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王德才是一位诗人,我曾拜读过他的诗集《三朵花开》。那些诗句像他眸子里闪射出的真诚一样,深深地打动着我。
听说他创作了一部非虚构长篇散文《永远的大白狗》之后,我感到特别震惊。我也写散文,但大多数为千字文。能把一篇散文洋洋洒洒写成几十万字,这份功力,足令我望洋兴叹了!
打开这本《永远的大白狗》,生动的情节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从二哥把大白狗从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姑家抱回,到跟随老叔送大白狗去躲避打狗队;从大白狗智斗毒蛇时的勇敢,到挽救小草兔生命时的善良;从狩猎时的伤腿,到大白狗的离开……我的心随着作者的文字揪紧,难以平静。
王德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在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罢频剖狈郑┩A?,薄得都没有盖住地皮儿,仿佛雪花只是向人间热情地打了声招呼。夕阳在羞涩中被暮色渐渐淹没……”“夕阳要落山。西天的云彩化作玛瑙的河流……晚霞站在树梢,又悄悄地落在各家各户的房顶,无声无息地往下落,在家家户户的土墙上铺排着……把人世间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乡村,俨然一幅天然的风景油画。在夕阳的疼爱下,大白狗巴、小黄狗巴沉浸在甜蜜的幸福中……”“暮色是那么善解人意,给人间穿上了巨大的袍子,温暖地慈爱着人间的生灵。”
这些诗情画意的描写,在文中多处出现,见证了他纯熟的语言功底。
但是,我更觉得这本书里的故事像小说一样精彩。书中的故事围绕着人与狗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徐徐铺陈开来,而这份情感并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由无数带着体温的细节编织而成。作者笔下的大白狗,绝非符号化的“忠诚宠物”,它有自己的脾性:
比如同样是“咬”,主人带它训练时,它的咬纯粹是玩耍,它根本不真咬;而面对危险敌手时,它毫不嘴软,勇猛异?!?/p>
作者每次离开老家,去铁岭上学,大白狗都会送出来很远很远,久久不愿回去。劝它、哄它、撵它,乃至吓唬要打它,才能把它撵回去。它那依依不舍的样子,极不情愿的样子,低着头往家走又停下来不时回望的样子,深深刻录在作者脑海中,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醇,历久弥新,芳香四溢……
这些细节让大白狗的形象从纸页上立了起来。它不再是一只“宠物”,而是这个乡村家庭的“沉默成员”。它记得每个家人的脚步声,能从村口混杂的喧闹里精准辨出作者回家的动静;它懂得察言观色,能听懂主人的心思,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藏着对大白狗化不开的爱惜。
乡村生活的画卷在人与狗的互动中愈发鲜活。王德才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乡村,却用最朴素的感官细节,让那个北方小村庄的气息扑面而来,春夏秋冬,都因为大白狗的参与而有了温度。更动人的是乡村里的人情。他写父母,写三姑、老姑、老叔、哥哥,写老刘家大婶、老秦家三婶、老鲁家哥俩,这些人物仿佛就是我在乡下生活时的左邻右舍,让人感到亲切。
这些细碎的互动,让大白狗成了乡村社交的“纽带”——它的存在,不仅串联起一个家庭的日常,更勾连起整个村庄的温情,让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因这份朴素的善意而显得格外丰盈。
这部非虚构长篇散文,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生活画卷,质朴且深情,引领我们走进一段充满爱与温暖的往昔岁月。它以日复一日的寻常点滴,在时光的波涛里藏满了足以让人落泪的温柔。
王德才的文字有着泥土般的质感,他不刻意煽情,却让每个字都带着生活的重量。写大白狗真的老了,有时在院子里拉尿,作者联想到人到老年的情景,这是“万物有灵,生死如?!钡耐ㄍ?,却更让人心头发紧。
《永远的大白狗》不只是“一只狗的故事”。它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中国人记忆里的“旧时光”。在这个被短视频切割成碎片、被效率裹挟着往前冲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了“快速拥有又快速丢弃”,习惯了用点赞量衡量情感的重量,而王德才笔下的世界,却固执地保留着最原始的纯粹。那些人狗相伴的日常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每一个画面都洋溢着纯真的情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动物与人类之间纯粹而真挚的情谊。
我想,《永远的大白狗》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人与狗的故事,更是对过去生活的深情回望,对童年记忆的珍视与缅怀。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一部作品宛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感受到生活中最纯粹的情感力量。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岁月流转,那些曾经的温暖与陪伴,都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我们都是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