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亿万年前,暗夜里的精灵
煽动风的羽翼,夹雷带电、穿筋透骨、幻化成火
照亮了人类世界久远的文明。
——给石油
如果不是来到全国最大的高凝油生产基地,你肯定不会见到这样特殊的石油:67℃的凝固点,世界罕见,不必费心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冷却,在常温下就凝成了固态。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石油又是怎么开采出地面的呢?
70年代初,当人们发现在世界石油的大家族中,还有这样一个性格迥异、珍贵异常的兄弟——高凝油时,人们就为了它的开采而伤透了脑筋。
其实,对于高凝油,那时候的许多人包括石油专家都是陌生的,其凝固点髙出常规,没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根本无法进行开采。
有人说,这是一种性格倔强的石油,倔强到从不听从人的摆布;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昂贵的石油,昂贵在它的髙含蜡量和经济价值。而在世界众多的高凝油油田中,尤以后来发现的沈阳油田的高凝油凝固点最高?!∷姆⑾趾涂墒侵泄妥呦蛳执谋曛荆梢运?,中国的石油工业自此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
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审视的目光回眸历史。也许,沈阳油田开发建设30年的艰辛历程用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是肤浅和苍白无力的,但它是过去以及现在千千万万石油人的心血,是一段寻梦、追梦、织梦、圆梦的艰辛过程,这段历史应该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石油人的记忆中。
(一)寻梦
故事要从辽宁省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大民屯开始。
作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个地方小镇,它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唯一的亮点就是位于我国著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省会沈阳市西北35公里处。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中国普通农民所特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生活,没有人会想到,这里的地下会蕴含着惊人的石油宝藏,更不曾想到多年以后,这里会因出现一座令世人瞩目的新兴石油城而使他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时间要追溯到公元1955年的3月。
虽然正是初春的季节,祖国的天空却经历着一场空前的贫血危机。过早地被外国专家下出贫油结论药方的中国石油地质部正组织物探队挥师北下,进行着以寻找煤和石油为主的综合物探普查。
那时候,几乎每名物探队队员和石油工人都坚信,中国的土地这么大,不会没有石油。
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了松辽平原上的大庆油田。1960年,大庆油田进入了全面开发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地质物探队隆隆的炮声也打破了大民屯的寂静,此后,物探队对这一地区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物探普查,直至1964年终于发现了大民屯凹陷。
这段历史并不惹人注目。
1971年3月22日,当第一口探井沈1井在这里开钻,找油人仿佛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般发现了石油??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石油啊,他们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尽了各种方法,好不容易将石油抽到地面,眨眼间却凝成了一堆油坨子,任你脚踢足踏,刀劈火燎,就是无动于衷,人们刚刚绽放的笑容瞬时间就凝固了。
也难怪,这是凝固点高达67℃的石油啊,比在此之前以髙凝固点著称于世的美国阿塔蒙油田和前苏联乌津油田的原油凝固点还要髙出15.3℃之多。这么髙凝固点的石油许多人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开采了。相继钻探的几口井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1973年至1980年,这里的高凝油如一块神秘的未知宝藏沉睡地下,且一睡就是7年,而在这期间,祖国各地关于石油的消息却捷报频传,高凝油却因为它倔犟的脾气似乎正在被人们所淡忘。
辗转到了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会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标志着一个科技的春天来到了,大民屯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契机。
曾几何时,人类的肢体力量在社会性劳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口数量的多少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体力量的大小,面对国外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毛泽东同志曾对战争狂人赫鲁晓夫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们要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就是用人铺我也能铺到莫斯科红场。那该是何等的气魄!但是今天,人们同样也意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因为它的力量足以改变历史更能改变祖国落后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一个科技的春天提前到来。此时,至少有两个人是兴奋的,他们就是辽河石油勘探局的两位主要领导。
70年代以来,他们曾亲自派人三上大民屯,但由于当时落后的勘探开采技术只得做罢。不过,他们一直对这块宝地情有独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民总产值翻二翻的目标,祖国建设正需要石油,谁的心里不急?但高凝油却不允许你急。为了攻克难关,他们专门组织地质科技人员多次研究论证,决定采用数字地震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再上大民屯。
历史总是在人们陷入困惑的时候出现转机。
1985年,应用最新的勘探技术,大民屯的勘探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探明含油面积92.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9亿吨,已经具备了建设年产30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的资源条件。更主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开采高凝油田的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而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选配精兵强将。谁才是合适的人选呢?他们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人,但他们还是决定在几个候选人之间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沈阳油田开发建设总体方案的编制负责人。
在一个紧张和激动的过程中,选票被一张又一张地收了上来,结果一如他们两人的预料。
全世界地下的石油宝藏浩瀚无边,各国油田关于石油的信息资料更是多如牛毛,却唯独没有开采这里这样髙凝固点原油的现成资料和模式,清华园毕业,从事20多年油田建设设计的刘玉林头一次碰上这么棘手的课题。但时间非常紧迫,容不得人多想,投票完的第三天,刘玉林就快马加鞭,组织召开了“沈阳油田总体方案规划会”,面对诸多实际困难,他要求大家暂时停止其它各路人马的一切工作,撒开大网寻经、携他山之石以攻玉。
几天后,派出去取经的人马陆陆续续回来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量的信息资料被汇集在了一起,长达30多万字。
1986年的盛夏,酷热难耐。面对成千上万还未汇集整理成形的资料,刘玉林和他的科技工作者们披荆斩棘、昼夜不停的奋战。那些日子,他们几乎没有正经吃过一顿饭。为了取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刘玉林亲自反复几次到实地去考察,狂风暴雨,飞雪冰雹,什么都没能阻挡他的脚步,在茫茫的荒原上他一走就是大半天。
无需笔者解释什么,吃苦耐劳似乎永远是这一代石油人与生具有的品质。不知熬过了多少个夜晚,不知召集了多少次方案论证会,一个科学、系统的沈阳油田开发方案蓝图终于在他们的笔下完成了。
8月,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兴城,在辽河石油勘探局职工疗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沈阳油田的总体开发构想引起国务委员和石油工业部领导的极大关注。
1986年年底,沈阳油田开发建设方案被确定为国家七五重点项目,还专门从日本银行贷了款,年利息髙达6500万人民币。对于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整体解剖、全面规划、配套建设、整装开发,建成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油田。
众所周知,现代化要以科技含量为基础,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能成为我国石油工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吗?
这是一场特殊性质的战斗,如果说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是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的话,那么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将证实的是中国人在石油开采技术方面的实力。但开发这样的油田当时的许多石油地质专家都没有把握,成功与否都是个未知数,更主要的是,开发开采高凝油缺乏现成的配套技术和工艺……
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把握的仗,但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真理更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
(二)追梦
时隔28年,笔者在当年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档案中无意间找到了一组数据:一年的时间内,要在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组织逾万人的建设队伍,完成5亿元人民币的基建工作量,形成2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建成300万吨的产能骨架工程,当年又要完成160万吨的原油生产指标计划......
这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啊。整个建设工地横跨二市二县一区;它的工期又是如此之紧,在缺少施工图和大量建设物质的情况下,要想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从设计到投产的全部工作,谈何容易?其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要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采用十大先进技术,打出80年代新水平。不仅这样,还要有髙质量,要拿国家石油工业部优质工程的金牌!
为全面完成这一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1986年11月1日,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决定成立沈阳油田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在前线设置有较强适应性的前线项目组,实行责权集一身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现场办公和工作例会制度,在具体施工中还要实行目标管理,推行承包合同制。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这些条条框框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但就是这些规定在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制度的建立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管理者的一时头脑发热。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们提出的任何一个观点都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证明它的正确与否。
历史学家曾这样告诉我们,各种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第一个始皇帝秦始皇在谋士商鞅的帮助下推行了以“耕战”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制度,从而造就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严格的近乎残酷的管理制度使秦始皇得以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虽不要求我们有那样严格的管理机制但也不能全部凭靠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来干工作。纵观全世界的知名企业,各种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已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无疑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并赋予了石油会战以新的内涵。
1986年的12月28日,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沈阳油田开发建设指挥部临时会议室里气氛凝重,项目承包的签字仪式正在庄严的进行着,虽然他们对合同是陌生的,但人们的表情却是神圣的。因为他们知道合同即代表了一种承诺,而对重视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承诺比什么都重要。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有些人签写合同的手是颤抖的。
兵贵神速。
合同签订后的第二天,各路人马就立即行动了起来,总计达1.5万人的施工队伍在广袤的土地上摆开了各自的战场,多“兵种”联合作战、协同配合,一派繁忙的景像。但没过多久,老天爷却给他们来了一个下马威,似乎在有意考验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石油人。
1987年1月,沈阳。
连续数日的寒流使气温一下子骤降到了-34℃,所有的电焊机、胶轮拖拉机都发动不着了,连防冻液都不好使,工人们焊接管线必须以喷灯预热,石棉被保温,然后才能焊接,而且要焊4-5次才能焊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建设者有的跪在冰雪地里组对焊接,有的迎着刺骨的风雪凌空架线,一天下来,许多人胳膊和腿都冻僵了,伸都伸不直,仍保持着作业时的姿态,但寒冷是征服不了我们的建设者的。
这更是一场硬仗,由于有合同和各种制度的制约,质量第一次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高于一切的名词。3月份,油建一公司在管廊带管线焊接时,发现该管子出厂质量不合格,有几根不合格的管子已经焊入管带,无法查出。
一个严峻的两难选择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返工意味着半个多月顶风冒雪的工作成绩等于零,不返工则为整个项目工程埋下了巨大的事故隐患,两者都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前线领导小组研究后果断决定将已焊接完毕的八公里管线750道焊口全部返工割掉,将不合格的管子剔除后重新焊接。决定下达后,许多人哭了,那是他们的心血呀。
教训是深刻的,为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油建一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展开了质量大检查,共发现问题138个,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委员会决定对工程停产一周整顿,直到把问题全部整改完毕为止,此后他们又先后组织了三次质量大检查,这几次均没有出现质量问题。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沈阳油田开发建设的各项工程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钻井工程井身合格率和固井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整个工程一次合格率96.7%。
1987年的3月是春天的季节,对建设者们来说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总长310公里的管线宛如一条黄色巨龙,安卧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92公里银色电力线连通了四面八方。
沈阳油田的建设者们在3个月的时间内干了一年的工作量。
同年的9月23日,沈阳油田的3大联合站系统也顺利完成建设。梦想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
(三)织梦
但事情并没有如人们预料的那么顺利,高凝油投产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987年1月26日,雨雪交加,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0多度,许多人冻得直跺脚。
在沈阳油田第一座计量站胜一计投产现场,谁也没有想到是,经过反复论证理论计算的投产方案遭到了如此意外的打击,原油尚未举升到地面,温度已经降到了凝固点以下,6口投产井全部堵死,严酷的现实把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
闻讯赶来的石油专家和工程师们进行了昼夜不停的试验和计算,每个人的心里都焦急万分,因为他们明白,失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必须成功!
时间,此时就像绷得紧紧得弓弦,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嘎然而断。随着人们手腕上表针一分一秒的走动,许多人的脸颊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种适用于沈阳油田高凝油开发特点的“井下伴热水、地面掺热油闭式循环”采油工艺诞生了。
当温度高达90℃滚烫的热水顺着管壁流入循环空间的时候,井筒中的原油缓缓融化,石油被驯服地牵出了地面。
这一采油方式被迅速推广,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高凝油热采工艺上的分水接头漏水,拉一车油有半车水,井下卡泵也是常事。如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
事实上,当时这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就在这时,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高凝油热水循环采油工艺新式F—2型分水接头的研制者——王玉章。笔者并不想强调某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但正是这些敢于拼搏进取的人创造了历史和历史中的奇迹。
分水接头是整个热采工艺的关键部位,热水和高凝油都要通过它才能正常循环。但王玉章又是何许人也呢?
王玉章,1965年高中毕业,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当过井下作业工、科研实验工。从简历上看简直太平凡也太普通了,论学历、论资历比他强的要有好多好多,但他却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品质,那就是刻苦努力、肯钻研肯学习。这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对于王玉章来说,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水平,而是能不能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笔者不得不承认机遇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此时,负责高凝油采油工艺工作的领导小组,正焦急地寻找着一种先进的采油工艺技术,而这种技术目前的国内不说几乎找不到也是凤毛麟角。国内的技术不行,要不要寻找国外的,领导小组陷入了两难境地。看来,真是到了必须破除陈旧旧思想的时候了,而这,在眼下的中国、对随遇而安的传统中国人来说,恰恰是最难的。
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历史里,封建统治王朝由兴到衰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大为震惊。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源于道义,而最后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6页)而我国经济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指出:如果从明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这段历史太值得后人警醒了。所以,当王玉章要通过平等竞争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时候,领导小组同意了,但时间已经很紧迫了,经过一系列繁琐的过程,顶着原油生产任务迫在眉睫的压力,他们还是决定要设个擂台,公开打擂。
笔者不禁概叹,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许多人没有髙学历,他们依靠自学成才,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会比那些拥有髙学历的人干的更好。但他们所要付出的努力却是常人无法想像的。现在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机制与伯乐,假如王玉章,不碰到那么多支持他的人,也许在高凝油的历史上就不会有F—2型分水接头。
1987年6月,沈阳油田21号井场平台,一场分水接头的擂台赛紧张地进行着,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结果,数据终于出来了,只有F—2型分水接头一次下井成功率达到了100%。
1987年7月,沈阳油田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作出决定,以井下伴水、井上掺油热水循环采油工艺替代水力活塞泵主体采油工艺。1988年,F—2型分水接头通过局级鉴定,正式更名为分流器,当年便推广156套,第二年又推广了320套,高凝油终于完全被征服了。
历史作出了如下记录: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采用了丛式钻井新技术;推广应用了低固相优质轻泥浆、低比重水泥固井以及过油管负压射孔新工艺;地面地下试用强磁防蜡新技术;井下伴水、地面掺油的闭式热水循环等新工艺。
沈阳油田的建成凝结着许多像王玉章一样肯吃苦、敢打硬仗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从1985年到1990年沈阳油田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系统内局级科技成果21项,处级科技成果77项。
另一方面,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也突出了生产和建设齐头并进的特点。为了在建设的同时抓好原油上产,沈阳油田的领导班子下达了原油上产的动员令和进攻令,自此,沈阳油田由上而下发生了一种奇怪的变化,白天厂区里几乎看不到人,晚上各办公楼里却是灯火通明。厂长张世续和书记刘培全简直把井站当成了自己的家。
1987年3月,一场特大的暴风雪袭来,通向井场的所有道路全都被堵死了,沈阳油田1200名员工徒步走到井场,疏通道路,使生产迅速恢复了正常,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一连走了十个井站,7天7夜没离开过岗位;
1989年7月至8月,天气持续高温,据气像台预报,沈阳地区的最高气温是34℃,烈日下的井场上气温更是高达45℃,沈阳油田的领导为防止员工中暑下达了中午停产休息的命令,但是广大基层干部员工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暑降温工作,使平均日产量达到8011吨,很多员工热了就往头顶上浇凉水,渴了就喝一碗绿豆汤......
他们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使原油产量每月净增250多吨。在开发建设的三年间,下面的一组数字就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最好注释:
1986年,71万吨;1987年,166万吨;1988年,256万吨。
两年内实现原油销售收入9.26亿元,形成还贷准备金5.2亿元。
这是一组多么不寻常的数字啊,而创造这些数字的人更是不寻常的。
在沈阳油田的开发建设史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式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令人感动、催人泪下。但我们不能忘记,在这段历史背后,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1988年11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辽宁日报》、《中国石油报》等多家媒体争相以重要版面报道了沈阳油田的建设成就。
不少外国人也慕名前来参观,当来自美国、加拿大的石油专家看到我们能把这样的高凝油采出来、输出去,无不表示惊讶和钦佩??蒲Ъ际跏敲挥泄绲?,中国石油人再一次用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证明了自己,并且站在了世界开采高凝油技术的前沿阵地。
(四)圆梦
圆梦的过程虽然无比艰辛,可品尝着实现梦想的果实却万分甘甜。
当历史的车轮旋转到了2014年,当我们翻阅着厚重的沈阳油田史志,不能不感叹石油是一种哲学,有着深邃的内涵和底蕴,我们甚至惊异每次品味它的时候,总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味道。
沈阳油田自1984年4月3日成立以来,多少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的石油专家纷至沓来,他们惊叹中国人的能力和技术,他们更惊异的是中国人的创造力,那由高凝油雕塑的艺术珍品——维纳斯,让他们的眼球睁得老大老大,久久不能合拢。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智慧?抑或是才情?还是别的什么?
是啊,67℃的凝固点,世界罕见,在常温下即成固态,将其开采出地面何其不易。艺术家因为灵感而创造出不朽的作品,沈阳油田的建设者们则是因为勤奋和自强不息而创造出奇迹。
笔者认为,不管怎样,以当时的环境和技术,连外国人都望而生畏开采不了的超高凝固点原油,在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下得以开采,作为石油史上的奇迹,它的本身就应该大书特书一笔。
在采访中,笔者还不经意地发现,在沈阳油田这个大家庭里,有来自全国各个油田的职工,玉门、大庆、江汉、大港……一连串熟悉的名字让人辨别不出谁才是真正地道的沈采人,但当开口询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自己就是地地道道地“沈采人”。
看得出来,他们对这片土地和脚下的石油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
为追根究底,笔者不得不回过头来再次翻看那部充满艰辛的中国石油发展史。从中,我们很快发现,石油人其实早已习惯了流动和迁徙。一句“那里有石油那安家”的歌词是他们终身的座右铭。30多年前,就是这 些流动的石油人穿山越岭,长途跋涉,轰轰烈烈开进这片荒芜的土地,在茫茫大草甸子里支起帐篷,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一个油田的创业历程。
事实证明,这是他们一生的梦想和希望。他们开动机器,雷鸣般地向茫?;囊巴A曳绾粜ザ?,饭里掺了砂子;暴雨倾盆而泻,淹没了道路和村庄,但无论怎样艰辛困苦,他们都很快乐,因为他们明白,照这样干下去,祖国会强大起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也一定会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喷薄而出,他们把青春和年华都倾撒在了这片土地并且无怨无悔。
是啊,似乎人类不曾走出生命摇篮的时候,便踏上了选择生存的漫长路程。《圣经》的“诺亚方舟”,叙述了一部关于迁徙的神话;中国第一部史学巨典《史记》,也记载了中华大地上的子孙们如何跋涉在选择生存的颠沛流离中。
难怪一位著名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写道:流动,人类正是在流动中发现并开辟了无穷的"新大陆",在流动中孕育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继续在流动中保持着人类的活力。
30年的时间过去了,靠着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沈阳油田不仅为国家上缴了数以亿计的效益和财富还对地方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今的沈阳油田不仅有气势宏伟的星级宾馆,还有大气十足的步行街和中心广场。那从高空俯视下来令人赞叹的楼群、风景如画的人工公园,似乎都在说明“沈采人”自豪的原委。
回首历史,沈阳油田人踌躇满志,他们坚信机遇永远属于雄心和有准备的大脑,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大,他们有信心让奇迹再一次从他们的掌心升起,而这片土地将如同那高凝油雕塑的艺术珍品维纳斯一样,必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而等待他们的将是另一个没有实现的、全新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