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高原赞歌
来源: | 作者:朱满红  时间: 2019-12-02
  在2013年地勘市场萎缩,整体经济下滑的形势下,辽宁有色一○八队逆市上扬,地质产值将近2000万元,物探产值1500万元,今年预计总产值过亿元。在这样一个利好消息面前,张想定队长的结论是,今年实现了向青海进军的战略转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东三省第一家进军青海的国有地勘单位。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西征之路。
  向青海进军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具有较好的找矿空间。但是,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青海省,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缺氧,区调项目很少有人去竞标。地勘单位在本省工作量饱和的时候,无暇顾及那个遥远的地区。辽宁省近几年大力加强地质工作,一○八队年平均争取的省级资补费项目以及国家项目在2000万元左右。然而,就在一片锦绣的背后,却潜藏着一股寒流,一种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2012年10月,一○八队投标的青海区调项目,在一个标段里,竟然有23家单位同时竞标。地质市场的严峻形势已初露端倪。2013年一开场,省级资补费为零。
  在西部资源大省里,虽然新疆内蒙找矿自然条件好,但是,早已被全国地勘单位占领,虎口夺食不如退而求其次。进军青海,只要大家能够克服困难,从最弱的环节入手,才是成功的希望。张想定从2011年4月履职,一心想干出个样儿来。经过他的强力凝聚,压缩机关,充实野外一线,清理海南公司,收购钻探公司集资股份,实现海外项目新突破。面对2013年的不景气,他必须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新路。
  三月初,在一○八队班子会议上,队长张想定抛出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得到了班子成员的一致赞同。他们都是队里“老人儿”了,经历过地勘单位最困难的那几年苦日子,深知没有项目,单位几百号人就没办法活下去。尽管青海自然条件恶劣,也是可以尝试的。     
  进军青海,一拍即合。
  深入青海
  张想定是个果断的人,定下来的事,马上就要实施。北国的春天刚刚有了一丝暖意,他就已经踏上了去青海的路程。他知道此行的意义,如果在青海打开了市场,就会扭转目前的严峻局面,如果失败了,不说别的,一年人吃马喂过千万的费用都没有来源。巨大的压力迫使他马不停啼,没有半点可以喘息的机会。他前后走访了有关单位,介绍自己,表达意愿。西北有关单位早就知道“辽老大”的实力,地质市场逐渐发育的十年,辽宁的找矿成果深得国土资源部的认可,在全国有较好的影响。但是,今天的青海已不是从前的青海了,全国有124家单位在那里竞标,尤其是四川、山东等省,已经在那里取得矿权,竞争十分激烈。总工程师赵金才、副总工程师王国君、物探处长李勃,三人来到青海时,他们被青海的巨大市场惊呆了,国家的青藏专项基金、青海本省地勘基金、各州县投资、社会投资,三十多亿的大市场,被一百多家地勘单位占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夺得一席之地!”这是他们青海之行的共同感受。毕竟初来窄到,第一轮竞标失败了。然而,在述标过程中,一○八队地质甲级资质、物探甲级资质,人才济济,拥有国际国内的先进设备,尤其是物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应用、重力勘查,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些给青海的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开启了与一○八队合作之门。
  很快,青海有色八队的《青海省兴海县鄂拉山口东多金属预查》项目愿意与一○八队合作,300万的地质工作交给一○八队完成。同时,他们又一举拿下青海省国土厅招标的《青海省格尔木市那西郭勒一带1:5万航磁异常查证》项目,一○八队成为东三省第一家进军青海的国有地勘单位。
  调兵遣将
  到青海揽活难,深入高原腹地干活更难。那里的高原气候对于我们这些东北平原上生活的人来讲,很不适应。然而,此次的青海项目必须成功,否则,刚刚打开的市场,以后将难以立足。为了今后的生存发展,他们迎难而上。总工程师赵金才调兵遣将,此次青海项目他选人的条件是身体条件好,能够适应高原气候;专业技术过硬,能够完成任务;性格开朗,心里素质过硬,长达五个月的高原工作量,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经过一番论证,地质项目负责人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吴迪接任。吴迪曾经远赴非洲完成找矿任务,在国内具有新疆工作经验。技术负责张善良,刚刚30岁的小伙子,综合研究室组长,地质工程师,2011年出色地完成桓仁木盂子铁矿项目,该项目详查报告已经通过评审。外加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年近60的张丹,进行技术兜底。物探任务,由专家级人物杜长云,带领新兵李研军组成。别看李研军工作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却勤奋好学,每天在师傅身边,经历过各种大工程,算得上后起之秀。化探任务,在高原上采样品,非孙继春莫属,后来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所有人的高原反应,属他最没感觉。赵金才满意地看着这支新组建的队伍,可以说是老中青三结合,完美搭配,再加上二台汽车,一共8人。
  6月初,青海项目组浩浩荡荡地向高原进发了。
  挑战高原
  六月的青海,仍然是积雪未化。海拔4500米的工作区,在平原一天能完成10公里的地质路线,在这里2公里也跑不下来。别说上山了,在平地上走,呼吸都困难。经过了10天的适应期,他们开始野外工作了。吴迪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记载:“工作地:鄂拉山口东,平均海拔4500米;环境:光强风大,晴雨不定,干燥缺氧。矮矮的紧贴在地上的植被让我想起了黑人的头发。生活:饮用水用车拉,粮食蔬菜当地可以买到。与八队的弟兄住帐篷相比,我们住在旅馆,还是幸福的;身体状况:普遍头晕、胀、痛,暂时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有一人感冒,挂吊瓶中。但愿高原反应尽早消失吧!梦想:睡个好觉。”
  旧的积雪刚刚化尽,八月末,青海又迎来了冬天。我们这里的中秋佳节,在那里应该算是“初冬佳节”。七月,吴迪接到儿子被东北大学录取的消息,高兴得乐疯了,却不敢喝一口酒。九月中秋,大家也滴酒未沾。因为,出发之前队长、总工反复交待,“一定不能饮酒!”曾经有的单位地质队员喝酒之后,晚上出去,酒醉街头被冻死,还有的酒后失踪。对高原的恐惧,让他们处处小心。早晨穿着毛衣上山,车子送到半山腰,天上飘起了雪花,他们换上羽绒服,再徒步走一个小时,到达工作区。中午吃点干粮,天黑以前归队。
  正常来讲,从平原到高原工作,由于缺氧,吃不好睡不好,人体的承受极限是三个月。到三个月时,还有一少半的工作量没有完成。项目组没有一个人要求回去。他们知道,新来的同志和他们一样需要经过高原反应强烈期,肯定会耽误工作。流鼻血、打吊瓶、感冒发烧、眼睛充血,唇裂、脸上爆皮,高原反应的各种难受,都被他们咬牙挺了过来。最让人担心的是李研军的感冒发烧,心跳已经达到每分钟200下,被送到西宁医院时,大夫说他不适应高原环境,必须回去??墒?,这个24岁的物探组小伙子,为了不耽误工作,不给单位丢脸,说啥也不下山,在医院躺了几天,身体好转后,又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金字招牌
  一○八队的物探处可以说人才济济,早在归属地勘总院管理的2004年,调集一○一队、一○六队、一○八队、一○九队的物探专家,形成拳头力量,重力出击。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是满负荷。从组建初期的年产值200万,到现在的1500万,是一○八队的金字招牌。近几年在老矿山外围二轮找矿中,成功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深部1000米以下发现矿致异常,立下了汗马功劳。运用重力勘查,在辽宁清源找到地热。走出国门,到过赞比亚、马达加斯加、蒙古,声名远播。
  这样一支拉得动,打得响的队伍,九月中旬,由李勃带领的11人小分队,来到格尔木市那西郭勒进行航磁异常查证时,也被眼前的困难惊呆了。他们的工作地是无人区,白天野兽经常出来觅食,晚上住在帐篷里,狼群就是帐篷边上嚎叫。直到天亮,狼才离开。没有人敢半夜出去解手,蜷缩在既不保暖、又不透风的帐篷里。
  有一次,在奔赴工作区的路上,与野牛正面遭遇。也许工作区的必经之路是野牛的地盘。车正在行进中,突然前面老远跑过来一头野牛,百米冲刺的速度,冲着卡车撞了过来,汽车的保险杠被撞弯了,野牛却毫发无损。惊得车上同志们一身冷汗。从此再不敢走那条路。
  物探工作和其他地质工作不同,就是必须走直线,不管前面是多么陡峭的山峰,也要攀过去。同时,还要背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测试仪器。到了测试地点,不管风吹日晒,人必须守在那里采集数据。此时,青海已是冬季。到处是冰雪,山上没有植被,又很陡峭,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山坡。
  同志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他们曾经车陷大兴安岭沼泽地,荒无人烟,到处找人求救;他们曾遭遇赞比亚的疟疾,被病痛折磨;他们曾被马达加斯加的虫子咬得腿肿,不能走路,七尺男儿,回到祖国的土地上,泪落如雨。然而,当队领导亲自到驻地看望他们,问他们能不能顶得住时,他们直面困难,没有一个人退缩,一致回答,“没问题,请领导放心!”
  所有的地质工作都撤回来时,已经是十一月末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缺氧憋得黑紫,体重减了二三十斤。
  青海国土厅领导到野外项目点检查验收时,感慨地说:“辽宁有色一○八队真是一支铁军,以后青海省有地勘项目就应该多让这样的队伍承担。”八月,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吴廷祥局长在向全国同行介绍青海地质工作时,依旧把一○八队作为一个挺进青海地质市场的典范加以介绍。前不久,辽宁日报社召开向辽宁有色一○八队学习,转变工作作风报告会,在报告会上,张想定说:对于吃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对于一个事业小有成就的人来说,回忆起吃苦的经历,往往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因此,苦也会给人带来快乐!
  信心比金子还贵
  现在,青海项目野外验收已经通过,大家正在编写报告。今年提出的向青海进军的目标,已经实现了。采访了四天时间,我的心随着队员们的遭遇,跌宕起伏。然而,我非常想知道的是,一个堂堂队长,在全体职工面前提出的口号,如果实现不了,该如何是好,是不是可以保守一点,先做差不多了,再让大家知道?当我把这个问题向张想定提出来的时候,他笑着说,我提出了方向,大家才能和我一起努力。我们年初向青海项目投标,因为没有经验,不了解人家的需求,投一次,败一次。经营处通宵达旦写标书,满心的希望,接到的却是一次次失败,能不沮丧吗?但是,没有什么事是可以随便成功的,我们不断地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经过多次竞标,最后终于成功了!我问他,你不怕失败吗?他说,失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这不算什么,也许会难过一分钟,一分钟之后,我又会充满信心,把人马召集起来,研究下步怎么办。我在这里充满信心,我的队员们才会充满信心!
  信心比金子还贵。正是这种信心,才让一○八队的队员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一个自信的带头人,身后必定是一个充满信心的团队。他们转战南北,不畏艰难险阻,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实现人生的价值与追求!
  我祝福他们!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