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一条河流滋养出的鲜活文脉
——朝阳“小凌河文学现象”探析
来源:朝阳日报 | 作者:郑文革  时间: 2025-07-18

?  当“西海固文学现象”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生动写照时,在朝阳大山深处,有一条与朝阳母亲河大凌河相对称的河流——小凌河,也同样孕育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现象。这条全长仅213公里的河流,在朝阳境内118公里的流域中,走出了6位中国作协会员、近40位省作协会员、百余位市作协会员,出版了近百部(册)各类体裁、题材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与“西海固文学现象”遥相呼应的“小凌河文学现象”。

  这种现象级的文学勃发绝非偶然。正如西海固的贫瘠催生了文学的丰饶,小凌河流域也因其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成了文学的沃土。

  小凌河发源于建昌县谷杖子乡雹神庙村清泉寺。小凌河从建昌县谷杖子乡进入朝阳县境之后,取东南流向,经朝阳县东南部的瓦房子、六家子、羊山、尚志、黑牛营子、二十家子、东大屯、根德、松岭门等9个乡镇。朝阳市域内的小凌河全部在朝阳县东南部的农村经过,流长为118公里。流域内朝阳县共15个乡镇,即除小凌河流经的9个乡镇外,流域内还有清风岭、北四家子、七道岭、西营子、王营子、南双庙等6个乡镇。就是这样一条平常的河流,文学却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成长、蔓延。笔者经过调研,归纳出以下原因:

 厚重的文学基因

  小凌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土壤深厚,民间文学传统丰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者。在小凌河流域,魏营子文化因1970年秋最早发现于朝阳县小凌河流域的六家子镇魏营子村而得名。中国作协会员、农民作家魏泽先就出生和成长在魏营子村。魏营子文化与周邻地区同时期张家园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诸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构成了一个兴起于殷墟二期或略晚,强盛于商代晚期和西周的诸考古学文化长城文化带。小凌河流域还有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滋养。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的赵尚志,不仅仅是一位抗日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文人,他的《白山黑水·调寄满江红》,气壮山河,朗朗上口。清风岭这块日本侵略者从未占领过的“中国地”也给作家提供了不竭的文学源泉。

  小凌河流域文脉传承久远,太远的历史未深入进行考证,但目前有据可查的是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朝阳县北部的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举人许植椿,其《许植椿诗词选手抄本》曾出现在同时期小凌河流域黑牛营子乡的书香世家倪家,这足以昭示着小凌河流域文脉延续会较之更早。

  朝阳小凌河文学现象的出现,让人想到著名作家萧军。萧军1907年生于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而沈家台镇北面是大凌河,南面就是小凌河,下碾盘沟村距朝阳县小凌河末端的松岭门蒙古族乡不到十公里,所以说小凌河流域作家辈出,不仅出作家、还出名作家。

 多维共振的创作生态

  朝阳县小凌河流域的农民作家群体,是辽西大地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朝阳市有省级以上会员共345人,而小凌河流域就占了44人,此外小凌河流域还有市作协会员近百人。小凌河流域作家群体构成,不单单是狭义的出生在小凌河流域的作家,还应该有在此生活过、工作过、得到小凌河流域厚重的文化土层供养的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怀揣文学梦想的农民朋友,在辛勤劳作之余,拿起笔杆,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描绘家乡的山川风物、人情冷暖,记录时代的变迁脉搏。他们从泥土中汲取养分,在生活中捕捉灵感,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深厚乡土情怀的“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群”。此外,小凌河流域不仅孕育了坚守土地的农民作家,也走出了许多在朝阳市、辽宁省和全国文坛崭露头角的作家。他们有的出生在小凌河两岸,长大后走出小凌河;有的参加工作后来到或曾经工作在小凌河这片土地上,喝过小凌河的水,得到小凌河文脉的滋养和文学氛围的熏陶,作品里流淌着小凌河的水声。小凌河流域作家群体现象,是朝阳本土文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素人写作蓬勃发展的一个有力印证。

  这一现象的形成得益于三重滋养:

  ——文学人才优秀,文学生态优质,农民作家、基层作家和作品得到扶持。朝阳市有良好的文学生态环境和氛围,一些农民作家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为有所成就的文学人才,除与自身努力分不开,更是与多年来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精心培养分不开,与作品发表园地多有直接关系。朝阳县位于朝阳市郊,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多年来朝阳市文联频繁的文艺采风、写生、送文化下乡活动,熏染了乡村民风,一些农民开始舞文弄墨。

  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文学,勤于笔耕,互相学习进步。基于小凌河流域特有的地域文学特质,这里出现了许多农民作家。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热爱土地,勤劳农耕,也热爱文学,勤于笔耕。繁忙的田里劳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小凌河流域的农民作家,写乡土文学作品的、写红色文化的、写民间故事等各类题材,他们的作品涵盖散文、诗歌、儿童文学、小说、文学评论、剧本等各种文学体裁。在文学创作上,他们互相学习切磋,比学赶帮,一人有作品发表,其他人紧随其后写出精品发表。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又一直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作家从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然后走出这片土地,一直用文学回报这片土地;而他们因这片文学热土的滋养而成为中国作协、省作协、朝阳市作协会员。在这里,农民白天耕种土地,夜晚提笔写作;教师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用文字记录生活;年轻人走出小凌河,却始终以文学回望故土。如李铭文学之路起点的长篇小说《民办教师》、魏泽先的《大雁往北飞》、李广智的“新辽西派”散文、陈雨飞的散文集《乡野放歌》、周莲珊的冰心儿童文学奖作品《雪狼白蹄儿》、朝阳历史上第一个出版长篇小说的女作家刘丽华的《月落青山》、商志福关于《枣山沟》的诗歌,都是小凌河流域这片土地里长出的文字。

  ——小凌河流域文学氛围好、文学活动活跃。一是农村文学社团及文学活动多。早在2007年,松岭门乡农民朱振山等人,组织边塞文艺社,主编全国第一个民间文艺杂志《边塞文艺》。该刊发表农民文艺作品,在辽宁乃至东北引起广泛好评。多年来,小凌河流域的农民作家魏泽先、周莲珊、陈雨飞等,因乡村农家大院、热炕头、田园风光的特点,邀约或作协组织作家到其家中开展采风、研讨等文学活动不计其数?!度嗣袢毡ā吩?014年6月5日以《辽宁朝阳有40多个农民文学社》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其中重点介绍了朝阳县小凌河流域的农民文学社团活动。小凌河流域作家还经常举办笔会活动。2001年,朝阳县作协在北四家子乡毛秦营子村林自仁家举办了历时一周的“凌河之夏”文学创作笔会,来自全市的30多位作家,包括农民作家魏泽先、周莲珊、陈雨飞等都参加了这次笔会。二是校园文学社活跃。受地域文化影响,加之小凌河流域作家的乡土和文学情结,小凌河流域的学校也非常重视文学人才的培养。较为突出的是尚志红军中学的小荷文学社。朝阳县尚志红军学校小荷文学社成立于1985年9月。40年前,十几个乡村初中生与语文老师赵清余、武兴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小荷文学社,他们买来钢板、蜡纸、油墨,印出了第一张《小禾》报。从1985年到2017年,赵清余老师32年如一日,执着于文学创作并深耕《小禾》这片沃土,使小荷文学社成为朝阳县的一张文化名片。2017年9月,刘向臣老师接手小荷文学社及《小禾》报编辑工作,对《小禾》进行了全新改版,《小禾》报再次呈现了全新面貌。40年来,小荷文学社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文学人才。编印《小禾》作文报316期;小荷文学社中赵清余、修树武、陈雨飞3人加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有8人加入省散文家协会、省电影家协会,有数十人加入市县作家协会、楹联家协会;王德胜、于维田、冯建军都是朝阳市作协会员,他们都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里从事文字工作的骨干。受小荷文学社的影响,市作协会员、尚志车户沟和范家沟小学校长于维田不仅个人勤奋写作,而且在学校创建了《星语》文学社,把文学的种子播进更小孩子的心灵。

  ——文学创作机制创新,平台优越。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年来省作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对农民作家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和文学群体现象,得到省市宣传部门、文联和作协的高度关注,多部门组织人员、专家到小凌河流域作家群体中进行走访、调研,给予市作协大力支持,并为小凌河流域作家群体未来的培植发展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特别是2025年6月20日,省作协聘请省内知名评论家,在小凌河流域的尚志乡农家书屋举办了“小凌河流域作家群文学实践与时代价值”专题研讨会,足见对“小凌河文学现象”的重视。多年来,市文联和市作协组织专业作家、编辑帮助农民作者修改作品、召开作品首发式、研讨会。比如市文联、市作协为魏泽先的散文集《大雁往北飞》召开研讨会,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原《辽西文学》主编、一级作家邸玉超为朱振山的《大官屯》、陈雨飞的《乡野放歌》作序,为魏泽先的作品写评论;省特邀评论家秦朝晖为几位农民作家专门写过评论文章。此外,市县文联和作协等部门力所能及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农民作者一些帮助。市文联帮助农民作者解决就业和生活困难,例如,农民作家陈雨飞曾被市文联聘用7年,当资料员,不仅为他提供很好的创作环境,对维持其生活提供了必要保障。其他如,市文联等部门赠送给朱振山创办的边塞文艺社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市作协多次开展慰问看望农民作家活动。小凌河流域文学现象的形成,《朝阳日报》牛河梁副刊、《辽西文学》成为孵化器,让农民作者作品有了展示的平台。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乃至朝阳市的作家,首次正规期刊发表的作品大多是《朝阳日报》的文学副刊牛河梁版,几代牛河梁副刊编辑,都是省以上作协会员,他们注重基层作家的培养、善于发现文学人才、热心于扶持农民作者和基层作者,凡是农民作者作品,优先发表。市文联主办的内刊《辽西文学》从《庄稼人》起步,持续办刊50余年,同等水平的作品,农民作家、基层作者作品优先发表,使农民作家和基层作家的创作日渐成熟,队伍日益壮大。三是设立了朝阳市作协农民作家创作基地。针对现在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居所和农村走出去的农民作家绝大多数在大凌河所在的朝阳市区内的现状,又兼顾其他县(市)区农民作家参加活动方便,2022年,朝阳市作协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设立农民作家创作基地。该基地运行三年多来,每年至少开展四到五次农民作家作品、乡土文学作品研讨会、采风等,让作家们非常受益,也极大鼓舞了全市农民作家创作热情,各地农民作家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最为突出的是凌源市北炉乡农民诗人、省作协会员何桂艳,诗歌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常有诗歌作品在《鸭绿江》《诗选刊》《飞天》等发表;北票市大山里的农民作家、省作协会员沈德红的文学作品也常常在各类报刊发表。此外辽宁省作协会员、建平县榆树林子镇女作家李晓梅,朝阳市作协会员、朝阳县东大道乡农民作家王宗文,都是农民作家中的典型。

  此外,朝阳县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小凌河流域各乡镇的农家书屋,设施完善,书籍种类繁多,让当地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阅读。阅读的普及,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群众基础。

 鲜明的代际传承特征

  近年来,小凌河流域的李铭、魏泽先、周莲珊、朱振山、李广智、陈雨飞成为农民作家的优秀代表,李铭更是因文学创作成绩,被辽宁省文化厅破格录用。目前,或出生、或成长、或工作和曾经工作在小凌河流域的作家群体阵容强大,各级会员数量较多,而且年龄结构较为均衡。以秦朝晖、李铭、魏泽先等名家为引领,70后作家修树武、文晓辉、邹本峰、米小华等,80后作家张凤伟、邹世昌、慕万冬、韩晓燕、刘颖等新生代已崭露头角,90后苏笑嫣、秦灵静、赵吉刚、周舒畅等子承父业,形成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全体裁创作矩阵。特别是1993年出生的蒙古族青年作家苏笑嫣,她的父辈祖祖辈辈都是朝阳县域小凌河末端松岭门蒙古族乡人,她和母亲娜仁琪琪格,都是中国作协会员。苏笑嫣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文学博士,鲁迅文学院第4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第13届《十月》诗会、第一届北京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青春诗会”代表诗人。年仅32岁的苏笑嫣,已出版个人文集9部,成为目前国内具有影响的青年作家,获得诸多奖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朝阳小凌河流域的文学传承呈现出鲜明的代际特征。林自仁、林向阳、林爱华父子(女)的“文集书系”,展示了家庭内部的文学接力;秦朝晖和秦灵静父子、周莲珊和周舒畅父女、赵清余和赵吉刚父子,都是子(女)承父业;苏笑嫣与母亲娜仁琪琪格的“母女作家”现象,体现了女性写作的传承;“小荷文学社”40年来培养的数代作者,则构建了校园文学的传承谱系。这种代际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重复,而是如小凌河的流水般既有连续性又有变异性,形成了小凌河流域独特的文学生态系统。

  总之,朝阳县小凌河流域农民作家和作家群体这一文学现象,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区位的得天独厚,又有个人的执着努力,是新时代辽西农村文化发展的生动体现。这一文学现象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推动了朝阳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代,“小凌河文学现象”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最本真的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不一定诞生于繁华都市,也可能来自田间地头;优秀的作家不都是科班出身,也可以是握锄头的手拿起笔杆。从宁夏西海固到朝阳小凌河,乡土文学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

  今天的小凌河流域,文学依然在生长。农民作家仍在写作,年轻一代的作家正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文学热土,会发现其背后蕴藏着地理与人文的深刻互动,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个体与群体的共生共荣。

  小凌河的流水不会停歇,文学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这里的作家们,用文字记录着土地的变迁、乡村的悲欢、时代的回响。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而“小凌河文学现象”也将载入朝阳乃至辽宁文学史册,闪耀出璀璨光芒。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