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你,其实水不停地流已经告诉我们。
——题记
一
大河涨水,小河满。
溪水泉水汇成的小河几乎都是通向大河的,大河涨水的时候,河水倒灌,小河的水位涨高,形成小河满水。水的一生,无非是奔赴江湖、流向河海。在漫漫征途中,河套是平衡局部和整体关系的天平,是阅读大利益制约着小利益的凹凸镜。
河套,像个透明的口袋,是围着河道一弯一曲的自然美。
有了河套,河水就有了雨的灵魂。奔跑时,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静缓时,河水无声荡漾清波。
风在水上是有路的,河套是水走过的路。
河套对水的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荒凉与喧嚣,四季轮回的生长与枯萎。
水流过乡村、城市、山谷、海岛、荒漠,用自己的干涸、丰润、圆融,献予大地。而炊烟则是流向天空的河流,让无数游子魂牵梦绕充满思念的影子。每一缕,都是一片流云,都是一串雨滴,都是一声叶落归根的召唤。
我的幸福因为住在有玉的满族小城,我的温暖来自家乡的母亲河——大洋河。
发源于辽东半岛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一棵树岭南侧,故称“五重河”全长230公里,在东港市黄土坎入黄海。
在这里,每年涨水后祖父气定神闲地观水、打水、垂钓;祖母洗菜、清洗衣物、晾晒尘埃。水花溅起的微小与宏大,鲜活记忆打捞一些非虚构的故事。
在这里,大洋河的流向与归依,村庄的吟唱与歌谣,河套以滚烫的青春拥抱着生命沸腾的火焰,大地之上群星热爱着人间的烟火模样。
二
到河套去植树:栽柳树、榆树、刺槐树居多。柳树婀娜多姿景色妙,榆树夏天耐高温冬天耐寒冷,刺槐树身上都是刺扎根深生长迅猛。这三种树,存活率高对环境要求低,适合河套边护堤坝防洪水。
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河边栽树树成排。
河套性格开朗,她有着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雨水和自然万物,形成超常大气。除了一排排护河树,散落生长的芦苇、水芹菜、蒲公英、三叶草们,以及青蛙、田鼠、麻雀、蚂蚱、蜻蜓们,同在蓝天之下河套边,他们生、他们长、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俨然是植物乐园和动物乐园,构成的自然平衡生物链。采水芹菜包饺子,追着蒲公英满世界的奔跑,听着青蛙“咕咚”跳进水,看着蜻蜓飞行技术高超在水面轻轻点水……河两岸村庄里的小孩和大人,离不开河套,都喜欢到河套去。
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场景,上小学那会儿有勤工俭学。每年三月乍暖还寒地皮苏醒开始植树之后,还要捡石子(河卵石)。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扯着卷尺划好场地,土篮子、铁锹、耙子齐上阵,一双双小手拣石子,堆成堆,排成排,肩挑背扛送上马车、送上三轮、四轮拖拉机。摇把子转动发动机,起动马达轰鸣声音,喷出柴油味的浓烟,惊得马拉车撒腿快跑,赶车的“车老板”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挥舞着鞭子在空中划出S形弧线。河套上,又多了一处车辙痕迹。我问过几个同学,他们和我一样都爱闻燃烧后漂散在空气中的柴油或汽油味儿。不知为什么,这种味道,现在却找不到了。
大河套边空旷开阔,没有谁能阻挡北风喊断魂的嗓音,一群群同学脸蛋红扑扑的,丝毫没有察觉手上脚上的水泡,干的汗流浃背热火朝天。他们把河水流过的岸,一遍遍抚摸,把冰硬的石子送进城市建设的高楼大厦,河套的风再把同学们送回温暖的家。
风吹河两岸五谷香,稻穗黄、高粱红、玉米棒子沉甸甸、谷子乐弯了腰、就连一些毛毛狗也在风中茁壮长高。牛哞、羊咩、狗吠、河套把民间曲调写进村庄的田园牧歌。
河套的风,吹啊吹,让丰收更加丰收。
河套的风,吹啊吹,让怀旧更加怀旧。
在河套边,我们呼唤着彼此的名字,有些词语干净素朴跃入诗篇,有些音符甜蜜酸楚湿润了眼角。
三
在家乡,有河流的地方有河套,大河套、小河套拥抱着村庄的清晨黄昏。
前河套老李家、后河套老张家、西河套老王家、东河套老赵家……河套是村庄上下纵横的地理标志。
沙子柔软晶莹、可以和水泥搅拌混凝土,河卵石光滑硕大、可以砌墙护院,河套相邻的丘陵地厚厚的黄土,是制作红砖红瓦的天然材料。
娶亲、生娃、盖房、喜丧事、打地基回填土的,总之,生活生产平凡的日子总是离不开河套。
谁家生娃了,大门上系一根红布条儿,儿媳坐月子婆婆给娃娃洗尿片。喇叭匠吹吹打打喜庆调,将新媳妇迎到轿上穿过河套送到新郎家。村里有老丧人的,车马人少不了纸牛、纸马、童男童女、电视、冰箱、小汽车、别墅等,生时有的,死了也都有,甚至超越在世的时候,每个村庄都在河套某个区域完成丧事仪式。水果、馒头也成了乌鸦、喜鹊、麻雀、田鼠等的食物。
有一年天旱,我们家的山井水不够吃,请来打井人打井,找寻了一处水脉,挖了五六米泉水咕咚咕咚涌出来,水泵抽水水不断流。按照打井人要求:我们从河套拉回沙子铺到井里,这样可以过滤水中杂质,井水至今喝起来甘甜清澈。
几年前我在孤家村马家店包扶贫困户,在村口看见一口辘轳井,我随手用手机拍下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对百岁老人坐在井台边晒太阳。
现在有了自来水,村里老辈人还是喜欢舀一瓢井水,烧水沏茶、淘米煮饭、浇浇花草,
村庄里保留一口老井,看见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笑的开心享受生活悠然的样子,沿着井台边青石板凹凸生长的苔藓,在日出日落岁月交替中,也仿佛有了鲜活的灵魂。
在河套附近的村庄里,动物、植物、以及百姓们,深深地爱着水、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似乎都知道井水长寿的密码。
四
石头也有春天,它也热爱着河流和土地。说石头之前,请允许我亲吻一滴来自唐代的雨水。品读诗圣杜甫《春夜喜雨》中流传至今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潜”字,携带三点水,从天空大地、从江河湖海、从春风十里中出现。一个“润”字,同样携带三点水,进入皮肤毛发、进入肺腑心灵、进入清澈眼眸。
春生万物,众生都需要春雨的滋润。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冰雪消融乍暖还寒的春日,阳光同雨水一样珍贵,河套边的河水也生出活泛楚楚动人的模样。
从春天开始,李家三兄弟从河里抱出一块块光滑的石头,开料、画活、雕刻,然后经历漫长的艺术创作过程,少则三五月,多则三百六十五天或者几年时间。他们已经习惯在机器轰鸣声中,在破料切料中规划形状,在剜脏去绺中寻找灵感,一次次完成割与舍的解读和重建中呈现玉雕的模样。
春日午后阳光暖洋洋有些慵懒和悠闲,我走进李家三兄弟的工作室,在这里目睹造型各异的玉色生香,没错他们从河里带回家的是石头中的美玉——岫岩河磨玉(珠宝鉴定属于和田玉)。和他们聊天,时间仿佛茶水氤氲中的香氛,浓淡之间品味不尽。他们把自己比喻成和石头(玉石)对话的人。他们兄弟经手的玉石数不胜数,玉料出自哪座山,哪个矿口,什么样的颜色纹理,硬度是多少,适合设计人物还是花鸟虫鱼等等,哥仨都一眼清。
细玉沟村白沙河发源于兄弟山,一山连三地。流域两岸,百姓们春种秋收和土地握手。玉石工匠们,祖辈口口流传着古人雨后晴日下河寻找美玉的故事。他们和美玉握手,在他们手里这些会唱歌的石头(岫岩河磨玉),是日月孕育的精华,是大自然的瑰宝,是非物质文化玉雕素活的传承。通过他们的手,一块块璞玉,变成一件件精雕细刻的玉雕作品。
白沙河以及河套两岸,盛产河磨玉和老玉,二者都是玉中的珍品。山中有玉,水中藏玉,百姓家的院落房屋下也都有玉的身影。早些年,打井挖出井中玉、翻新房屋宅基地挖出玉、耕田种地挖出玉、修路挖基础挖出玉……都是清一色的硬度高油脂好色泽美润的河磨玉。玉的价值没有体现之前,村民用来砌墙、压酸菜缸柴禾垛、回填宅基地,随便堆在院落或大门外,无人问津。后来经过学者,研究者,珠宝商的发现、宣传、收购。价值回归,现在越来越少,贵重的无结构的高于黄金价格,论克计算。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到村民们发现的时候,手里已经没有几块了。物以稀为贵,玉自古就是上乘的珠宝之一。
我曾在《南航画报》发表过一篇文章“会唱歌的河磨玉”。文中写道:有一块重达四百多斤的析木绿河磨玉,用手抚摸光滑温润;用眼观仿佛前世的恋人含情脉脉;用语言无法表达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细密,匀净,玉质坚密油脂度高……这些正是极品河磨玉的标志。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块河磨玉可以在任意位置敲打出音乐。
演示者用金属器具敲打玉的每个部位,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随着敲打轻重缓急不同,会发出强弱音拍。似山泉十里淙淙而来,又似从玉宇琼楼传来的天外之音。
美玉有灵性,能发出音乐声,是一块地地道道会唱歌的石头。如此品质细密,如此巨大形体,还是百年一遇难得一见。若有缘,与此玉相见,美的通透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细玉沟村白沙河两岸的河套,原本是草木葳蕤鸟兽聚集的地方,河水流过的喧哗,有着太阳月亮星星的宁静和热烈,在浓厚的乡土气息中,因为有玉不再平凡。村民们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吸引众多的人寻觅美玉。
五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万物有灵》一书中,有一段话:在家里摆许多玉,因为古书上有神食玉的记载,继续多聚精神写作,聚精才能会神。
读后惊讶和震撼,查阅资料了解到,《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百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频勰巳》钌街袢?,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
《山海经》上面的记载,说明食玉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传说,也是中华玉文化的源头。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大跳?;频垡院螅?/span>代君王崇玉者、食玉者也不在少数。汉武帝听说古人“服玉”非常兴奋,正和自己求仙问道追求长生不老不谋而合。晚年的汉武帝在建章宫修建巨大的柏梁台,承接天赐甘露同玉屑制成玉丸的“仙丹”。在《史记封禅书》记载:“于未央宫以铜作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取云表之露,拟和玉屑,服以求仙。”
再看《本草纲目》记载:有106种玉石可以“内服外用,治疗癫痫”,在《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玉石可以“除中热,解烦懣,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
读了一些零散资料,对玉文化还是有些未懂。2016年末,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有幸听到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文学博士、叶舒宪教授授课,内容是中国玉文化和中华文明方面,我们互相留了电话联系方式,一别八年没有联系。2023年有幸再次遇见,这次他是以第十六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专家组组长身份来到岫岩考察,一行十余位专家教授分别来自不同的高校和研究单位。叶教授身份有了变化,是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座谈会上叶教授介绍了本次考察宗旨:根据最新考古发现,亚洲玉文化的的起源与贝加尔湖至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玉文化密切关联。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玉器群,是东北三省的几个重要遗址,距今10000年至9000年。第十六次玉帛之路考察希望全覆盖这些重要遗址和玉器标本资料,为中华上五千年文化史新知识积累素材。
这次见到叶教授收获颇多,原来许多神话故事和玉石有关联,一些大学专门有神话学院进行研究。叶教授著作有《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55部??晌街鞯壬?,成果喜人。
考察期间,叶教授等人身体力行躬身实践,采集到实物标本,对岫岩玉在红山文化中的重要新发现有望整理成文发表出版。
华夏文化通过玉石之路再以丝绸之路通达世界,中国的玉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达至中亚、西亚,乃至西欧。汉朝也是将中国玉文化推向新高峰的时代。如今,一带一路连接古今,为中外文化、经济等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国中有玉,四方吉祥。石中美者玉为先。《礼记》: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从远古走来。玉之仁,玉之义,玉之智,玉之勇,玉之洁。玉文化在人类的生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长河奔流着,带着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和未来憧憬,我们希望在蔚蓝色星球上有更多的文明闪耀着光辉。
六
回到河流,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和故事,谁能想到石头也会飞。
长长的河套,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除了水里游的,就是砂子和河卵石,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是每一条河流都有玉,更多的是石头。
岫岩陨石坑是中国首个被证实的陨石坑,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古龙村罗圈里村民组。勘察表明,此陨石坑形态呈碗状,属于简单坑,直径1800米,坑深约150米,坑区基岩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地层。
陨石坑内一条溪流,呈S形状伸进哨子河流域古龙河段。村民老胡是土生土长的圈里人,一排红瓦起脊房东北民居,院落里升着五星红旗,在整个村落中格外醒目。和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一样,下田种地、上山放蚕、侍弄果园、养驴马牛羊、养鸡鸭鹅狗,是他们的“标配”农民生活。
住在这里的村民们曾怀疑过圈里奇特的碗形地貌,因为周边方圆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独一无二。生产生活中会发现一些疑似陨石,当地俗称“星星拉粑粑”。胡哥是早期的猎陨爱好者,也称作陨石猎人。帆布包、锤子、登山镐、磁铁,此外还有一辆125摩托车,构成他简易有效的装备。
随着科技发展,遥感卫星勘测发现这里地形与周边有明显不同,经过多年多批次考察,2007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开始对中国陨石坑进行探索,历时三年,成功证实中国境内第一个地外天体撞击构造——岫岩圈里陨石坑。
听说陨石值钱,许多人变身“追星族。”老胡避开众多猎陨爱好者去寻找的地方,在哨子河流域古龙河套两岸发现了疑似陨石,带回家把玩收藏。一些石质陨石、铁质陨石、石铁混合陨石住进了他的家中。在收藏交流中,他赚到了第一桶金。翻新了房屋,自建胡哥奇石馆展厅开通网络直播。除了原石,还开发出挂坠、茶壶、手球、盆景、人物摆件等。来参观、采访、考察陨石坑的人络绎不绝,胡哥在家里接待全国各地朋友,鞍山电视台拍摄的“北纬四十一度记录鞍山”大型节目系列片,有胡哥的专访,在央视国际频道播放。他没想到自己成了远近有名的“猎陨名人”,这些年他收藏的“石头”飞向各地。我有时候会在快手看见胡哥的直播,祝福他有更多的收获。
七
我们身体的河流,流过骨骼、皮肤、血管、神经,水分是身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水分,成人约占总体重的55%—60%,新生儿约占总体重的75%—80%,男性比女性约高5%左右。一组数据表明,人体离不开水。
写此文的时候看见一位朋友的朋友圈标题:“脑袋进水也不是坏事儿,最近有点儿缺水?!弊邢缚此⒌哪谌荩憾喑孕孪使?,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可以有效减轻炎症。人脑含水量在80%以上,缺水会损害大脑功能,干扰思维、情绪、记忆、甚至行为,多喝水真的可以减轻脑雾症状!
水对于人体、对于大自然,真的很重要,地球无愧于水球的称呼。我放下鼠标,给自己沏茶,顺便还削一个本地的红玉苹果,补水。大脑不能缺水,特别是创作者。
密布如绿色叶脉的河流,是鱼虾蟹鳖的乐园,也是鸟类的栖息地。胡哥所在的哨子河汇入大洋河,一路在山山岭岭中奔流不息,九曲十八弯陡峭升降中,连续形成多处深水潭、湾、汀,水流深入浅出缓急有序,深水区深度五六米以上可以行船,浅水区只有尺余左右我们当地俗称“哨口”。村民们依河畔居住,在河两岸耕种和上学经商,早些年出行划艚子或挽起裤腿蹚水过河。我的一位摄影朋友拍摄的“大洋河第一湾”“上学”二幅作品在某报获得大奖。尤其是小女孩扎着冲天辫戴着红领巾和父亲牵手过河的照片,让我久久难忘。
大洋河在东港境内入海,受到海水潮汐的作用,也有涨潮落潮。落潮是沙滩裸露的河套,涨潮一片汪洋。大洋河边打鱼人告诉我:鱼虾鳖蟹遵循农历的七上八下,时而逆水而上,时而顺水而下。在这里发生了改变,游到入??谇毫思缚诤K?,都要调头逆水而上,上游的下游的都汇聚此地形成丰富的资源。除了青草鲢鳙,还有稀有的虫虫鱼(重唇鱼)、白鳝鱼、鳌花鱼、海鲈鱼等。
候鸟迁徙为了寻找食物和繁殖,一路上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每年春秋两季迁徙候鸟路过停留,大洋河是候鸟迁徙的停歇地和补给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线路。有世界濒危的丹顶鹤、黑脸琵鹭、黑嘴鸥、黄嘴白鹭等鸟类,还有大雁、天鹅、黑尾鸥、银鸥、红嘴鸥、铁嘴、白鹭、鸳鸯等三四百种候鸟。
朋友喜欢钓鱼,常去大洋河钓场探钓。我和他结伴前行,遇见承包这片水域的李老板,一位高个子朴实干练,操东港口音的壮汉。他住大洋河东岸张粉房,每年在水里投放鱼苗,在河套边洒下玉米等粮食。取之于自然,也要爱惜自然,保持生态平衡。我在河套边看见一些保护鸟类的宣传标识牌。
晨曲是雾气缭绕的仙境,暮歌是夕阳余晖映长河。
能入海的河流,淡水和海水亲吻,生态环境优美,河套是水和小生灵们的床。省内外户外爱好者,来此拍摄鸟类,搭建帐篷露营。鸟鸣声声划过水波纹,飞入蓝天白云。
八
河套平行与河岸,一生与河流相依相伴,甘当配角,更像一位隐者。
芦苇丛站在河岸,一茬一茬轮回在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中,山还是青山,水还是绿水。人变了模样,从前河边打水漂的孩童,有几人还忆得芬芳的春天?
春雨贵如油,恰似一滴滴水墨。留给写书法和画画的春天,有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有桃红、鹅黄、柳绿、杏白的春梦,有悠然在人间的烟火。
河流之上优美的春天,有雨水和春风兄妹陪伴着,有些故事顺水流去,流传到更远的江湖,有些故事逆水而上爬上岸。许多故事如雨后春笋冒出头……
一起在河套玩耍的童年小伙伴都会唱《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冬雪、小满、小雪,也是我的一些朋友名字,好名字响亮好记。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小名石头,长得虎头虎脑,喜欢美术课。同学们至今见面都不喊他的大名,名字好像只是一个符号。多年不见,一日在某艺术报上看见写他的报道,文中介绍他是一位石头画专家。上学时候他已经在美术方面崭露头角,画的活灵活现有模有样,我们常常误以为是描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条件有限,连铅笔头都舍不得丢掉,用小刀拆开铅笔芯装在土制的“自动铅笔”中节俭着用,农村家庭几乎没有买彩笔的。他不但能画,还擅长制作手工。提线木偶、猴子爬山、废纸叠的手枪、高粱秸秆小车、竹蜻蜓、泥巴坦克、红薯藤项链、纸风车、纸飞机……取材和玩耍地方大多在河套,那时候大人洗衣、割猪草、砍蒿草、拉沙子和石子、挑水浇地都围绕着河套转,村庄的房屋一撮撮零零散散挨着河边。河套上下盛满了鸡鸣狗吠牛哞羊咩声音,还有村人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表情。
石头每次回家乡,都要到河边走一走。有时候顺手搭几个石头图形,久而久之受到启发,决定用美术的方式记录着村里的事和生活的发展。多年后他已经是某美术学院教授,业余时间研究在石头上画画,有平面的、有阴雕的、有阳刻的,他让美术走出宣纸和画板束缚,延伸到河卵石的自然纹理和形状,都是天然的手工艺术品,作品多次获大奖,大受欢迎。
他观察家乡生态的变化,用石头画表达着发现。利用节假日和休年假时间,常在河套上下搭建帐篷露营,身在自然中,与清风明月风霜雨雪同在,每一件作品都有他的亲身感受,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和热爱。
九
我们怎样走进河流,河流就怎样走进我们的身体。
河流像我们的另一个身体,有皮肤、骨骼、血管、神经;上下游、左右岸;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结构。
河套也是河流的一部分,它们一起组成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汇功能等方面。
河水流啊流,奔腾不息不舍昼夜。河水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动物和植物的运动非常重要,一代代人千百年来围绕着一条条河流,迁徙、定居、繁衍、生活。
群落、村庄、城市、历史到现代,仿佛一瞬间由远及近。
河套有时候隐形与河流,有时候裸露在河岸,无论孤独寂寞还是繁华喧嚣,河套始终保留对河流不离不弃的陪伴和热爱。
我的父辈和祖父辈们,至少保持着几百年的方言俚语、饮食习惯、民风民俗、手艺传承未变,为避免渐渐消失有些已经成为非遗?;は钅?。
乡愁如梦,故乡的河套与河流也许不能带给你财富,但是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每次外出归来,我喜欢到河套走一走,扑面而来河流的气息中感受生命和信仰,如果有月亮的夜晚,会留下一些新鲜的脚印。
上一篇:绝世木雕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