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台下的一片打闹中,秋家台与小常生剧团的故事缓缓拉开帷幕。作者陌上人如玉(本名:赵金霞)以秋丽丽、凤燕的回忆、扶持和小常生剧团的兴衰故事为主线,在营造轻松诙谐的气氛外,寓意深刻的描绘了男旦心理的转变以映射京剧在年代更迭中的艰难蜕变之路。当下,流行音乐仍旧占据了听众的“半壁曲库”,京剧仿佛成了遥不可及与传统落后的专业名词。而作者却通过“旦角”形象的完整塑造与冲突迭起的戏剧性故事赋予了国粹鲜活、灵动的新面目,让更多读者愿意走近京剧、有机会了解其中剧目与规矩。显然,文学在国粹与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传承与理解的桥梁。小说《旦装行》通过描绘剧团破败与昌盛的曲折故事,搭建了多层次的文本意涵与对话框架,巧妙的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礼赞和寄予的希望,让国粹如同一块琥珀般折射出古老、高贵与精致的光芒。
一、“旦”字意涵:国粹守护、传承与对抗
从小说中的身份设定看,凤燕同他的师傅富常生、师弟秦玉山一样,是一名男旦演员,即在京剧表演中以男性身份扮演女性角色。然而抛去戏台上的男旦角色,秋丽丽是整部小说的“一号旦角”,承担着从戏班局外人的角度对于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之于女性形象的诠释与弥补。秋丽丽作为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是受凤老板寻子之托因而加入了小常生剧团,是戏班主要人物中的唯一女性。但作者却并没赋予她传统女性温柔、含蓄的普遍印象,反而呈现了一个不拘小节、擅长武术却也不失体谅人心的果敢女子形象,俨然成了小常生剧团演员与舞台演出的英勇“守卫”。从此意义而言,秋丽丽一来是守护了男旦角色与演员的尊严——在凤燕被秋河东当作“美人儿”时挺身而出,在秦玉山几次从正经戏曲演员走上反串“歪路”时想办法将其拉回,无一不是希望戏曲本身受到观众与演员自己的尊重。二来秋丽丽以保安的形象进入剧团,当发生偷窃喜神、柴堆放蛇与行头藏针等事件后屡次找到幕后黑手,对剧团团结性与完美演出着实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此外,秋丽丽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对好朋友与好苗子凤燕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凤燕记忆里的童年是受孩子欺负后,秋大哥为保护他挺身而出;现在的他在一度遭受母亲伤害后仍恐惧和女性接触,甚至形成了沉默寡言与执拗的性格。这时,豪爽又知趣的秋丽丽再度扮演了他身边保护神的角色,为他的成长与学艺撑起了一片天。凤燕的学戏经历无疑也是京剧在现代潮流中迷失的写照——晓意义且知规矩,意图守护初心却不知方向何在而饱受现代新潮艺术的排挤。此时,为小常生剧团披荆斩棘的秋丽丽则象征着京剧的守护者。
显然,无论是京剧艺术的延续还是小常生剧团的接任,富班主与凤燕都是国粹京剧的传承人。富班主代表着老一代的京剧传承人,思想传统而恪守规矩,严师高徒也爱生如子。他爱护可塑之才,将师父传于自己的点翠凤冠交到凤燕手中,却也不会强迫凤燕做出违背自我意愿的选择;他懂得因材施教,教导扮相美但基本功不扎实的秦玉山沉心学习,就算其连夜出逃也仍希望将其找回。凤燕则代表着新一代的京剧传承人,他的身上既有老一辈坚韧与执着,也有新生代的变通和活力——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把式,以更新体制的方式延续着剧团的生命力,更是有机会到专业院校接受更系统的京剧教育。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从“以戏为生”的老班主到“以戏为爱”的新经理,京剧传承人的变与不变既是小说发展的主脉络,也是无数京剧演绎者以不同的姿态介入国粹发展过程中的体现,构筑了一处窥探戏曲传承在岁月银河中饱经波折的缝隙。
然而传承的过程总是会有曲折的,传统艺术在新环境中必然遭遇融合或是变异,前者因其博纳精华而朝着国潮新时尚发展,后者则是对艺术本根的歪曲进而破坏其美感、观感。小说的旦角形象中,这股扭曲京剧的对抗力量便是秦玉山。在常人观念中,反串也并非是件违背伦理亦或难登大雅之堂的事。然而男旦演员反串卖唱又陪酒的行为之于旦角行当乃至京剧本身来说,可谓是让师门与国粹蒙了羞。为了登台和金钱,他甚至“风魔”到不论对错,将与父母、师门之间的情谊抛掷脑后,能为其带来利益的人便是他眼中的“好人”。尽管他装扮上仍似“旦角”,但心智却逐渐沾染上歪门邪道,这样的旦装路,可谓是行不通的。作者通过一正一反的案例,让两个旦角的形象合二为一,合成”旦“字更丰富而立体的意涵,从更为丰满、清晰的视角映射国粹传承路上的曲折性。
二、代际对话:时代困境与品格坚守
小说呈现了师徒三代,分别是凤燕等与富班主以及师公、师叔等人。相较于血缘间的代际关系,师徒间则多了一份对师门规矩的恪守与对艺术的尊崇。代际交替是时代的必然,而时代物质条件的进步势必会影响文化审美的新走向。在这种境况下,传统艺术必然会像脱水的鱼一般对生存环境产生不适,因此对于学艺勤学苦练的坚持与艺德的遵循时而就成了无稽之谈。作者正是巧妙的通过对师徒间代际矛盾与观念的冲突反映出京剧在时代下的困境,说明了艺德坚守与人品修养是艺术富有生命力的亘古不变真理,为剧团与演员推开了一扇寻找国粹艺术出路的大门,也为读者打造了一面洞悉戏曲艺术内部迷局的透镜。
作者在小说行文上采取了似“京剧开场锣鼓”式的写作手法,开头第一幕即是秋河东非要凤燕做其女友,因而秋丽丽对他大打出手、伸张正义,似武旦上场般紧锣密鼓又热闹非凡。不仅没有旦角气质的娓娓道来,反倒多了些如男性英雄气质般大开大合的意味。不过,这也着实凸显了凤燕扮相之美与观众对戏曲演员的些许轻薄。少有人懂的艺术、浅薄的欣赏与喝倒彩式的鼓舞,无一不体现着年轻人对戏曲了解的贫乏,这着实是京剧传播面临的困境之一。就连凤燕也无不感叹京剧对于年轻人来说太遥远了,戏班演员不断改行,就连学戏人也未必是真心。这也为秦玉山欲出名而反串、陪酒打下了伏笔。
外部的?;鞘贝娴慕峁?,作者也在小说的末尾借光明的到来表达了对京剧传承的期许。只不过,内部的困境才更是制约戏曲发展的重要原因。毫无疑问,体制落后于时代规制是窘境之一。起初,小常生剧团管理层停留于富班主一代,盔箱师傅等为生计以兼职为主,就连对学生的管理都以传统的拜师认徒为唯一方式,潜在地增加了戏班人员流失与剧团矛盾争端的风险,进而在师徒甚至同门间产生嫌隙。也正是故事冲突的迭起与代际间的矛盾让读者并没有产生京剧艺术乃束之高阁之物的想法,反而在留言区跃跃欲试的探讨旦角唱腔,讨论角色的走向与意义。尽管体制影响走向,但成为公司的平阳剧团终是无疾而终甚至法人锒铛入狱。这与两代师门间的矛盾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学艺唯一不能变的是对品格的坚守。先是富班主一代,何自强半辈子都沉溺于小常生剧团归属的疑问中,失控的情绪逐渐爆发,遂而做出吃里爬外与陷害师门等违背伦理的不义之举。富班主虽本事不及何自强高,却比其多了做人的原则、诚信。这也向所有读者展示了在三代戏班的传承中,纵然模式亦或扮相时有落后,但小常生剧团始终未变的是对自尊自爱自强品德的坚守。然而这份恪守在新一代那里再度破碎,秦玉山怀揣对成名的强烈期许,其思想与身躯不断妥协,看似从梦想登台的困境中解脱,实则却跌入了名利场的陷阱。作为京剧学徒,他不在乎荒废自己的基本功,也不在意名声与父母颜面,只当让金钱与叫好迷了眼。作者陌上人如玉在回复评论希望将秦玉山写成改邪归正时谈道:“一步错,步步错,带到回头时,已然迟了?!鼻赜裆椒缒У慕峋质导噬弦彩亲髡呶橹惺Φ堋⑹橥舛琳咔孟斓木?,一方面是以秦玉山之形象承担了对国粹艺术不容走错路的说教之责,另一方面使读者在惋惜之外也知晓人生没有回头路的深刻道理。但意义之上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有失有得的文思构成以及对国粹发展的理性思辨能力,才是文学创能赋予国粹艺术新生命力与期许的主观条件。
再者,对传统的坚持也并非完全是件好事。无论是何自强不满凤燕《断桥》一折改戏,还是不能创新的京剧二胡,亦或剧团为生计分崩离析,都透露着剧团内的人与艺都急需变通之道。小常生剧团像一座象牙塔,外边的人欣赏不了里面“无趣而落后”的风光,里面的人似脱离正常轨道的行星,不知今夕是何年,也少了是非对错观,登台与成名是人生唯一的旨趣。这才有了秦玉山投毒师兄不顾伦理与不认真相的悲剧,才有了凤燕面对和父亲回家时迷茫无措与陌生的神情,作者巧借食古不化的规矩使艺人与社会现实脱轨的不幸状况,凸显了剧团在多重纠缠的关系中的悲怆命运。
三、国粹焕新:理性规制与情感找寻
毋庸置疑的是,作者陌上人如玉希望借小说促进人们对于京剧艺术的关注,也向往国粹传承“洗尽铅华”、“痴心不改”,立于“国粹之巅、岿然不动”。因此,作者以理性的知识传达和温暖的情感找寻,为小说情节的波折和迷茫外增添了一抹璀璨的亮色。
其一是构建外部视角体验京剧戏台上下的辛劳与规矩,强化老祖宗留下的根不能变之道理。小说在揭秘幕布前后的奥秘时并非悬疑或“标题党”,非但没有刻意营造神秘的氛围以衬托京剧“高高在上”,反而时常让人啼笑皆非好似京剧是个调皮、可爱的邻家娃娃,这与选择了秋丽丽这个“局外人”的视角有重要关系——她生性活泼善良,冒失却不冒昧,在翻动喜神、搞不清大师哥与大师兄等小插曲中显得懵懂却又符合读者对于戏曲知识匮乏的状态。小说在对戏班的四大规矩的普及处找到切口,在故事中多了些无厘头的趣味,平添了京剧灵动与生动的美感。此外,秋丽丽体验勒头一段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她强忍疼痛的模样不禁逗人发笑,而连吐带晕的状态实在又让人心疼。当下,许多京剧演员借短视频平台发布个人戏曲演出作品,在清秀或暮年的面孔下,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自小在上妆时的痛苦,总觉得光鲜亮丽。在作者简练的章节命名“戏台背后的艰辛”中,读者知晓了戏曲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也看到了戏曲人是如何以自我的坚持同生理疼痛和世人不解而顽强对抗。
其二是小说在情节描写的过程中不忘国粹知识的传达,这也是一般网络小说所不具有的匠心之处。小说对于戏曲常识的普及并不生硬,既不脱离小常生剧团的专业环境却也不会让读者索然无味。一方面是普及了京剧常识,如舞台上的刀头是竹片做的,要擦水银保养、上台的行头宁穿破而不能穿错以及容易被一般观众接受的三小戏等等。这些专业知识并非一贯罗列,而是于故事呈现中穿插叙述。此外,小说更显专业之处在于对曲目、唱词和专业术语的呈现。凤燕笑着讲道自己《三堂会审》演出的感受,作者趁机将戏目中的情节与术语展露了一番,诸如西皮摇板、西皮快板、念白等数不胜数。在热闹的氛围中戏曲部分戛然而止,既不会让人读来厌烦,又勾起了读者对戏曲的兴趣。
其三是借凤燕与富班主的自我情感与身份归属找寻而完成,以表达对京剧传承者们不忘初心与来路的期许。凤燕从小被亲生母亲殴打,缘于富班主将他救下而学戏。简单的戏班环境让凤燕的成长历程中唯有学戏与师门,因此在找到亲生父亲抉择去留时,他暗淡的眼神透露着对陌生事物的不喜或无感的情绪。是父亲身份的补全,让凤燕有了更多选择与依靠,让两年后回归的他更显阳刚与霸道,以强壮的躯体与心灵?;ぴ约赫诜绲灿甑那锢隼觥H欢舱欠镅喔凵谈盖椎牡嚼?,让小常生剧团多了一份选择——富班主不必违心将剧团交给不会打理的儿子,剧团的师弟师妹也都守得一方唱戏的台子。整个剧团有了专人打理、有了基本工资。这不仅是对小常生剧团美好未来的期许,更是一种反思。作者以其长远的眼光窥探到国粹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以理性的视点绘制美好的结局,从而衬托戏曲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忠贞毅力与不二坚守。
陌上人如玉在这部小说中的重要艺术成就在于通过外部视角秋丽丽的衬托与洞悉,描绘了小常生剧团这一“摆台唱大戏,云集众生相”的独特艺术空间,也塑造了凤燕这一“寻自我所爱,传国粹于世界”的厚重人物形象。就整部小说的创作意义与目的而言,是作者对人生路径选择与时代下“变与不变”哲理的反思,更是作者对于传承国粹艺术肩负的民族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的体现。而这一主题也深刻的折射了不少民间剧团所存在的弊病,以及学艺人心神不定的社会理性问题。戏曲以文学的面目于新时代再次启程,寄予了千万读者与作者渴望焕新国粹的期望,共同构成了这部既饱含现实主义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佳作。
作者简介:张诗雨,女,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下一篇:聚传承之火,燃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