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国、工业、科技……这些本就带有宏大内核的词语,当被置于以往的文学想象时,总是卷携着作者的期待,被赋予更多政治、道德、伦理的维度,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其中之于人、人性、人生的最鲜活的要素被遮蔽。这种作品,在亟需“爽感”与“网感”的文学场域,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大国蓝途》(2023)突破传统“年代文”“现实文”“行业文”的单一类型限制,融三者为一体,在时代勘探中诉说当下情绪;在振兴号召中还原“硬核”担当;在媚俗盛行时激发了网络文学的深意与活力。
历史·现实·行业:
类型融合的网络定位
在创作限制不断解封、读者需求不断扩张、商业逻辑不断进化的Z时代,网络文学的类型融合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洞蠊锻尽飞钰贤缥难Т醋骰疲?、现代、行业融合,既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维度,又实现了网络小说对审美提升、现实纵深、市场潜力的平衡性观照。
小说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萌芽至腾飞为叙事脉络,以研究所为叙事空间,将三代奋进者的故事凝结,把“沈州”与“中国”“世界”链接,重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至当下波澜壮阔的民族史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史。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作者并未着意史诗性叙事,而是在机器人开发的碰壁与突围间,在本土科学家走出国门的知耻而后勇下,在“父一代”与“子一代”的扶持与竞争中,以小历史透视大历史,以个体经验凝聚集体精神,让历史的记录之于读者而言真实可感。
重述历史之余,小说始终切近当下情绪。改革开放后以康承业为代表的先锋派和以左红升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博弈,技术升级下工人警惕被取代的恐慌,以及资质一般但勤奋刻苦的关鹏在屡屡受挫后的犹疑,许红琴、牧健生等青年在职业信仰与丰厚待遇间的徘徊……这些情节无不和当下传统与现代碰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灵”与“肉”胶着、天赋与勤奋较量等社会问题契合。小说试图对现实问题与大众情感进行解码,进而建构起历史与现实、机械轰鸣与心灵震颤的秘密通道。
此外,《大国蓝途》呈现出鲜明的“技术流”倾向,但大量技术术语的堆叠并非干瘪的知识输出,而是一种文学传统的延伸和文化情怀的隐性表达。小说中,作者对不同时期东北工厂环境、机器人开发原理等进行专业性科普。一方面,呼应了80年代东北改革小说的时代呐喊,诉说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迸发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这种“技术流”叙事也以昂扬的现代工业建设进程激发大众的爱国主义激情。小说中,作者着力描绘机床加工精度小数点位数的增加、曾被日本碾压的机器人实验室的升级、技术垄断下动力装置AGV的本土研发,吸引读者为本土工业地位的提升而热泪澎湃。至此,工业叙事已经突破传统主旋律的宣教模式,在技术细节中构建起坚实的民族认同。
总的来看,《大国蓝途》在工业建设行业文的框架下,完成了对历史纵深与现实肌理的缝合。也在与家国情怀的连接中,实现了网络文学爽感机制从“情绪刺激”到“认知快感”的内涵跃迁。
群像·成长·托举:
工业情怀的人民担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划”走向“市场”的变革,全方位冲击着东北工业和东北人民。曾经昂扬的东北工业巨人,只能在作家愁痛叹息的笔触下走向退场;过往繁荣的东北文艺,也只能在插科打诨的“笑剧”与“闹剧”中走向相对边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在宏大与日常、光明与衰颓间寻得平衡,成为东北工业叙事的一大困境?!洞蠊锻尽芬匀嗣袢合袼茉煳ナ郑诠ひ到ㄉ枵叩南嗷ネ芯僦?,在不同代际的成长建构中,让曾被挤压的生命气息在文字间重新呼吸,让“劳动光荣”的价值坐标再度发芽。
与传统工业小说的英雄叙事不同,《大国蓝途》以“代际”为总体框架,统摄同行、师生、同学、父子(女)等多种关系,着力塑造富有生命体验的工业建设者群像。从代际上看,以张良工、邹文林为代表的第一代自动化控制专家,以坚定信仰与扎实功底完成了先驱者智慧的积淀;以康承业、常新远为代表的机器人开拓者,以“引进—吸纳—创新”为路径,推动本土机器人技术实现从“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腾飞;而以谢向明、谢贝迪为代表的机器人革新者,矢志思维进化与战略调整,实现中国机器人单兵作战到生态共赢的崛起。四代建设者的奋进历程在小说中相互交织,共同言说着工业建设者铁肩担道、匠心筑梦的家国情怀;又不断延续,彰显着工业建设的英雄谱系并非静态的纪念碑,而是持续的生命体。
工业情怀的挖掘在于精神谱系的溯源,更在于生命褶皱的呈现。小说中,40多位人物,在工业建设者的统一身份下,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呈现他们的个人成长。他们充满坎坷的成长历程与民族国家的建设发展同频共振,让建设者职业的崇高性和人性的平凡面自然融合,解构了英雄主义的书写范式,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而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则是建设者的相互托举,是工人阶层以最精准的技术动作对科学家理论的完美落实;是行业前辈对后辈无所求的馈赠;是技术垄断浪潮中本土企业与研究所的协同共享。这些托举彰显着工人、企业、科学家乃至普通个体在工业化进程中相互扶持、荣辱与共的命运交织,为原本稍显冰冷、硬核的工业叙事注入了人性的温情。
俯身·仰望:
爽感之外的纵深勘探
历经20余载的市场化运营,网络文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以读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高强度的生活环境、碎片化的阅读场景促使读者对情绪价值的即时补偿具有迫切需求,于是“爽”成为了读者阅读与作家创作的核心。但是“爽感优先”的创作机制下,文学却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叙事逻辑的退化、审美艺术的降低、思想深度的损耗。因此,如何在资本的诱惑下,在“快感”与“意义”间寻求共生,是作家面临的重要难题。
作为一名网络文学作家,银月光华深谙网络小说的创作机制。贴合大众的“群像塑造”、人物随情节的“升级打怪”、在破败中崛起的“热血澎湃”、以对话为主体的“叙事结构”,这些举措能够快速适配数字时代的阅读生态,确保作品的商业生存。但银月光华的创作旨归不止于此,他渴望在“网感言说”之余,向“文学深度”掘进,这似乎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作家银月光华是一名退伍军人,五年军旅生涯的历练,铸就了他小说创作立足时代、求真务实、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核。纵观银月光华近年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大国盾构梦》(2021)聚焦大国重器盾构机的制造,《大国蓝途》(2023)关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智能觉醒》(2024)呈现人工智能的开发,无一不关乎个人成长与家国命运的时代交响。在追求时效的文学语境下,出生于铁西“工人村”的他,一面饱含深情地向具有个体经验的工业记忆溯源;一面不辞辛苦地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中寻找创作灵感。从工业发展历程的整理,到建设者原型的访谈,再到工业开发原理的钻研,他一直在保证内容专业性与故事流畅性间躬身力行。同时,银月光华的创作始终关注中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竞争,这既是一种全球化与中国梦碰撞下的现代性焦虑,更表达着作家对于大国崛起的期待。于是,在军人内核的统摄下,在“俯身”与“仰望”间,他的创作完成了对叙事内容的纵深和叙事空间的开拓。
数字阅读时代,碎片化、娱乐化泛滥,给予了文学创作更大的挑战。作家既要关注读者移动阅读的审美需求,又要保证阅读过程的强情感共鸣;既要以高密度爽点维系读者黏度,又要与文化、现实等议题建立深层连接。与传统爆款网文相比,银月光华的《大国蓝途》尽管在“爽点”打造上相对欠缺,但却在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勾连中,实现了深度与广度的突破,这或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一个宝贵的探索经验。
?。?024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民性”文艺观与辽宁工业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Y20240303Q。)
下一篇:情怀的追忆 文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