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去想象一种少年,就是在想象一种未来,因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但凡严肃的儿童文学写作者,总会带上这样的自觉,去开启他笔下的世界,并将其中的人物和故事,讲得既有趣又富有意义。同时,还会努力把握好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艺术性之间的张力。要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又要举重若轻,润物无声。因此,真正的儿童文学创作并不比成人文学写作容易,对于任何一位作家来说,都意味着相当的艺术难度。如果一位作家能够兼而写之,那无疑是值得敬佩的。
如此说来,辽阳作家钟素艳正是这样的作家。她不仅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历史散文、报告文学等领域有不少创作,还在儿童文学方面贡献了许多佳作。比如,她的新作《想当演奏家的巴雨特》(2024年4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就是一部为孩子们精心结撰的作品。而且这部长篇小说,还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严肃的写作精神和自觉的写作伦理,即通过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想象,去想象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在我看来,这是构成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品质。
关于这部小说的具体特点与旨趣,我的阅读印象是,首先它写得很好看,很益智,属于原创性很强的读本。其次,它写得很有智慧,表达了很丰富的内容,可以从多角度加以品读。比如,从传统的现实主义眼光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能够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高度契合,对新时代的少年和美丽乡村建设展开较为成功的新想象和新叙事,因此先后入选了2023年辽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和2024年辽宁“绿书签行动”主图推荐书目。而如果从它对艺术难度的挑战来看,我认为它同时还是一部勇敢之作、探索之作。尤其是在处理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张力方面,为当前的儿童文学主题创作积累了许多经验。
第一,在情节叙事与人物塑造上,这部小说力求通俗易懂。它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读的线性叙事和“受挫—引导—成长”的故事模式,讲述了一个叫巴雨特的小男孩在小学毕业季里所经历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夏天,并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拼搏进取的少年形象。他生活在东北的一个蒙古村寨,那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可爱的羊群、平静的溪流,还有悠扬的马头琴声和各种美妙的虫鸣,这一切无不令巴雨特感到快乐与陶醉。他天真烂漫,热爱自然,孝顺爷爷,勤劳勇敢,放羊割草样样行,长跑摔跤都很棒,还特别有音乐天赋,长大想当个演奏家,本来这一切也都很美好,谁料暑假前却陷入了苦恼。他数学成绩不好,注定考不够90分,按父母的约定,也就注定不能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去找他们度假,他们长年在外靠旅游表演赚钱养家。他的同学苗壮壮学习好,但考场上却不让他抄袭,所以他的草原之行泡了汤,为此他苦恼不已,还他狠狠地“报复”了苗壮壮一通。
不过,不久就出现了转机。他先是听说家乡搞起了旅游项目,爸妈很快就要回家了,以后靠在本地的“蒙古大营”表演就能过上好生活,之后又跟爷爷学起了演奏马头琴,并跟他到东沟放羊,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险。这不仅让他大开眼界,见识了网鱼、养蜂、藏兵洞、被困树上的惊魂一刻,更重要的是还让他在爷爷、网鱼的男孩、养蜂人的引导下,收获了心灵的磨砺与成长,懂得了友情和集体的可贵,领悟了团结与互助的意义。最后,他不仅主动和苗壮壮和好,坚定了自己的理想,还在无比的幸福中期盼着父母的归来和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在语言的质感与丰富性上,这部小说下足了功夫。一方面为了让小读者感受汉语的魅力,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感悟力,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始终都追求着准确、浅白与灵动,因而整本书充满了天真之趣和朴野之气,使人读来感到特别的欢乐、温暖和有趣。比如,巴雨特眼中的蝈蝈被写得是那样的可爱:“绿冠儿竟然吱吱地叫了两声。那声音又细又弱,却触动了巴雨特的心。在他听来,绿冠儿的声音也是音乐,一点儿不必马头琴差。一个细微的,像风轻拂着小草;一个是宏大的,像骏马奔驰在草原,都是好听的声音”;另一方,为了达到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目的,作者还在人物对话中,融入了许多富有人生智慧的妙言警句,很好地发挥了儿童小说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比如,书中反复写到蒙古族的老话:“没有不需要翅膀的鸟,没有不需要朋友的人?!?/span>
第三、在故事内核的认识性和复杂性上,这部小说具有难得的开放性。这是一部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捧读的作品,大小朋友都会从中读出很多的内容和意味。孩子们不仅会被巴雨特的历险故事所打动,被草原上的自然风光与文化风情所吸引,还能了解到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太子河的人文地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鲜事儿,或许还能为巴雨特鸣不平,和他一样发出疑问:“你学习好又怎么样?我还会拉琴呢!你想当科学家,我还想当演奏家呢!”再或许有的孩子还能在共情之外,对缺少父母陪伴的巴雨特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怜爱。当然,家长们会读出更多,对亲子关系、儿童教育、乡村振兴等等问题,都会有所触动和思考。
?
上一篇:春风吹来忆英雄
下一篇:以“家”为舟 驶向辽阔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