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中国文学何以“现代”
——评《现代的形成与拓路——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
来源:文艺报 | 作者:张维阳  时间: 2025-09-10

?  新世纪以来,陈晓明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叙述自洽。他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和《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等著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境遇进行了有效的解释和细致的描述,完成了对中国文学发展道路的梳理和解读,呈现了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独特经验。到了这套《现代的形成与拓路——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陈晓明等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反观百年中国文学历史,对中国文学现代性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转型和精神建构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盘点和汇集,这是在讲述和捏合历史之后,对百年中国文学历史中文化精神的凝炼和提取。这套书由陈晓明主编,由其制定研究框架和书写思路,并撰写了长篇的导论,各章节由众多北大学人独立完成。这些作者是相关细分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安排让每个议题得以深入地讨论和展开。作为主编,陈晓明设计了传统、世界、大众化、伦理、民间和新媒体等几个面向,考察百年文学对现代中国人价值观、世界观、伦理观、审美习惯、情感方式的影响和形塑,力图在确证百年中国文学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以文学的方式,为中华文明传统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寻找可能。

  无论用后现代的理论解释先锋文学的创作,还是用现代性的理论梳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脉络,陈晓明的批评和研究总是有着鲜明的世界眼光。世界文学是其研究和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参照。对这套书的设计,陈晓明延续了其“世界性”的研究思路,这套书通过国人对中西体用的认知、中国文学“走进世界”的经验模式、世界文学的译介、中国文学的翻译传播、中国作家笔下的世界图式、全球化语境下中外文学的交流等几个话题,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对百年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互动历程进行了梳理,勾勒出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当然,陈晓明对世界的关注和强调并不是要证明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追随和附和,而是要呈现中国作家在遭遇“世界”之后,如何将世界优秀文学创作经验融入个体的创作实践,汇聚时代精神之后实现对传统的激活与再造。也就是说,陈晓明强调世界性是为了突出百年中国文学的本土性,有世界文学作为参照,才更能突出中国文学现代演进的独特性。其中最突出的案例,是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创作。在陈晓明看来,西方现代以来的文学,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关于文化的书写传统,是内面向的,是关于人的精神心灵与信念的书写。而在中国,史传传统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总是通过家族叙事表现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和文明更新的轨迹,成为国家民族的寓言,陈晓明称之为“文明叙事”。这样的命名一方面是和西方文学的“文化叙事”相区别,更重要的是,陈晓明通过这样的概念,明确了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中国文学的价值追求,在西方文学的体系之外,再造了文学的评价标准和审美逻辑,回应了对中国文学质疑的声音,凸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面对世界文学的独特性、殊异性和主体性。

  除了世界性的视野和本土性的眼光,前瞻性也是陈晓明等作者学术研究的重要特点。在这套书中,陈晓明通过观察以新媒介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当代人文的影响,以文明史的视野反思和重构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和功能。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的兴盛以及视听艺术的发达,让他预见到中国文学连同世界文学都将进入一个文学与科技文明结合在一起的新世代。在这样的世代,被视听文明所解放的感性或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导方式。陈晓明对视听文明时代文学虚构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松动表现出了忧思和疑虑,但他对文学并不悲观。他认为这种根本性的变革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终结,未来的文学或将超越西方文学关注个体意志的表达,也将突破中国文学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其主题思想、感觉经验和表现方式都将被重塑和更新,文学的经验将幽灵般贯穿于视听文明的表意方式之中,以人类共同的命运为探索方向,以新的方式继续肩负传递人类文明的重任。

  除了以上这些,这套书讨论的范围没有局限于百年中国文学文本的内部,而是将文学翻译、文学媒介、文学出版、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影视、学科建制、大众文化等论域纳入了讨论的半径,在百年中国的文化生态中审视百年中国文学,还原了百年中国文学生产、传播和变革的主链条,立体而全面地盘点了百年中国文学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前瞻了中国文学未来的样态。

 ?。ㄗ髡呦瞪蜓羰Ψ洞笱е泄幕胛难а芯克淌冢?/p>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