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明成果灿烂如星辰,而京剧则是这星辰大海中极其耀眼的存在。《旦装行》以90年间,乡村镇上活跃的民间京剧剧团“小常生剧团”为出发点,通过讲述男主角“凤燕”守护剧团守护京剧和女主角“秋丽丽”找寻男主与其他破坏剧团人斗智斗勇两条不同的故事线,向我们展现了在当时的社会浪潮下,小人物对于民族优秀国粹传统文化——京剧的坚守与传承,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传播弘扬意义巨大。
故事开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90年代似乎就在弹指一挥间,然而那个平凡的年代却发生了许多不平凡的事。90年间,国家改革开放进入快进时,流行歌、小品、电视剧等新兴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使社会大众消遣娱乐的方式也与原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风潮逐渐开始从大城市蔓延到乡镇,对于京剧这一类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可谓是发起了最后一记重创。读者在了解这些故事背景后,可能会设想作者如何去描述激化背景;如何去讲述争斗时代。但作者却从未将其作为重点,小说中“小常生剧团”与“平阳剧团”,情节越往前发展就每况愈下。仿佛《红楼梦》走到了后半部,虽然众人照旧吃喝玩乐,愁云惨雾却从各种细节中透露了出来。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时代的巨变,而是继续把焦点放在两个剧团的“戏约”这一个小点上,写时局对于戏剧的影响。那句经常被引用的话放在这里也是非常应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span>《旦装行》故事开篇像是吹了一口仙气,只一眼就挪不开目光。中间,则像一杯烈酒,一系列的剧情冲突使人着迷。到了结尾,更是让人意犹未尽。最后一章的重逢,简直神仙手笔。结尾写得好,留白恰到好处,开放式结局,恨的人心痒痒。
一、镕今铸古:京剧知识普及
京剧是国粹,这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共识,可愿意去了解这门艺术的人,少之又少。《旦装行》最为可贵的是它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们了解到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的独特魅力。从戏团规矩到戏曲剧目再到京剧的妆面打扮,这些之前晦涩难懂的知识作者都巧妙的融入到小说之中,让读者受益良多。
?。ㄒ唬┫吠殴婢?/span>
民国之前戏班有很多规矩、老一辈传下来的教训或是习俗,因为当时社会思想发展受到限制,有一部分的戏团规矩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中绝大部分都富有深意,对当下的京剧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剧团的规矩一方面保证戏曲的正常演出,维持演出时后台的秩序,以及对戏团师兄弟之间友爱互助,尊师重道,严守品德等方面,都是非常有作用的。小说并没有把所有的剧团规矩罗列一遍,而是将一些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戏团规矩和小说情节相融合,既推动剧情发展也介绍的合情合理。“戏班规矩之一,大衣箱不能坐”“戏班规矩之二,喜神不能翻过来”,京剧剧团最忌讳的是后台不得坐箱口,大衣箱上不准睡觉,箱案不得坐人,不得两脚磕箱,加官、财神、喜神、各脸不得仰面,戴脸不准照镜说话,戴王帽遇草王盔,不得同箱并坐。对于不能坐衣箱这一条规矩,是因为跨坐戏箱、抱膝而坐都对管箱人的工作有碍。各行角色坐在戏箱上休息,各有一定位置,是为管事人组织演出,便于及时指派角色,不必四处寻觅。而第二条规矩不能对喜神翻面,则是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有一种说法是喜神同音戏神,如果到了谁家唱堂会,没有祖师的保佑,便会拿喜神来替代。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喜神原本是唐明皇的太子,因为死在梨园的大衣箱上,被唐明皇封为大师哥,也就成为了喜神。
?。ǘ┚┚缱泵娣?/span>
京剧表演中的角色并不是依照正常生活中人的面貌来具体体现的,而是依据演员装扮的具体角色的性格、人物背景等来设计。并且在服化道等妆造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张,划分成为生、旦、净、末、丑五种类型,也俗称为“行当”。京剧戏台上的“角儿”之所以能够优美富有韵味,离不开京剧设计的独有妆造。尤其是旦角化妆,京剧中最美的妆容就要数旦角,他们的化妆步骤包括上妆、吊眉、贴片子、梳大头、戴头面。小说的男主人公“凤燕”在演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通过和“秋丽丽”一起勒头的过程,为读者详细的介绍了京剧旦角的妆面、头饰等等。在他上完妆后作品中是这样描写他的妆容“他脸上的妆已经完成,脸上的油彩再配上红色胭脂,让人觉得既美艳,又英气十足,有一种男女莫辨的美丽。”而对于京剧服饰的描写作者更是妙笔生花,蟒服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帔是帝王、达官显宦或富贾乡绅所穿的便服,周身以平金或绒线刺绣图案纹样。读者通过“秦玉山”之口可以了解到即便是小常生这样的乡镇剧团都拥有“价值十几万的戏服,那些戏服上的刺绣云纹亮片,是手工一点点绣制而成?!?/span>还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物品“点翠头面,点翠是由翠鸟的羽毛剪成小块贴在金属底板制成,点翠凤头,凤嘴衔珠滴,华贵异常,其次还有银锭头面、水钻头面等等。”可想而知,京剧不仅是戏曲讲究,妆面戏服更是精益求精,也正是这些细微处的深究才造就了如今的国粹京剧。
(三)经典剧目介绍
《旦装行》中介绍了许多京剧中的经典剧目,如小说初章提到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就在民间流传很广,其中杨老令公、佘太君、杨六郎兄弟姐妹、杨家第三代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忠心报国、抵御外族入侵的形象,深入人心。《白蛇传》在小说的中章,其实《白蛇传》的内核与《旦装行》更为贴切,白娘子的性格和处事态度都和许仙大相径庭,表现出不属于那个年代的正面的女性主义思想,这也正是文中女主角“秋丽丽”性格的体现。小说也对京剧的三小戏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如《小放牛》《刘??抽浴返鹊?/span>。三小戏一般以丑角为主,是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剧种的统称,三小戏的剧目大多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片段,偏重歌舞,并以手帕、伞、扇等物为主要道具,民众也往往把折子戏称做小戏。最后就是京剧中不得不提的剧目《玉堂春》?!?/span>玉堂春》是京戏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主角苏三是个妓女,认识了情郎王三公子,而后被卖给商人当妾,夫死被陷的狗血剧情之后,苏三起解,三司同问案,苏三当堂被审问,才是“艺术”的核心。京剧各旦角流派都演,艺术特色各有不同,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加持了一句“不是花案,是冤案”,就更坐稳了第一的位置。小说中这曲剧目是出现在“凤燕”和“秦玉山”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秦玉山”在“凤燕”喝的水中下药后拒不承认?!队裉么骸烦氖窃┌福赜裆讲辉?,是想要成名的功利心逐渐蚕食了他最后的良知,也正好和《玉堂春》中苏三冤案产生强烈的对比。
二、妙笔生花:人物刻画的手法
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文笔细腻华丽,富含幽默,塑造的每个人物生动而又立体。几乎每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都很饱满。作者照顾到了每个人性格的侧面,犹如光与影交错,从不避忌、也不刻意突出人物的阴暗面和闪光点。
?。ㄒ唬┤宋镄睦淼拿栊?/span>
“融”这个字贯穿了故事的始终。
“学融古今,智达天下;师夷长技,融会贯通?!惫磐窭矗叭凇币恢蔽谢幕丛读鞒?/span>、博大精深的动力之一。而在古老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中,万事万物皆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万物与人皆可“融”为一体,一脉相传。
“融”是指男主角凤燕与过去的自己融合,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凤燕从前害怕与他人触碰,但是在与“秋丽丽”的相处中他逐渐打了心结,慢慢的治愈了小时候的心病。
“融”是指故事通过小常生剧团进行合同制改革为结尾,而改革的成功和国家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京剧“融入”世界的结果。在被引出的故事中,“融”无疑是整个故事最浓墨重彩的本美,京剧在上百年的演变中不断发展,在艺术与艺术的碰撞中不断繁荣,而它也不断的融进观众的身骨血肉,融入观众灵魂深处。小说以与个人的融作明线,与社会的融作暗线,以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作引子,将两种不同的“融”编织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这也正是内部节奏的绮丽所在。的确如此,小说不仅游刃有余的讲述了这个故事,而且还以入木三分的技巧为这个故事锦上添花。
正如作者所言,传承之火永不熄灭。古人常谈“血浓于水”固然如此。中国人身上的每一滴血液就正如翻滚不息的历史长河般在血管中激荡,生生不息。京剧也好,国粹也罢,它早已不同于“文化娱乐”般浅显的表达,它作为一种信仰与精神支柱,早己融入血肉,烙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二)人物性格描写
“对比”是作者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首先是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的对比。一般的小说设立男女主人公时,总是会设计一些男主人公英俊,女主人公美丽,然后英雄救美的情节。但是在《旦装行》中,却会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在容貌方面,作者是这样描绘男主人公的“戏台上站着一个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肩披云肩的女演员。面如芙蓉,腰如柳。”而女主人公却是“一头干练的短发?!?/span>在性格方面,男主角“凤燕”为人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亲近。小说有这样一段“凤燕察觉到视线,他嘴巴动了动,像是想说什么,可是他却什么也说不来”“在他们剧团,所有人都知道凤燕有个打小留下的毛??;不喜欢跟女人太亲近。如果只是说说话还好,但是如果有身体上的接触,他就会相当排斥了?!?/span>而女主角“秋丽丽”却是热情开朗,善于交际的。小说在开篇就表现了“秋丽丽”的活泼躁动,故事开头仿佛是一场闹剧,秋丽丽作为一个女生将与她同龄的男生打的惨叫连连。在故事后面的情节发展中也是女主角秋丽丽斗智斗勇爱恨分明,为小常生剧团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从这方面看来,“秋丽丽”和“凤燕”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面,从更深层次剖析,我认为“秋丽丽”代表了那个时代中的“新”而“凤燕”则代表了“旧”。秋丽丽真实的身份是港商老板的保镖,她作为社会浪潮中的最新接触到新事物的那群人,有着新思想新态度。而凤燕作为剧团的台柱子,却从未离开过“小常生”,他接受的是老一套观念与做法。但却是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爱情的发展,虽然没有像大海一样惊涛骇浪摄人心魄,却如小溪潺潺润泽心田,也可谓是出乎意料之外但尽在情理之中。
其次是小说中“秦玉山”和“陈梅”的对比。这两位着墨并没有男女主角多,却也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秦玉山在故事开篇是一个对京剧抱有敬意和向往的学戏少年,但随着何自强何师叔的背叛,戏约的减少,秦玉山的内心逐渐产生了异样的想法。他轻信何自强的谎言往“凤燕”的水里投毒,在此之后离开小常生剧团。秦玉山是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他一辈子都想成为“角儿”所以处处想要和“凤燕”比较,当发现唱戏没有了太多成名机会后,他宁愿穿女装唱反串也不再愿意走京剧的道路。秦玉山是小人物,但小人物不小,他代表了一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放弃从小学习的看家本领,而去追求名利的人。陈梅与秦玉山则是相反,陈梅代表了那一批仍能坚守本心的人。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在小说即将结尾说的话“我知道不容易,我也不知道值不值。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一行,喜欢上台,如果我有凤燕的本事,我一定会去更大的舞台去看一看??上姨旄巢还荒芰粼谙爻抢锍怀?,说不定过几年国家出台新政策,京剧就一飞冲天了呢?”
(三)梨园百态的描写
对于以京剧为基础故事背景的小说《霸王别姬》我们不得不提,但是李碧华所著的《霸王别姬》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对于段小楼和程蝶衣那段“情”的刻画用了颇多笔墨,但对于那个时代背景以及那个时代梨园中其余的小人物却谈及甚少。《旦装行》与《霸王别姬》虽同是以京剧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但是《旦装行》在对京剧文化的普及上描写的更多也更加详实。它对京剧的刻画并非仅仅局限于舞台上,而是牵涉了京剧行当的每个环节,例如包含了些伶人琐事、东家长李家短的烟火气。小一辈无法出头,老一辈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卖身契变合同制,老行当在新时代下也迎来变革。小说除了将描写的重头放在戏子梨园内,还也不忘提及戏团之外的相关人物。剧团老板的儿子富源,早早就南下做生意了,他并没有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子承父业,而是打拼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剧团师傅的同门柳胡仙,虽然总是装耳聋打岔,但心里却跟明镜一样的透亮,对于发生的种种有时比班主富常生更看的明白、看的透彻。这些人物都丰富了《旦装行》的故事,它让剧情不再是局限于枯燥的京剧戏班日常,而是延伸到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这样一来,即使是对于京剧知识没有那么感兴趣的观众,也能被这些和我们生活贴近的琐事趣闻所吸引,并在看小说的同时体会到京剧这门行当艰苦的地方。把京剧文化描绘得更通俗易懂、新颖丰富,让更广泛的群体能对我们的国粹京剧产生兴趣,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传播弘扬意义巨大。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京剧的去与留
京剧是国粹,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全国各地大小戏曲进京与乾隆爷贺寿,自此因为各个剧种看到了京城的繁华,看到了前景,不少戏班子选择留在京城发展,京戏也就此诞生。
京剧自创立以来就是血迹斑斑,烟火气十足,与高雅艺术四个字简直是一点都搭不着,但是它是低俗的吗?并不是。有适合文人雅士的戏,也有适合贩夫走卒的戏。所以,雅俗共赏才是给京剧准确的定义。那血迹斑斑从何说起?浅显来讲,自京剧形成起,学戏就两种途径,一为坐科,二位拜师。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方式学戏,基本的不会变,那就是师父养着你,教你本事,演出的钱交于师父。如果你没出来,上不了台,那师父的钱就打了水漂。在此之下,“打戏”就这样产生了。不止如此,例如扮相好不好看,有没有嗓子,身高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你能否上台。俗话说:台山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计寒暑的苦练,为的就是让人关注。然而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未知,京剧这条人生里面的道路自然无法避免各种未知,比如说倒仓。女孩有变声,男孩也有变声。而倒仓指的就是男孩的变声期,正常的生理变化。而嗓子一旦倒不回来,龙套不能跑,也就只能改行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说明京剧的不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京剧是旧时代的产物,应该摒弃掉。而他晚年的时候则说,京剧原来是门艺术。
京剧犹如明珠埋土,待有识之士去挖掘洗涤。
作者简介:周依萌,女,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