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官网登录入口,51品茶风楼阁全国入口,一品楼免费论坛,茶馆轻量版

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鹤起辽东
来源: | 作者:王秀杰  时间: 2019-12-03

辽阳城丁令威塑像

辽阳华表山脉
  一只名为丁令威的仙鹤,它从辽水之畔起飞,翱翔云天,名扬四海,为辽地带来了无边的祥瑞。这是一个令辽东人民骄傲的生灵。
  丁令威何许人也?他是汉代一位被神化了的道教人物,后由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记入《搜神后记》,并放到全书十卷近120篇传说故事的首篇。其文如下:“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辽东人丁令威在外学道成仙,千年之后,化作白鹤飞回日夜思恋的家乡。后此典多被用来表示怀乡思归,抒发故乡城郭依旧,而人世变迁巨大的慨叹。由丁令威这个故事,衍生出了众多的典故成语,如辽城鹤化、辽东化鹤、辽鹤归来、辽天归鹤、辽阳鹤返等。丁令威则被直呼为辽东鹤、辽鹤、丁鹤等。
  在辽阳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丁令威的传说,可看做是对正史的补充。言丁令威品德正直高尚,其在家乡做州官,为政廉洁,爱民如子。丁令威任职期间,有一年遭逢大旱。目睹民不聊生,十室九空的悲惨情景,他多次呈书朝廷请求赈济灾民,却一直不得音信,终忍无可忍,私自下令开仓放粮,救百姓于水火。
  触犯了律法,丁令威被判斩刑。他被绑赴到城内东小什街口法场,监斩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丁令威说:“我生平最喜欢鹤,亲自养的两只鹤,三年前飞走一只,现在家里还有一只,在我临死之前,我想再亲手喂它一口食。”监斩官便差人把那只白鹤牵来。鹤见了主人两眼垂泪,对空长鸣;倏然,一只白鹤凌空而下。丁令威一看,正是三年前飞走的那只。这时监斩官下令开刀问斩。只见两只鹤即刻展开了双翅交叉在一起,托起丁令威飞向天空。刹时,法场上狂风四起,还没等刽子手刀落,丁令威已乘着两只鹤腾空远去。
    丁令威可能由此随白鹤到了灵虚山,潜心修道,终得正果,千年后化作白鹤飞回家乡来。
  丁令威化鹤成仙的故事浑身是典,名气很大,已成为中华典故文化的一个经典。因为在东晋就以文字流传,所以在唐诗宋词中即被广泛引用,之后,历代引用此典的文人也非常多。有的以此典抒发羡慕得道成仙的心情。隋卢思道《神仙篇》诗曰:“时见辽东鹤,屡听淮南鸡。”唐杜甫《卜居》诗曰:“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珪。”唐李贺《嘲雪》诗曰:“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唐王维《送张道士归山》诗曰:“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宋欧阳修《采桑子》词曰:“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宋张孝祥的《浣溪沙》词曰:“我是临川旧史君。而今欲作岭南人。重来辽鹤事犹新。”有的以此典抒发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宋周邦彦《点绛唇》词曰:"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宋刘克庄的《沁园春》词曰:“辽鹤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金王若虚《还家》诗曰:“伤心何啻辽东鹤,不但人非物亦非。”元元好问《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韵赋十首》诗曰:“大似丁令威,归来叹墟墓。”明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衷情诉与辽东鹤,松柏西陵正可哀。”清曹寅《哭陈其年检讨》诗曰:“得似辽东鹤,重来吊故丘。”
  丁令威的典故在宋李昉《太平广记》、明丁耀亢《续金瓶梅》、陈毅聪著新游侠列传》等小说戏剧中也有反映。清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叶生》中有“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句,在清洪升的戏剧《长生殿》第32出有“甚时见鸾骖碧汉,鹤返辽阳”句。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也介绍过他,并考证出五百年后丁令威的后身叫丁野鹤。周作人挽刘半农“十六年尔汝旧交,追忆还从卯字号;20余日驰驱大漠,归来竟作丁令威”联也引用此典,何其芳早期的散文集《画梦录》首篇题即为《丁令威》,专门讲述丁令威的故事。
  丁令威在宗教领域也极负盛名。如在《中国道教》第三卷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丁令威都在现场?!兜澜倘志酚?ldquo;七岁童,丁令威。学仙道,千年归”句,在紫丁香谜苑网编录的《中国神话人物辑》中,作为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丁令威不仅与妇孺皆知的八仙,寿星,七仙女,二郎神等齐名,而且与尧,禹,轩辕,苍颉等华夏精英并列榜上。
  李白是个信奉道教,求仙访道之人,对丁令威典故他引用得较多。仅列其二处诗句:“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因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云游四方,在大江南北很多地方都留有其仙迹。现有的8个版本,大多位于江南。其一,湖南醴陵有仙岳山,又名丁仙山,有观为丁仙观,据说现“丁仙观“石额为原丁仙观遗物。其二,江苏丹阳皇塘乡丁桥村有太霄观,南朝梁大同年间建,相传汉代丁令威在此炼丹,观内有仙人墩,今已无存。其三,当涂有横山,相传古时辽东人丁令威来此修真炼丹,化鹤仙去,故称灵墟山。现山上遗有丹井、丹洞诸迹。其四,江西阁皂山传,晋代道士丁令威“豫章人,尝于阁皂山修真得道;今山北高峰为丁真人坛,又名丁仙峰。”山北有金仙观,相传为丁令威修道之所。其五,西湖吴山有一位神仙名丁野鹤,后变鹤坐化而去,传为丁令威。其六,江西武宁老县城东门内水关有看鹤桥,清咸丰年间在桥上建亭,称看鹤亭。其七,诸暨西岩山传,西汉时辽东隐士丁令威在此炼丹修道,后化鹤成仙,留有月台、丹井、登云跳、丁公鹤等相关景点。其八,日照诸城苏轼题“白鹤楼”于巨岩的九仙山传,明代丁惟宁受诬辞官归隐于此,山中有仰止坊、丁公石祠,系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的。有人认为丁惟宁与丁令威也有转世的关联。
  近年,各地竞相开发旅游资源,名气寓意都极好的化鹤仙人丁令威便被天下纷争,这倒可以理解,但出现了丁令威不是辽东郡辽阳人,而是南方某一地人的说法却让人不能接受。无论从文章典籍,还是从文物遗迹,无论是从文学艺术,还是从山川地理,毋庸置疑,丁令威这位鹤仙,他只属于辽水之东的辽阳,辽阳古城是他回访降落的故乡之城。任何言之凿凿的他地假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很多典籍史志所载,化鹤的丁令威往往与辽东辽阳相关。宋《云笈七签》记载:“丁令威者,辽东人也。少随师学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记载:“丁令威,辽东人。”《江南通志》记载:“丁令威,辽东人,为泾县令,游姑孰,乐灵墟山泉石幽秀,炼丹于此,丹成,翔虚去。”《辽东诸丁谱》记载:“令威,汉初学道得仙。”张志哲在《道教文化辞典》中指出:“丁令威,汉代曲阿(今江苏丹阳)太虚观道士。辽东(今辽宁境内)人。”
  为什么丁令威成仙化鹤是在辽东、辽阳呢?
  辽东郡建制早,辽阳城市古老,城市级别高??脊胖っ?,辽阳所在的辽东地区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远在六七千年之前,此区即有人类的开发活动,并很早就与朝廷有了联系。据《尚书》记载,从夏开始辽东地区隶属青州,自此便与朝廷建立了隶属关系。商时辽阳属营州地域,周代辽阳为箕氏朝鲜侯国的属地。公元前248至279年,燕国遗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在辽河流域,设辽东郡,同时设襄平县??ぁ⑾刂蔚鼐谙迤匠牵ń窳裳羰欣铣牵?。燕国始以辽东名郡,因郡治在大辽水之东而得名。那时辽东郡辖制广阔,包括了辽河以东及辽河以西部分地区。东南至大同江,北至今辽河上游,东界自今昌图东西,经西丰县,再南经今新宾县至鸭绿江下游,辖襄平县、新昌县、辽阳县、居就县、安市县。
  辽东郡的设立,开创了辽东以及东北地区郡县行政建置的先河。从此开始,一直到十七世纪,辽阳一直是郡之治所之地,始终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的枢纽及军事的重镇。与此同时,襄平的筑城守卫也开始了,一座粗具规模的城邑在东北大地出现了。辽东郡与辽阳城相伴而生,二位一体,互为指代。
  秦统一中国后,继续设置辽东郡,秦、汉时期辽阳仍为辽东郡首府。魏晋时期设平州,下辖辽东五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不久司马蕤自为辽东王,辽东郡一度称辽东国,仍治襄平。之后的前燕、前秦、后燕等几个地方政权均属治所襄平的辽东郡。公元404年,高句丽占据辽东,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国始称,至此废除。此后,郡与城均以辽东名之。公元918年,辽太祖攻占辽东城。此后,辽东辽阳的位置更为重要。金灭辽,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仍为国之陪都,后改东京道辽阳府为东京路辽阳府,路、府均治辽阳城。元灭金,袭金制。以辽阳为行中枢省的驻地,直辖七路一府,统辖东北全境。明代置定辽中卫、治辽阳城。明末,努尔哈赤攻占辽阳,定都辽阳,在太子河东岸建了新城——东京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阳。
  辽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籍在辽阳,名震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的故乡也是辽阳。辽东辽阳得到过许多帝王的瞩目与歌吟,唐太宗、隋炀帝、清圣祖等都留有诗文。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对辽东辽阳印象很深。公元612年,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六月围攻辽东城不克,无奈之下于七月班师回朝,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纪辽东》,诗曰:“辽东海北剪长鲸,风云万里清。”在《三征高句丽诏》中,其还有“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秣马丸都,观兵辽水”句。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驻兵辽阳城,遂作《辽阳望月》诗:“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在征东回转时又作《宴中山》诗:“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旃常。”再次提到辽阳。清朝的几任皇帝也通晓辽阳的历史文化,康熙皇帝玄烨至辽阳,作《巡幸辽阳》诗:“肃将轩驾向辽阳,暖日晴薰百草芳。照野山川皆动色,掀天旌旆自生光。林问苍藓侵人径,城上新花缀女墙。欲问襄平旧郛郭,千年华表鹤飞翔。”
  在辽阳市北郊三道壕、棒台子一带有汉魏墓壁画,其与北京故宫和长城一起被列为首批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室四壁绘有彩色壁画,绘制时间比敦煌壁画还要早300多年,反映出汉魏时期辽阳地区较高的艺术水准。如今,在辽阳、鞍山(古称安市,为襄平所辖)一带仍可寻到一些关于丁令威传说的遗迹?!读裳艄偶R盼拧芳窃?,原辽阳城“大东门外”还有升仙桥,“在东门外。相传丁令威学仙得道,化鹤立桥上飞去,因以得名。今仅余片石而已。”
  辽阳的广佑寺曾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从汉代到清末一直是东北地区的佛教中心。2002年修复的广佑寺,有目前世界最大的殿内木质座佛,在它的山门外,立有“丁令威驾鹤升仙”大型青铜雕塑。辽阳现存各级文物?;さノ还?5处,于1990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丁令威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郡制城市人文环境中生发而成并延传至今的。
  仙鹤之所以翔起于辽东辽阳,还在于这一区域与中原的久远联系和交流,其中几个大的事件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是箕子东迁的影响。商末,商朝王室成员箕子率所部5000多人赴辽东,适朝鲜?;佣ㄍ局校诹啥恿?,把从中原带来的蚕桑种子分给当地居民,传授耕植技术,特别又“教以诗书,使之中国的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系随中国。”把以殷商文化和周初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第一次向辽东地区集中地传播。
  箕子对辽东的开发功不可没,在东北汉文化的形成中具有启蒙的作用。由他带来的中原先进文化,推动生产力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辽河流域辽东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形态也由野蛮阶段过渡到文明阶段。
  二是郡县制建立的影响。辽阳能得风气之先,在于很早就与中原一统政权建立联系,得以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燕国在其北边修建长城,设郡后的辽东全区被纳入了朝廷直接统治的安全范围,进入了与中原一统同步的封建帝国时代。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在全国统一政权的管辖下,辽东地区获得了相当长的安定发展时期,秦汉时期便出现了辽河流域农牧业大开发的繁盛局面,进一步巩固了辽东辽阳在东北地区的中心地位。
  三是戍兵屯田和移民辽东的影响。随着中央政权对东北南部管理和治理力度的加大,人口的流动也频繁起来。北上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会流,在辽东地区形成了一个人口的密集区,使东北的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其中有几个大的人口流动事件对辽东地区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实际上,从周初封召公到燕国,就已经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开始在辽东地区戍卒屯田,拓边设郡,更促进了人口的涌入,土地的开发?!逗菏椤芳窃兀?ldquo;孝武皇帝“东定秽、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西汉朝廷准许大量的关内人移居辽东,形成了人口迁入的一个高峰期。
  西汉政府在东北南部设郡县实施的管理,不仅给辽东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使自秦汉以来“车同轨、书同文”的政令和汉庭的典章礼俗,逾过长城影响到了辽海腹地,使辽东地区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争连年不息,辽东地区相对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给中原人口北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很多汉族农民也相率逃往辽东地区安家落户。
  随着先秦中原文化的北渐和东传,文化的交融也在加快,辽东地区中原化倾向越来越强,逐步形成了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汉文化圈”,汉文化体系逐步确立起来。在辽阳北郊三道壕村发掘的西汉村落遗址中出土的铁铧犁,反映辽东地区以牛耕为特点的农业已达到较高水平,对照文献记载的南方仍在“教用犁耕”,不难发现,辽东的农业开发比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还先进得多。
      此外,汉献帝年间,公孙氏政权坚持据境自守,辽东地区在较长时间内比较安定,而中原地区的人士和流民便从陆路与海路大量地进入辽东。一些学者名人如管宁、邴原、王烈、国渊、刘政、太史慈等名人也先后到达辽东。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积极传播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前三人被称为“辽东三贤”。
  四是几次大的征东战事件的影响??は赝持我研纬闪酥醒胝卫矶北呓囊恢帜J?,因而影响到历朝的统治者的决策。隋唐两朝不能容忍辽东仍为高句丽割据势力占据的局面,朝廷一建立,即把收复辽东纳为中央政府直接统治提到了日程。在隋唐时期,对高句丽的征伐持续了70多年。隋文帝杨坚进行过一次,隋炀帝杨广进行过3次、唐太宗李世民进行过3次。隋炀帝的几次征东都是御驾亲征,规模都异常浩大。据《隋书》载,第一次征东募集耗时数年,作战部队大约100万,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估计在300万到500万之间。大军于海路与陆路并进。612年,隋一军出发,相去40里再发一军,全部大军用了40天才从涿郡出发完毕。645年,李世民亦御驾亲征,虽攻城拔寨,最终却受阻于安市,未能灭其国。以上的征伐最后都失败了。直到唐高宗李治朝第6次东征,才由薛仁贵率五万唐军攻克辽东城和平壤,将高句丽灭国。唐在辽东设安东都护府,管辖东北少数民族。
  辽阳是中原大军千里奔波的目的地,也是万千民众的伤心怀远之地。征东,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也把国家财力拖空。但从另一面看,此举对辽东地区的发展影响却很大。像隋朝征东那海路、陆路各千里的极其浩大的队伍,如同纽带直抵辽东,这一路的影响无法估量。东北人定是眼界大开,而辽东辽阳则受益最大。
  此外,作为战略要地,辽东辽阳的交通比较便利。不仅陆路通达,河道也畅通,由此也促进了人的流动。早在汉魏时期,东吴孙权于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便派遣庞大的东吴船队,从东海一路来到渤海并溯辽河北上,入太子河,直抵辽阳。辽、金、元以后有关辽河航运的记载亦是屡见不鲜。明清时期,辽河更是运送军粮的主要通道。
  频繁的人口流动,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大一统的秦汉时代、隋唐时代,为辽东地区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至唐朝时,城内设市,商贾交易,辽阳已是一个拥有30万人口和巍峨城池的繁荣都市。
  即使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辽代,辽阳城依然具有相当规模。《辽志》载:“契丹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谓之铁凤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天显三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名天福城。幅员三十里,有八门,其宫城在东北隅。南为三门,壮以楼观。四隅有角楼,相去各二里。外城谓之汉城。天显十年,改曰东京辽阳府。”直到清代,辽阳城市面貌依然很壮观。金、元皆因旧城,明代又大加修复,“司城共周二十四里有奇”,清努尔哈赤又建一新城。
  辽阳的知名度日高,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歌吟它。其中仅直接点明鹤出辽阳的诗词就不胜枚举。南唐王沂《送辽阳学正归觐》诗曰:“四望辽阳远,身疑化鹤仙。”明史褒善《辽阳察院书怀》诗曰:“山城隐隐共晴晖,辽鹤流传事已非。”明顾养谦《辽阳行寄王子幻》诗曰:“吴江双鲤到来频,辽东孤鹤南飞绝。”何梦瑶《襄平杂咏》诗曰:“不须问城郭,归鹤亦生哀。”
  鹤起辽东,不仅有郡制城市的人文环境因素,还有山川地理因素。自古以来,辽东临河近海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野生鹤的生存,一直是多种鹤类的栖息地。
  辽河古称大辽水,是辽宁地区最大河流?!逗菏?middot;地理志》在辽东郡望平县条指出:“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水经注》更指明,“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又东南过房县西……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海。”安市在离今辽阳西南不远的海城、牛庄一线,是辽河平原之末端,地势低洼,水网密布,为古时的大辽水入???。而海城一带古时一直属于辽阳郡府的辖区,就连今丹顶鹤国家级自然?;で诘呐探跽龅厍捕际橇裳粝降亍R魉辛伤?、辽海与鹤的古诗词比比皆是,如,唐许浑《郑侍御厅玩鹤》中的“缑山去远云霄迥,辽海归迟岁月多”诗句,唐武三思《仙鹤篇》中的“缑山七月虽长去,辽水千年会忆归”诗句。
  从辽代对辽阳地域县乡的地理命名上看,辽阳是最接近有鹤之城的。十世纪初,契丹族建国后,初改辽阳府为南京,并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作为辽国的陪都,五京之一,东丹国在辽阳存在50余年。同时,辽设东京道,辽阳府辖四县一镇,其中有两县名曰鹤野、仙乡,还有以临溟为名之地?!读墒?bull;地理志》记载:“鹤野县。本汉居就县地,渤海为鸡山县。昔丁令威家此,去家千年,化鹤来归,集于华表柱。”谭其骧先生考证认为:“鹤野县,治今辽宁辽阳市西南唐马寨。”这就是说,辽时的鹤野县即现今的唐马寨镇,即是丁令威的家乡。
  而古时,辽阳西南一带是一片滨河连海的沼泽。从秦汉开始,辽东气候由极寒冷转为较为温润潮湿,辽河中下游低洼地势积水难溢,便开始出现沼泽。至隋唐时,辽河平原南部的沼泽有所扩大,以今辽阳西南台安县为中心,形成了大片芦苇荡和沼泽地,当时文献称其为“辽泽”。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征高句丽亲率大军奔辽东,“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唐雍叡在《韩苑》篇注释说,辽泽地区为“毛群羽族朝夕相雾”之地,到处长满“细草苇蒲”,“密可止兵马”。至清代,还有“辽泽兮,泥淖蹒跚”的记载。而鹤野县的“唐马寨”即位于辽泽之内。唐马寨之得名也与辽泽有关,民国何景春《辽阳古迹遗闻》记载:“唐王寨,现名唐马寨,有古城遗址,唐征高丽曾屯兵于此,因以得名焉。”唐太宗率兵赴辽阳征战,至唐马寨兵陷辽泽,只得驻扎下来,想办法搜集苇草铺搭通道,数日,方得过。
  那时,现辽河三角洲多数地域还未形成,而后来,“辽泽”却由北向南逐渐缩小,现今仅剩下盘锦沿海一带的百万亩芦苇沼泽。现在看,辽泽恰好处于丹顶鹤等鹤类从俄罗斯东部与黑龙江交界的兴凯湖起飞,经扎龙、向海、盘锦,过北戴河、日照,最后到达江盐城及周边的越冬地落脚的迁徙路线之中??杉怨乓岳?,辽泽就是鹤类迁徙、繁衍、栖息不可或缺之地。因其自然生态条件始终可以满足丹顶鹤的生存需要,现盘锦芦荡湿地已被辟为丹顶鹤国家级自然?;で?。
  综合以上地名、地理特点及史籍考据,我们不难看出,鹤野县等名称之含义与养鹤爱鹤的丁令威,与辽泽野鹤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鹤起辽东,还在于中华文明开化的标志物——华表在辽阳城的首现。传说最初的华表,是古代帝王为了能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在闹市区的车马人行大道上设立的“谤木”,臣民如有意见可写于上面?!痘茨献?middot;主术训》记载:“尧置敬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历史上一向把尧舜时代称为盛世,后人便把尧舜之制当作最高政治理想,但以后立在大道上的“谤木”不再有听纳民意的作用了,而是逐渐变成交通要道口的一种标志了,所以,后来“谤木”又被称作“表木”。后来,华表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对主体建筑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与所处环境相协调,成为整个建筑群体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相传,丁令威被双鹤托飞而去后,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好官,在他的家门口立了一根两丈有余的华表,镌刻上“丁令威华表仙桩”七个醒目大字。由此,旗仓胡同曾有的华表柱,成为辽阳昔日八景之一。关于辽阳华表柱,在《辽东志》有记载:华表柱,“在辽阳城钟楼北,旧有石柱湮没,道观久废,今为仓。昔丁令威家此,学道得仙,化鹤来归,止华表柱。”《辽阳县志》也有记载:“相传谓丁令威修道处。在城内南街旧旗仓故址,即昔日石柱道观。每当天气晴明,瑞蔼缭绕,直冲霄汉。时人咸称为华表仙桩。今已无存。”辽阳华表的出现,是黎民百姓对为民好官的褒奖。说明人民对丁令威的热爱,也证明辽阳城的发展达到可以竖立华表的繁华程度。
  辽阳华表典故,在历代诗词中有广泛的引用。唐杜甫在《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中以华表吟诵辽阳:“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宋陆游《累日文符沓至怅然有感》中直接写辽阳华表:“辽天华表苍茫里,千载何人识令威。”明杨行中以《华表柱》为题写辽阳:“鹤去不来惟鸟语,故乡城郭尚辽阳。”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到辽阳作《辽阳怀古》诗:“唐宗战垒久成空,管邴曾闻度海东。只有千年华表鹤,时看来往白云中。”其中还用到了管宁、邴原、王烈“辽东三贤”的典故。
  辽阳华表,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根华表,后代华表的构成难免不受其影响。北宋画家张择瑞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便绘有华表:在虹桥的两头路边各有一根木柱,显然已是立在桥头作标志的华表木;柱头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柱顶端立着一只仙鹤。这种构图立意无疑来自丁令威的传说。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面的华表,则是后世对华表的一种发展,对天安门起衬托装饰的作用,大大加强了这座皇城大门的威严。
  人们为了纪念丁令威,把辽阳附近的一座山称为华表山?!睹饕煌持尽芳窃兀涸?ldquo;都司城东六十里,丁令威化鹤得名,俗呼一担山,又呼横山。”清杨镳、施鸿纂修的《辽阳州志》记载:“华表山,城东六十里。”《辽阳县志》确认了辽阳华表山在今辽阳县寒岭镇邱家堡子后山。曰此山元明以前叫横山,元明后称华表山,沿用至今。峰顶有天然石柱,有人刻“有鸟有鸟丁令威”诗于其上。丁令威化鹤后可能还到过辽阳附近的千山,后来,人们便把千山同华表山合称为千华山,简称千山。现千山景区仍存“仙人台”、“来鹤亭”等名胜。仙人台位于南部游览区诸山脉之巅,明朝初年修建而成。来鹤亭是祖越寺著名景点之一,清王尔烈易名为来鹤亭,并题下《来鹤亭》诗。来鹤亭为六角重檐尖式悬梁吊柱结构,上部雕梁画栋。今天,你站在凉亭里,还能享受到亭周围四棵古松交叠出的阴凉。
  对辽阳有华表山,我则一直半信半疑。2011年数九寒冬,我终于成行,来到了连绵不断的华表山脉下的庙宇大瓦寺、圆通寺。人告知,有石柱的峰头在山脉深处,往返要大半天;而且冰雪路面,难以攀行。我只得以那些横陈的华表山峰为背景拍几幅照片做纪念。心想待春暖花开的好时节,一定要登上那座有华表石柱的山峰去实地考证。
  毋庸讳言,凡此种种,都是对鹤起辽东、鹤出辽阳的极好证明。
  站在广佑寺前,见被群鹤环绕着飘然若仙的丁令威正仰面蓝天张扬着双臂,他是为家乡人民与城郭的巨大变化而欢呼,还是为家乡人民与城郭更加美好的明天作祝福呢?我想,二者应该兼而有之吧!与令威化鹤雕塑对称而立的,是一个车骑雕塑。那是据汉魏壁画墓而设计的辽东太守出巡的情景,黑盖帷幔下二人三马的前导车阵势再现了作为郡级府治的一种规格。它也在告诉世人,丁令威化鹤成仙的故事就应该出现在这样一座城市古老文化悠久的郡治城市里。这一组雕塑,互为烘托,互为阐释,成为了这座城市典型的文化标识。
  我们无时不在感受丁令威极强的生命力。较之已有两千四百年历史的辽阳,丁令威的故事竟也流传了一千五六百年,丁令威的年龄也应有两千二百余岁了吧?!
  作为辽东人的子孙,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丁令威,这位让辽东人自豪与骄傲的为民做主的好官和化鹤成仙使辽东名声远扬的人。
  事实上,仙鹤丁令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辽东这片故乡的山水天地。他飞越时空,历久弥新;他与辽东同在,与辽阳共生!
  
  
  

上一篇:两袋铁活

下一篇:小脚女人的婚事

赞0