络文学“金桅杆”奖的获奖作品之一。该小说以上90年代中国北方的县镇与乡村为背景,讲述了女孩秋丽丽回到老家,与儿时玩伴凤燕在小常生京剧团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小说以秋丽丽——一个外行人的视角,带领读者了解京剧文化知识及其独特魅力,展示小地方的普通京剧艺术工作者为京剧传承作出的不懈坚持,也展现了当下京剧文化传承之路上面临的诸多困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网络小说,《旦装行》瞩目于京剧艺术,且将描写对象聚焦于小地方的一个民间小剧团,以小剧团小人物的命运与遭际故事,以这些信念坚定的艺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富有代入感的外行人视角,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京剧文化,了解京剧艺术,理解京剧艺术工作者对京剧文化传承的执着与不懈追求,引发读者大众对小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关注与尊敬,激发人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承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决心,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与实践,进而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独特选材与巧妙叙事:小地方民间剧团与外行人视角

  从文化传承的外部条件而言,大城市有更好的物质基础,应该更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相对而言,小地方的普通人对于文化传承、尤其是对诸如京剧等传统非遗文化的坚守就更显可贵,他们的身影默默无闻,心灵却熠熠生辉——秉持艺心,传承艺术,坚守内心。陌上人如玉的《旦装行》,便是这样一部聚焦于小地方的小剧团的京剧艺术传承的优秀网络小说。也正因其着眼于小地方的小剧团,更可见传统文化传承之艰难和坚守艺术之心的艺术工作者的可贵与可敬。

  小常生剧团作为一个民间小剧团,其日常住所是一栋旧砖厂的两层废弃小楼,日常出行演出地点是串村演出,交通工具只有一辆不大的旧货车装行头,演员的出行是各自骑自行车,剧团所有成员加起来仅十多个人,其窘状由此可见一斑。小说以秋家台、槐花村等小乡村作为小常生剧团的演出场所,演出的资助者是这些村庄的村委会,演出机遇则是一些乡村旧俗。从剧团现状及演出环境可见当时普遍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也正是这样的乡村背景,小常生剧团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才更合情合理,也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无名小乡村间的民间小剧团,仿佛是角落里的一株小草,极具象征意味地反映了20世纪末无数民间传统文化工作团体的艰辛,体现出小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艰难与艰巨,也更映衬出坚守的可贵。

  同时,《旦装行》采用了更具代入感的外行人视角,使其对京剧知识的介绍更具可接受性。如果生硬地介绍京剧文化,小说的流畅性及艺术性则会大打折扣,会给人掉书袋的感觉,所以作者选择了以秋丽丽这样一个极具个性的外行人视角,去一步步走近、走进京剧文化,让读者身临其境。秋丽丽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京剧的了解仅限于只言片语,但她身上却富有读者群体性格的潜在特质,如富有正义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使读者在阅读时更易代入到秋丽丽的视角中,如同自身进入到了京剧文化主题的剧情游戏中,不由自主地随其一点点去探索、了解京剧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并且逐渐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通关”方法。这样独特的视角使小说灵动、鲜活,原本枯燥的京剧知识在故事中变得充满趣味。以满足主角和读者好奇心的方式,建构起一个普及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良性循环。

  无论是小地方小剧团,还是外行人视角来讲述京剧,作者的意图都指向于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20世纪末京剧文化及其传承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小地方剧团的艰难生存困境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旦装行》以此描写对象和故事讲述视角,为吸引读者和启发读者思考,表现传统文化传承困境、拉近读者与传统文化距离的相关网络文学作者提供了借鉴。

二、当“丑角”遇见“花衫”:人性美与丑的较量

  对复杂人性的发掘与刻画,是表现传统与现代矛盾与冲突的重要方式之一,《旦装行》围绕京剧传承这一主题,上演了一场“丑角”与“花衫”的对决好戏,并从中表现了复杂人性的丑与美。在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名利面前,人性的弱点更易暴露,藉此而言《旦装行》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富有寓言特点的小说,将人性美丑融于戏剧行当,当“丑角”遇见“花衫”,更见“丑角”之丑和“花衫”之美。

  《旦装行》的“丑角”正是何自强、秦玉山、范俊才之流。师弟何自强不满师父将戏班传给“艺不如己”的师兄富常生,多次设计陷害小常什剧团和师兄,图谋剧团倒台,去平阳剧团后又与老板范俊才沆瀣一气,妄图夺取剧团的传承宝物点翠凤冠。而富常生的小弟子秦玉山,一方面偷懒不肯练功,埋怨师父严格,一方面又嫉妒因技艺出色而作为“台柱子”的师兄凤燕,总觉得师父偏心凤燕。秦玉山在物质与虚荣的诱惑下不仅和师叔何自强一起陷害师兄、放弃了从小学大的京剧,甚至违背师训,放弃尊严,男扮女装,甘心沦为任人欺凌的陪酒“戏子”。他们二人都曾一度是京剧的传承者,但利欲熏心,最终都卷进名利场的陷阱之中,暴露了其狭隘、自私、虚荣和险恶的人性弱点。范俊才作为平阳剧团的幕后班主,为更迎合大众及客户猎奇心理将京剧节目改为时髦歌舞,并哄骗秦玉山去陪酒,将剧团视为揽财的工具,甚至为抢夺小常生剧团的点翠凤冠贩卖文物谋取钱财,不惜做出诈骗、抢劫、谋害等违法行为,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奸商形象一览无余。

  小说在披露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呈现了富常生、凤燕师徒等人的正义与仁爱。富常生与凤燕等师徒以自己的智慧屡屡识破坏人阴谋,使剧团在窘境中得以发展。富常生作为班主视传承剧团为己任,他对艺术严厉认真,对人却满怀宽容仁慈。凤燕不堪回首的童年遭遇,因遇见师父救助收留和京剧艺术的魅力而重获新生,因此面对省剧团的邀请,凤燕感恩师父收留和担忧剧团的生存而没有一走了之,作为剧团的“花衫”,凤燕的坚韧执着、善良仁爱、刻苦优秀更是人性的“花衫”。这些为艺术、为师徒恩情、为友情的人性光辉,朴素动人,是患难真情与温暖。

  除此之外,秋丽丽与凤燕之间的真挚爱情,也是小说《旦妆行》的阅读爽点之一。秋丽丽是凤燕童年痛苦记忆中的一抹光亮和温馨,两人的重逢虽存在某种目的性,但其爱情却真挚动人。秋丽丽理解、支持凤燕,一步步引导凤燕走出人生阴影,而凤燕也耐心为秋丽丽讲解京剧艺术,传授京剧技艺,引导其进入京剧艺术世界。在师徒恩情和水到渠成的爱情外,《旦装行》还描述了富常生与儿子、凤燕与生父之间,围绕京剧,从不解、和解到理解的过程,这些温情的巧妙渲染与呈现,使美好人性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一一呈现,“丑角”之丑更加凸显“花衫”之美,人性心灵之美与精湛技艺的艺术之美,相得益彰,在读者眼中更加光彩照人。

  《旦妆行》对人性美丑刻画及人生道路选择的呈现,使其更富哲学思辨意味。小常生剧团两代人的恩怨及其对京剧的不同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也是人性美丑的现实描摹。对比何自强、秦玉山、范俊才等人利欲熏心的“丑”态,富常生、凤燕、秋丽丽等人坚守传统文化及其人性美德的“花衫”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思考,小说的文化思想价值也更为彰显和突出。

三、文化传承中的矛盾冲突:功利与精神的“博弈”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但其当下传承却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多元的娱乐方式与“时尚潮流”,使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与其隔膜加重,对其“敬而远之”。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冲突,是作家必须面对的难题?!兜┳靶小纷髡哂碌T鹑危⒉换乇苷庖荒烟?,但也并未直接去表现这一冲突,而是通过小常生京剧团的艰难生存,以及其中不同人物对待京剧文化的不同态度,是物质为先还是精神为重,呈现了一场文化传承与利益谋取之间的正邪“博弈”。

  小常生剧团到了班主富常生这一代已支撑艰难,首先最为重要的是生计问题。随着时髦、新潮娱乐方式的出现,大众对京剧的兴趣减少,剧团的演出少得可怜,收入微薄、根本无法养活所有人,所以没有演出时除富常生师徒外,其余人只能另寻工作谋生,且京剧表演服装道具等造价与维护十分昂贵,一旦损坏开支巨大。其次是剧团的继承问题。弟子越来越少,很多重要演出仍要老一辈上场,“台柱子”只有凤燕一人,原本被看好的秦玉山被诱惑离开剧团,剧团严重“青黄不接”。演员们训练的艰辛和微薄的收入,新潮歌舞等新娱乐形式对京剧形成巨大冲击,京剧演出需要的扎实基本功和艰苦训练又十分考验人的毅力意志,随着受众减少,回报微乎其微,学戏的人变少,传承?;油瓜裕缤派驷пЭ晌?。

  选择文化传承还是趋从物质利益,针对这种尖锐矛盾,富常生、凤燕和何自强、秦玉山做出了不同选择。富常生为此和儿子亲情疏远,被何自强数次谋害,凤燕痛惜师弟秦玉山的沉溺物质不思悔改,数次挽救其于危急却仍然毫无效果。但最终富常生师徒的仁者艺心坚守与终于获得了富常生儿子与凤燕父亲的理解,小常生剧团也因获得资助而走出生存困境,结局圆满。但虽如此,在娱乐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诸如京剧艺术此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陌上人如玉自觉担此重任,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尝试。

四、网络小说的文化使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当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亟待文化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而网络小说以密集的爽点与强烈的代入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及庞大的受众群体等特点,使其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当下网络小说IP与影视媒体的高度结合的超级IP模式,使得网络小说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优势特点,可担任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网络小说如何叙写传统文化、引导文化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是值得网络小说作家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迫切命题,对此,陌上人如玉一直自觉践行,《旦装行》是其所做出的有益尝试,这或许也是“金桅杆”奖对于作家使命感的褒奖。

  《旦装行》走出了披着“传统文化”外皮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圈套”,而是以小常生剧团的存亡为主线,从故事地点背景、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小地方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多重矛盾与冲突等诸多方面激发读者对京剧文化的兴趣,启发读者对传统文化进一步思考,而非顺从网络言情小说市场将爱情作为故事内核的大趋势。小说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更像是一种读者在接受京剧文化时的调味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文化传承内核,这也是《旦妆行》区别于一般网络言情小说的独特之处,这大概是“金桅杆”奖对《旦装行》艺术褒扬与肯定之处。

  面对网络小说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和传统文化传承叙写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网文作者们也不得不走进一场文化传承与利益的博弈中。对此,《旦装行》作者陌上人如玉以尾章标题“传承不断,国粹之巅”表明其态度,只有率先坚守文化传承之心,再去思考如何塑造读者喜闻乐见的人物、情节,才能够从这场博弈中拔得头筹,更表达了其自信,“君不见,京剧戏台上200年的历史光影流转。生旦净末丑宛如一颗颗明珠,各流派齐花绽放。水袖青衣,金戈铁马尽在方寸之间。就算曾入低谷,京剧的传承这门依旧痴心不改。洗尽铅华后,京剧依然端坐于国粹之巅,岿然不动”。民族瑰宝的传承弘扬,正需要如此的作家与民族自信。

  从《恋爱吧修灯师》的传统非遗宫灯文化,到《约会吧,藏扇家》的民族非遗扇面文化,及至今日的《旦装行》所呈现的民族瑰宝京剧艺术,以及诸如《十娘画骨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话本故事重新演绎,陌上人如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佳作不断,甚至还在进行IP影视改编的有益尝试。

结语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是当下作为文学创作与接受热点的网络小说义不容辞所应肩负的艰巨使命之一,网络小说《旦装行》在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小剧团和小人物的曲折命运遭际,及其艺心坚守,来彰显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见其处境之艰难,使命之艰巨,也更见其心志之坚定,京剧艺术的魅力之深厚。以外行人视角,以强烈的代入感,以凤燕等年轻人对京剧的执着与挚爱,来使读者接近和走进京剧非遗传统艺术,传递京剧艺术的魅力,实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这正是《旦装行》作为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获得者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呈现,也是网络文学辽军的使命所在与情怀所寄。

  (本论文为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网络文学的双创性、IP化及主流化现实向价值研究,项目编号L20B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2]邵燕君.网络文学经典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覃皓珺,陈帅.追索与迷失: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刍议[J].创作与评论,2017(4).

  [4]周志雄.网络小说与当代文化转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5]李红秀,李丝绦.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