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河渡1931—1945》
《田间逐梦》
?《信仰力》
编者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10年来,辽宁省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创作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精品力作。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用文艺的方式为辽宁全面振兴存史、纪实、赋能,并立足辽宁本土文化题材进行深耕,讲好辽宁故事?!拔囊斩曰凹弊ɡ妇劢构愦笪囊占胰禾逯械拇?,以其优秀作品为载体,探讨文艺创作与时代、生活、人民的关系,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理念,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于振兴发展、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厚积薄发”是很多人对省政协委员、盘锦市作协主席杨春风的评价。近些年,她佳作不断。《闯关东纪事》《田庄台事情——辽河水道文明纪实》《春归库布其》《辽河渡1931—1945》《田间逐梦:科技小院15年助农实践》《信仰力》等多部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并被译介到海外。与杨春风对话,会让人们了解如何进行主题创作,如何让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相融。
记者:前不久,您相继应邀做客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和盘锦“幸福里”读书会,与大学生和读者分享了《逐稻者》的创作历程。请您讲讲这部书的主题和创作缘起。
杨春风:《逐稻者》是辽河口地区朝鲜族居民的“传记”。书中以盘锦朝鲜族居民的来历、经历、将来为主线,深入阐述了朝鲜族的前世今生、朝鲜族村屯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振兴的整个历程。这个主题得到了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老师的肯定。他说,在选题上我们强调“填补空白、重估主流、纠正通说、发现边缘”,《逐稻者》则“既是填补空白之作,更是发现边缘之作”,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非虚构作品”。
《逐稻者》创作主题孕育于2016年。那一年盘锦市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荣兴街道筹建荣兴博物馆,邀我撰写文字。我为此对荣兴朝鲜族居民进行了深入采访,相继将盘锦的16个朝鲜族村屯全部走访了一遍,采访了几乎所有朝鲜族老人和熟悉他们的汉族邻居,并从中掌握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才开始动笔,历时3年完成。本书最初还拟了一个副标题叫“辽河口朝鲜族90年集体记忆”,后来拿掉了,不过这也折射了本书的叙事特点,即:在必要且扎实的史料之外,结合了大量朝鲜族居民的口述史,以此发现了“过去的价值”,挖掘了“历史的意义”。
记者:作为您的首部长篇小说作品,《辽河渡1931—1945》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将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完美相融,您是如何做到的?
杨春风: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是水到渠成。2009年,辽宁14个地级市要各编撰一部地域文化通览,时间跨度为史前到1912年。我在2011年初应邀参与到这项创作任务中来,并为此走遍了盘锦的每一个角落,访问了大量古稀老人,过程中挖掘积累了宝贵资料。这也构成了问世于2014年的《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的血肉,使文本趋向丰满。
不过《通览》是志书,这使得曾经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的具体生活情境,没法得到更为具象的呈现。我深感可惜,就萌生了创作一部小说的想法,并进行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采访,历时7年,最终成就了《辽河渡1931—1945》。我的体会是,只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创作方针,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同时我也认为,挖掘并弘扬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是每一个写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我很乐于做也一直在做的事。
记者:您是一位擅长纪实文学的作家,而且视野广阔,比如《田间逐梦:科技小院15年助农实践》就是全国性的大题目。请您谈谈题材的选择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杨春风:《田间逐梦》是应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之邀而创作的。为了“科技小院”这个题材的创作,我从2022年11月起开始了到全国各地的采访。第一站是云南大理,当时科技小院的创始人张福锁院士驻扎在那里。对于题材的选择,我觉得根本上取决于自己的站位和创作导向。如果站位正确、导向明确,那么就必然会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并产生将其梳理、阐述的迫切诉求,进而突出时代主题。
这样的作品也尤其会引人注目?!短锛渲鹈巍返纳缁岱聪旌芎茫严嗉叹侔炝酱巫髌费刑只?,被公认为“关注了一个我们缺少关注却亟须关注的重要领域”,同时被认为本书在书写科技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过程中,其文本本身也成了文学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一个范例。
记者:今年您创作的主题作品《信仰力》广受好评,请讲讲您的创作体会。
杨春风:《信仰力》以挖掘并弘扬辽宁红色“六地”的廉洁文化为主题,由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策划,联合省作协组织创作。在尝试动笔的时候,我发现找到一个精神内核是关键。辽宁红色“六地”是六个部分,要把它们写成一本书,就需要深度融合,而不能是简单堆砌、生硬叠加。要把它们融合起来,就需要找出共性,从中提炼出一个精神内核。那么这个精神内核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了资料的搜寻与阅读,最终找到了“信仰力”。在历史的烟云中抽丝剥茧,以翔实的史料再现信仰的普遍存在,凸显了辽宁红色“六地”的廉洁文化,进而从廉洁文化角度对辽宁红色“六地”的精神内涵给予有力解读,再现了“信仰”作为一种伟力在其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在新时代,信仰会发挥同样的伟力,我们也能同样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杨春风简介
省政协委员,辽宁省作协散文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盘锦市作协主席,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丝路书香出版工程”“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辽宁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文、西班牙文,并输出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