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新兵3月16号(也就是明天)起运,一整天我和妻子都在等待确切的消息。晚上8点,儿子打来电话,说他们明天早上8点10分在沈阳北站乘坐高铁奔赴部队。放下电话,我和妻子把明天带给儿子的一些吃的、喝的、用的东西又检查、整理了一遍,生怕落下任何一样。
儿子是在3月1日正式开始参加役前训练的,一进入基地,手机由班长统一保管,同家里完全失去了联系。役前训练跟新兵连一样,生活节奏快,作息有规律,训练强度大,对应征青年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都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役前训练的第一个星期,对孩子们来说是最难熬的一个阶段,会有部分青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合格,从而与参军无缘。只要能够坚持到第八天,走兵的把握就十有八九了。
孩子参加役前训练固然辛苦,但对家长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煎熬。儿子从小到大除了上大学,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家,好多事情还得我们替他操心。他能不能照顾好自己?训练能不能吃得消?半路会不会被退回来,等等,都是我们连日来所牵挂和担心的。
在忐忑不安的等待和期盼中,儿子终于在8日晚上给家里打来电话。我和妻子激动不已,尤其是妻子一个劲地向孩子问这问那。儿子说要填报入伍志愿了,领导允许他们跟家长商量下选兵种的事。儿子急切地说,班长只给了他们每人20分钟通话的时间,快抓紧帮他研究报志愿的事吧。从儿子说话的语气中明显感觉到,短短几天,他的思想有了明显变化,成熟、懂事了不少。经过一家人紧急研究,最后,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并支持他报了自己所向往的部队。
儿子参军的想法是在他高考的时候萌生的,当时想报考军校,因为成绩不够理想便上了普通大学,但他当兵的愿望始终很强烈,也很执着,计划在完成大学学业后就去当兵。平时,他注重体育锻炼,每天坚持健身、跑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默默地为参军做着准备。
儿子2025年下半年就要大学毕业,原本想在秋季参军,但他当兵心切,便报名参加了春季征兵。经过资格审查、体检、政审等多个环节的层层筛选,他顺利地通过了每一关,役前训练综合量化成绩排名也遥遥领先,教官们夸他是应征青年中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报完志愿的第三天晚上,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他如愿以偿,被自己所心仪的部队选上了。儿子很开心,我和妻子同样兴奋不已。显然儿子经受住了役前训练近似严苛的考验,军营的大门正在徐徐地向他打开。
在接到参加役前训练的通知后,儿子把电脑里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全部删除,并将电脑开机密码告诉了我,还主动到理发店将自己的头发剪的很短。由此可见,在当兵这件事情上,他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态度坚决,义无反顾。
儿子明天就要离开家,离开我们了,此一别,再见面或许就是在两年以后了。当天晚上,我和妻子早早上床休息,并设定了闹钟提醒??墒牵页俪偎蛔啪?,妻子也一样,一会儿一翻身。好不容易迷迷糊糊睡着了,我突然一下子醒来,时间已是凌晨3:30,这个时候儿子已经登车从训练基地往市里来了。当晚的室外气温在摄氏零下六七度,他穿的衣服多不多?起大早困不困?早饭怎么解决?我再无睡意,满脑子想的都是儿子。
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孩子安好,对父母、对一个家庭来说便是晴天。儿子2003年初出生,他的到来,带给我和妻子的除了惊喜,还有惊吓,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2002年妻子怀孕,前期身体检查一切正常,不料在后期突然患上了妊娠高血压,还没到正常孕产期,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剖腹产手术。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五斤一两,又瘦又小,在保温箱里整整待了两天。看到孩子这副模样,我心里不禁有些难过和担忧。岳母安慰我们说“有苗不愁长,会长成大树的。”
令人没想到的是,儿子出生半年后,身体多个地方出现了浅褐色的斑点,就连脸上都有。我和妻子抱着孩子去一家妇婴医院做检查,一位老大夫煞有介事地说,孩子得到可能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病——神经纤维瘤。这位大夫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令我的大脑当时一片空白,感觉天都要蹋了。我们坚决不相信,带着孩子到省城一家大医院继续做检查。同诊室的两名医生看过孩子的身体后,一个怀疑是神经纤维瘤,另一个坚称不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我们又带着孩子来到一家市级皮肤病专科医院。接诊的赵医生听完妻子的“哭诉”,仔细检查了孩子的身体,最后十分肯定地说,孩子身上的斑点是色素荨麻疹,压根就不是什么大毛病。她还教我们用手指头磨擦孩子皮肤上的斑点,看看是不是会鼓起来。我们按照她说的一试,果然如此。赵医生安慰我们说,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候,疹子自然就会下去,大可不必担心。我和妻子喜极而泣,悬在心里的一块巨石终于落下,多日来笼罩在心头上的阴云也一下子消散了。正像赵医生说的那样,随着年龄增长,儿子身上的疹子颜色越来越浅,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全部褪去了。
经过这场虚惊,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人生没有了过高的企望和要求,只是希望他一生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如此就知足了。
时间一晃22年过去了,我们的儿子已经长成了身高1米8的大小伙子,他三观很正,没有不良嗜好,很有爱心和上进心。当我最早鼓励他参军报国,到军营建功立业时,他欣然应允。儿子能够顺利入伍,令我这个有着13年军龄的老兵深感欣慰和自豪。
刚过5时,我和妻子就开始穿衣起床,洗漱、收拾东西,准备早点去车站跟儿子见面。说实话,妻子的内心里是舍不得让孩子去当兵的,因为他知道,当兵就意味着吃苦,过异于常人的生活。在儿子当兵的事确定下来以后,她已经几次偷偷掉眼泪。出门前,我一再嘱咐妻子,看到孩子后,表现得不要过于激动,更不要流眼泪,母子连心,那样会影响到儿子的心境。
6时30分,我跟妻子来到沈阳北站候车大厅。车站专门辟出一处新兵专用候车区,候车区的大门口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通过电话联系,身披“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绶带,胸前佩戴大红花的儿子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吹轿颐堑囊凰布?,他流泪了,说话声音哽咽,像受了莫大的委曲似的。半个月不见,孩子瘦了,也黑了,腰板倒是挺直了不少。我和妻子急忙上前一边一个拉住了儿子的手,安慰他、鼓励他。自古伤情多离别。说话间,妻子已是满脸泪水,我的眼泪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接兵干部只给了孩子跟家长三分钟的见面时间,本来有一肚子的话想对儿子说,可是这一刻我鼻子发酸,嗓子眼发紧,只是简单地嘱咐了他几句,好多心里话没有讲出来。
三分钟见面时间很快到了,儿子非常守规矩地向大门里走去,他一步三回头,不停地擦拭眼泪。儿子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是到几千公里外的南方。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呵护,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未来,他难免会产生一丝丝迷茫乃至恐惧——作为曾经有过这种经历的我,深知这一点。我们在电话里不断地为他打气、加油。儿子也懂事地叮嘱我们要保重身体,不要对他太牵挂。
7时40分,在接兵干部的带领下,儿子和其他新兵一起开始有序地检票进站。所有前来送行的人们,不停地同孩子们挥手道别,许多人的眼中都噙满了泪水。我想,这眼泪中除了饱含着不舍和牵挂,还有着自豪和喜悦。是啊,孩子们长大成人了,能够扛起肩负的责任了。即将步入军营的他们,已经不再是父母面前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宝宝了。他们就像一只只羽翼丰满的鸟儿,可以离开温暖的家,独自成长,自由飞翔了。
人,终究是会长大并要融入社会的,将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儿子,呵护了你二十多年的爸爸妈妈今天终于将你放手、放飞了,去军营里追求你的梦想、谱写青春华章吧?!吧镉辛说北睦?,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相信在部队的这座大熔炉里,你会百炼成钢,最终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人生的路很宽,天空很高远,你尽情、勇敢地去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