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永元近影。
火车驾驶室里,炉火映红了年轻司炉的脸庞。田永元弓着身子,一锹接一锹地将煤块送入炉膛。那是1970年代的东北铁路,司炉的臂膀在岁月的磨砺中变得结实有力。后来他成为一名火车司机,在火车头里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那段与火车朝夕相处的日子,也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最深厚的根基。那些铭刻在记忆里的汽笛与轮轨声,最终都化作他笔下最鲜活的文字,沉淀下日后创作的厚重底色。
炉火淬炼
从司炉到诗人的成长之路
初中时期的田永元就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每个周末,他都会准时来到县图书馆,沉浸在《长江文艺》《芒种》《鸭绿江》等文学期刊中,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在他家附近的小人书铺里,《三国演义》《悲惨世界》等名著被店主拆分成一本本小册子供出租借阅,每本租金一分钱。田永元每天都会花两分钱租两本,认真阅读后还经常给小伙伴们讲述书中的故事。这种边读边讲的方式,让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1965年初中毕业前夕,他开始尝试写小说,并逐渐燃起当作家的愿望。
1968年,田永元从锦州铁路司机学校毕业,正式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从给煤工干起,一年后成为司炉?;道锏睦投惫馐悄敲椿鹑刃量?,但他依然保持对浪漫的追求。晨起,他总会在住处旁的小树林中拉小提琴,悠扬的琴声成为艰苦劳动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繁重的工作并未消磨田永元的创作热情。他选择用诗歌记录生活,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正适合在工间片刻捕捉灵感。在等车的间隙、在行车的空当,每当激情到来时,他便写上几句。那些真挚的文字道出了铁路人的心声,工友们争相传阅他的诗作,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讨论,成为支撑他继续创作的重要动力。
一次,列车夜间停车上水,田永元拖着疲惫的身躯爬上水柜添加防冻药剂。当他登上水柜顶端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清醒:繁星与信号灯交相辉映,皎洁的月光洒在绵延的铁道线上。就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东方地平线突然跃出一轮红日,晨曦瞬间照亮了整个站场。田永元情不自禁地向着朝阳呐喊,这一刻,他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铁路人的骄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钢铁巨龙才得以驰骋在祖国大地上。
“让我们手挽着手阔步前进,听!每一声笛响啊都是热情的邀请?!薄鞍。〕德止龉?,战歌隆隆,好威武的队伍啊,个个是英雄!”这些铿锵有力的文字,源自田永元扎根基层的经历,字里行间满是被劳动激发的、最平铺直叙的激情,记录着铁路人最真实的热血与担当。
笔墨耕耘
凝结时代印记的创作旅程
从司炉到原锦州铁路局总工程师室科员,再到《沈阳铁道报》副主编,田永元始终保持着双重身份——既是兢兢业业的铁路工作者,又是笔耕不辍的文学创作者。后来,田永元参加了文学进修,自此开始专职进行文学创作。绚烂的生命如火,燃烧在他的心头,也燃烧在笔下,呈现为一篇又一篇展示铁路工人风貌的作品。田永元先后著有《旋转的年华》《我呼唤天真》等5部诗集、《神仙王国里的酸甜苦辣》《大陆的厂长和香港的老板》等6部报告文学以及1本小说集。
田永元始终热爱铁路事业、歌颂铁路事业,这份热爱也获得了丰厚回馈。他被评为一级作家,累计获奖数十次,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近400万字。作为中国铁路文学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他曾任《中国铁路文艺》主编、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等。最令他珍视的,始终是铁路职工对他作品的认可与支持。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田永元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敬畏。他常说,自己笔下的每一个铁路劳动场景都是历史的见证,而他不过是这些故事的记录者?!霸谖按蟮奶肥乱得媲?,我永远是个‘小学生’?!闭夥萸暗淖颂?,折射出他对铁路文学的深刻理解——唯有俯下身来,才能真正听见钢轨的脉动,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2015年,他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田永元自选集》(全4册),包含散文卷、报告文学卷、诗歌卷和小说卷,收录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的经典作品,是他对自己此前创作的实践检验,也成为体现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文本,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和铁路职工的好评。
履践致远
文学精神的承续与期许
谈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田永元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深度的人?!?979年,李国文和田永元参加了铁道部某采访团,两人一见如故、互相欣赏,从此结下深厚友谊。田永元经常去北京拜访李国文,见面后,他们总是争分夺秒探讨文学创作。每当田永元请李国文看自己的文章,李国文总是认真修改,原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这份真诚。二人也时?;ハ嗤ㄐ?,在信中对彼此的写作事业进行鼓励,谈论各自在创作过程中的体会。
李国文在一封写给田永元的信中写道:“搞写作,来不得半点虚假?!碧镉涝钌蠲亲?。田永元说,与李国文的交流,让自己的文字在慷慨激昂中更添细腻,在情绪饱满的基础上增加了含蓄的表达,这种影响深远而持久。
早些年,田永元在《人民铁道》报《汽笛》文学副刊上多次发表文章。虽然2023年起他已很少写作,但作为《汽笛》的老作者,他一直在关注着《人民铁道》报等铁路媒体的发展。他特别期待铁路媒体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入挖掘一线职工故事,全方位展现新时代铁路发展的壮阔图景。在他看来,真实、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基层叙事,永远是铁路文学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与共和国同龄的田永元已经76岁,他坦言,自己年纪渐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逐渐落伍。但他仍在积极充实自己,追赶时代的浪潮,不断学习新的事物、增加新的体验,并随时准备将不断沉淀的自我写进文字里。他常引用陈毅《赣南游击词》中的名句自勉:“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从司炉到铁路作家,田永元用半个世纪的笔墨,见证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沧桑巨变。这位老铁路人笔下的文字始终澎湃着对铁路事业的挚爱和对劳动的自豪,这份情怀历久弥新,也将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