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以“家”为舟 驶向辽阔的精神原乡
——论关捷《辽阔》跨越百年叙事的家国同构
来源:沈阳晚报 | 作者:朱思萦  时间: 2025-04-02

?  作为辽宁红色“六地”廉洁文化工程的首部文学作品,《辽阔》以展现沈阳金氏四代人命运的家族叙事为轴心,串联起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工业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构建了一部跨越百年的史诗。这部史诗既是金家家族血脉精神的鲜活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经历百年风雨的时代回响?!读衫方鸺业陌倌晔肥赡酥琳龉揖袼灿械摹拔幕爸谩?,使读者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完成对辽宁——对这“千百年来流不尽英雄热血”的“英雄土地”的想象与身份认同。它以“家”为舟,载动“国”之记忆,最终驶向“辽阔”的精神原乡。

  家国同构下的互文叙事:家族史诗与民族记忆

  “家国一体”是中国伦理的逻辑与历史起点,在这一机制下,个体与国家休戚与共、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便得以生成,并逐渐构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情感肌理与伦理要求。当金氏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与辽宁红色“六地”的历史轨迹重叠,当“为官为民,清风亮节”的家训与“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使命共振,小说更是悄然完成了对传统家国伦理的现代重构——它不仅延续了家族叙事的历史镜像功能,更将“家国同构”升华为一种动态的、血脉偾张的生命体验。

  在《辽阔》中,“家”与“国”互文的实现依赖两条交缠的叙事线索:纵向的代际传递与横向的地域联结。

  在纵向经线中,家族内部通过代际之间传递的记忆和成员事迹,将个人与家族联系起来,将个体选择升华为集体记忆。金家是“巴图鲁世家,历朝历代都出英雄好汉”。他们跨越时空的个人选择,通过家族口述、书信遗稿、祭祀仪式和祖训复诵的代际传递,逐渐褪去具体性,凝结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廉洁奉公”的“集体记忆”符号。

  在《辽阔》中,家族子孙共同复诵祖训的场景在小说中若干次出现,这一叙事策略使仪式不再是简单的口号重复,而是以代际之间的情感共振,将家族记忆从个体的零散经验中抽离,赋予其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性力量。当金家子弟在朝鲜战场上冲锋陷阵时,他们不仅是作为个体在战斗,更是作为“巴图鲁世家”的一员,承载着家族的荣光与国家的期望。

  在横向纬线中,作者将金家的家族故事编织进入辽宁红色“六地”的地理历史空间中,以家训象征国魂,以家族命运折射国家命运。当抗日战争起始地的硝烟弥漫在祖宅的雕花窗棂,解放战争转折地的炮火震动家族祠堂的梁柱,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钢水映红族谱上的墨迹,一幅家族与国运交织的生动图景便徐徐显现。

  在小说中,国歌的诞生与金家人的推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金冰玉作为东北新闻界代表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经历,是促使《义勇军进行曲》这一文化符号从地域走向全国、从家族集体升华为民族情感的关键节点。小说以金冰玉为线索,将“新中国国歌素材地”和金家的家族使命与国家想象相融合。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在新中国的天空中回荡时,辽宁作为“国歌素材地”的历史意义,也在地域文化重构性的叙事中得到了民族认同的诠释。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更使其成为一部连接个体、家族与民族的精神史诗。

  在纵横经纬的交织中,小说实现了“血缘”与“山河”的同构,达成“个体—家族—国家”的互文叙事,使儒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理念完成了民间的情感与伦理的认同。

  血脉赓续的精神传承:地域与民族文化的深度书写

  《辽阔》以“家国同构”的逻辑枝干支撑起家族叙事的苍树,又以充盈的地域与文化书写为血肉让其枝繁叶茂。丰富的辽宁地理坐标和民族文化元素,构建着辽宁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让这部“家族史”“民族史”有物可感、有??裳C褡宄稍敝怨橛谕蝗禾?,历史经验、历史记忆是重要素材,而“故土”则是重要承载,否则民族认同将是无根的浮萍。地域文化符号在“想象”中强化着读者对辽宁、对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将历史的碎片缝合为完整而真实的记忆图谱。

  小说中,在金公馆学堂回望辽宁历史的场景,将辽宁的地域文化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结,展现了地域符号在民族精神建构中的独特作用。金昆仑带领孩子们重温辽宁历史,从“奉天省”到“辽宁省”的名称变迁,再到辽河的历史渊源,这些地理符号皆是历史的见证、民族记忆的载体。金国栋对辽河的描述——“辽河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辽宁儿女,我们辽宁人民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长河”,直接将自然地理升华为精神象征。而《满江红》的引入,则将这种精神认同推向高潮。金昆仑讲述杨荫浏填词谱曲的故事,是以岳飞精神阐发近代民族抗争史的隐喻,金国梁提到的“李世民、尉迟敬德、薛仁贵”等历史人物,是辽宁尚武精神的追溯。当金昆仑带领孩子们唱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时,歌声中的悲壮与辽河的奔涌交织,使家族记忆与民族英雄的符号相联结,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叙事逻辑。这正是地域符号通过共享的历史记忆,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认同的有效路径。

  关捷通过对地域与民族文化符号的深度书写,进一步达成了家族与国家的同构性构建,将家族史升华为一部地域志的文学范本,或者说是一部“以家为史”的民族志的文学尝试。正如辽河终将汇入渤海,关捷笔下的金氏家族史,也在地域与民族的叙事长河中,奔涌成一股赓续精神血脉的时代浪潮。

  身份叠影下的家族史建构:从亲历者、记录者到创造者

  关捷的军旅生涯与新闻从业者履历,如同两枚镌刻在《辽阔》文本深处的精神勋章,赋予“家族叙事”一种独特的“非虚构质感”。

  1979年,关捷入伍,铸就和召唤了他的保家卫国和使命精神,也为他日后的写作积累了第一手的亲身经验。1992年,他走上记者岗位,30余年的新闻生涯中,他走遍大江南北,追踪报道抗联老兵的口述历史、在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中寻找英雄原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这些个体经验不仅为他提供了详实的历史细节,更赋予了他一种“在场者”的叙事权威。

  从军旅亲历者、到新闻记录者、再到文学创造者的三重身份转化,使得《辽阔》这部小说的家族叙事熔铸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关捷笔下虚实交织的叙事,是超越了“史料堆砌”的“艺术真实”,达到了历史与虚构的“中间形态”。这种“虚实结合”体现于两种向度,第一,赋予史实以文学激活,通过文学叙事赋予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将沉静的史料转化为承载情感的记忆符号。比如,小说严谨真实地全文引用了1148字的《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以金冰玉和同志们慷慨陈词、迅速制作宣言传单的文学性虚构化情节,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第二,赋型虚构以历史框架。金家的人物命运及其家族史虽为虚构,但其命运轨迹却能严丝合缝地嵌入辽宁党史年表、悄无声息地流入辽宁红色“六地”及地域文化之中。当“扬州八怪”最后一怪罗聘的《松鹤延年图》挂在金家宅院的大堂之上,当金家子弟与中国著名抗联将领杨靖宇并肩作战,虚构与现实、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均在叙事中达成微妙平衡。

  当家训变为国魂,当红色基因从文学走向现实,《辽阔》也就展现出其强大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在辽宁持续推进“红色六地”文化工程的当下,《辽阔》以文学之力重构了红色记忆的传播路径——它通过家族代际传递的情感叙事,让读者在共鸣中自觉传承“辽宁责任”与“家国情怀”。金家“清风亮节”的家训,既是家族伦理的核心,也与辽宁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工程形成深刻呼应。通过文化符号的情感浸润,将廉洁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此外,在“十四五”规划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们应深刻地看到,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将其嵌入当代人的情感结构与价值认同中,而非固守静态的陈列。关捷将辽宁的地域记忆转化为当代的文化资源,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提供了文学注脚。

  对于辽宁而言,这部小说是一次文化的自觉追溯——它让“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奉献精神、廉洁奉公的道德传统,在文学重构中成为振兴东北的精神动力。在《辽阔》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百年沉浮,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与辉煌中赓续的精神血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